做老師有個座右銘——青出于藍;
家長也有座右銘——一代好過一代。
我的孩子如果不如我,我如何對得起我的父母?
吳京1934年出生于臺灣,后就讀于臺灣成功大學土木系,是美國愛荷華大學流體力學系博士。1994年,吳京出任臺灣成功大學校長,1996年6月出任臺灣“教育部長”。吳京多次赴大陸進行訪問,為兩岸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作為3個孩子的父親,吳京以多元化、開放性的“三心”教子模式,將3個孩子培養(yǎng)成優(yōu)秀人才。他3個兒子先后畢業(yè)于斯坦福、布朗等世界級學府,如今均事業(yè)有成。他那句教子名言“做老師有個座右銘——青出于藍;家長也有座右銘——一代好過一代。我的孩子如果不如我,我如何對得起我的父母?”值得每一個望子成龍的父母深思和借鑒。
培養(yǎng)孩子的企圖心,不用過時的經(jīng)驗教導孩子
吳京的3個孩子都在美國長大,但他和所有的中國家長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同時他又和其他的中國家長有些不一樣,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緊張”。吳京不但不督促孩子們做作業(yè),還經(jīng)常和他們商量:“嗨,我們去打球吧!”這就是吳京獨到的教子方式:“小孩子要‘大玩’,長大一點就少玩一點,到大學更要少玩一點,到研究院就一點也不要玩了?!痹趨蔷┛磥?,中國的小孩子是小學、中學和高中很少玩,到了大學就放松了,隨便玩,近乎荒廢了學業(yè),這是不正確的。在吳京眼里,孩子的成長就像一個火箭從發(fā)射臺射出,開始的軌跡是最重要的,決定了以后的發(fā)展。所以小孩一定要玩好,等慢慢大了,學習任務重了,想玩都只能“小玩”了。
但是玩歸玩,做家長的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的“企圖心”,企圖心其實就是進取心,孩子的企圖心很重要,這是決定他將來有沒有出息的關鍵所在。
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企圖心?吳京沒有像別的家長一樣苦口婆心或嚴辭管束,而是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心靈的成長。他認為,企圖心不是牽著孩子的手往前走練出來的,相反,如果做家長的永遠牽著孩子的手不放,那孩子一直會依賴家長,永遠不能培養(yǎng)自己的企圖心。
吳京常常提醒太太,我們生下孩子到底為了什么?是為了讓自己吃苦、讓自己有事做、有事可操心?為了讓自己擔心孩子升學、陪他們到11點鐘才睡?我們怎么能做這樣的傻事,今天我們走的路,未必是孩子明天要走的路,放手讓他們自己走,讓他們在社會里學會企圖未來,培養(yǎng)他們的企圖心。
作為教育部長和大學校長,吳京在與家長和孩子們打交道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和自己當年求學時的生活環(huán)境截然不同。自己當年讀書時,似乎誰記的知識多,誰就懂得多一點。而今,有了互聯(lián)網(wǎng),什么知識一搜就有,比的不再是知識的容量,而是對知識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所以,吳京堅持不用過時的經(jīng)驗教導自己的孩子。他常常給孩子們講那些拉動臺灣經(jīng)濟發(fā)展的企業(yè)家的故事,這些企業(yè)家大都不是臺大、成大的畢業(yè)生,而是從高職院校走出來的,有的甚至高中都沒有畢業(yè),吳京就是用他們的故事激發(fā)孩子們的企圖心。
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心,幫助孩子學會正確作主
誰都說如今的孩子難管,對于吳京和太太來說,孩子不是難管,而是不必管太多。管太多了,孩子就失去了自主權,沒有了自主權,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心。吳京在家教過程中,最重視的就是如何幫助孩子學會正確作主,而不是要求孩子單純地“聽話”。
不管是小孩子,還是半大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大人們總是以“長輩”自居,認為“小屁孩懂什么”,這樣,往往扼殺了孩子的想法,并給他們帶來不愉快的感受。
有一次假期,吳京和太太帶孩子們出去玩。當時玩得還算盡興,可回來后,孩子們卻說:“我們去了爸爸媽媽喜歡玩的地方?!庇谑?,第二次假期,吳京就讓孩子們自己作主規(guī)劃出游地點和行程。雖然孩子們規(guī)劃得并不理想,但當一家五口按照規(guī)劃旅游回來,孩子們明顯懂事多了,他們很在意爸爸媽媽是不是開心,凡事也都愿意和爸爸媽媽商量了。
高中畢業(yè)那年,吳京的二兒子沒有經(jīng)父母同意,就自作主張申請了海軍預備軍官,并被錄取了。全美只有100個海軍預備軍官的名額,被錄取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這意味著被錄取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所有費用都由政府承擔,但是大學畢業(yè)后,卻要為美國海軍服役5年。吳京不愿意兒子去做海軍預備軍官,然而,為了幫助兒子學會正確地自己做主,吳京沒有反對,他只是問兒子:“假如大學期間所有學費照常繳納,你還愿不愿意去海軍服役5年?”兒子聽了馬上說:“那我為什么要去!”吳京笑了,“那你覺得做海軍預備軍官,對于你的一生來說有什么重要意義呢?”于是,兒子開始了深刻的反思,最后,他主動放棄了海軍預備軍官的名額。
吳京二兒子大學畢業(yè)那年,突然打算騎自行車從東向西穿越美國。吳京嘗試說服兒子放棄,可兒子最后還是決定沿美國西海岸騎一趟,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心,吳京同意了。他特意抽出一天時間,放下手邊所有事情,坐飛機趕到西部與兒子會合。到西部之后,吳京租了一輛車,一路開車陪兒子騎車,幫兒子拍照。雖然對于吳京來說,放下忙碌的工作不容易,一路奔波也很勞累,可他很享受和兒子一起的4個小時,那是讓父子倆都終生難忘的幸福時光。
和孩子一起體驗幸福心,享受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
作為父親,吳京最享受的,其實就是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快樂。他要讓自己的孩子有一顆能感受幸福的心,只有這樣,孩子的未來才能充滿陽光。
美國的理發(fā)師只負責理發(fā),不負責洗頭。于是,吳京便在家里做起了“理發(fā)師”,自己給孩子們理發(fā)。有一次,他給孩子理發(fā),二兒子突然說:“爸爸,如果你能讓全家人的年齡都停留在這個時間,讓我們不再長大,那該多好啊!”吳京突然意識到,孩子感受到了幸福,因為幸福,所以他不愿意長大。幸福,對于成長的孩子們來說是多么重要,對于家長們來說也是多么的珍貴。
中國的家長總喜歡對讀初中、高中的孩子說:“快了,熬過這個階段,考上大學就好了。”為什么要“熬”?吳京就從來都不要求孩子們“熬”,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應該有每個階段的幸福,如果一開始就給孩子注入了“熬”的觀念,那他們還怎么感受到幸福?對于家長也一樣,如果一開始,就把教育孩子看成一件頭疼事,甚至也看成“熬”,那怎么能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
在3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吳京總是盡量多地抽出時間來陪他們,和孩子們一起享受生活,享受成長的快樂。
吳京就是采用了培養(yǎng)“企圖心”、“自主心”、“幸福心”這樣的“三心”家教模式,將三個孩子培養(yǎng)成了棟梁之材,而在教子的過程中,作為父親,他也充分享受到了教子的幸福與快樂。這樣的家教,是孩子與父母的雙贏家教,也是孩子與父母最彌足珍貴的生活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