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輾轉聽說有學生家長在校長信箱里反映,作為科學老師的我上課時板書的字寫得小。聽說后,我首先是震驚,從教十年有余,第一次聽到學生對我有這樣的建議,并以這樣的方式收到學生的建議。
這段時間里,我為什么會把板書寫得小呢?
審視一番,覺得與我所處的諸多教學環(huán)境有關。
在一塊大約3平米的黑板上,經常要使用的投影屏幕,屏幕落下絕對要占用黑板的一半面積。即使沒落幕,語文、數學、英語老師總要布置作業(yè)或寫個通知什么的在黑板的某一角落。因此,能用的黑板面積就那么大。
有時,我為了向學生介紹某一個科學術語,我得在黑板上面寫出,讓學生以視覺方式感知、加深印象。以一節(jié)介紹人體的《骨骼》的科學知識普及課為例,總不能讓孩子連肱骨、股骨、髖骨之類的術語也不知怎么寫;就算寫后立即就擦,我還要讓孩子記住骨骼的組成、功能,骨頭的構造等知識要點。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常識性的知識讓孩子在書上劃一劃,找一找不就行了。不行,課本是循環(huán)使用的,學生誰也沒權利在公用的課本上做任何標記,再說,即使劃了,課后書又不屬于學生本人,到時候讓學生拿什么資料復習?
再比如,上一節(jié)以實驗為主的科學課,實驗記錄紙的確印在書后,還是因為是循環(huán)式使用課本的原因,學生仍然沒有使用的權利。單獨復印這些記錄紙,什么時間發(fā)?每節(jié)課前分發(fā),我曾經這樣做過,課前利用短暫的課間休息那么一會兒時間,要分發(fā)其他實驗材料,再分發(fā)記錄紙簡直就是忙中添亂;集中一次性把整個學期的都發(fā)了,由小組長保管,時間一長,總會有學生搞丟,其他小組成員就會誓不罷休地在課上不斷提醒你這件事,老師再找,再補,又是件麻煩事。重點知識要摘抄,實驗數據要收集,只有讓學生做好課堂筆記、現場繪制,要讓學生提綱挈領地記錄,教師就得板書示范。
因此,我深感循環(huán)使用科學課本的諸多弊端,沒有屬于孩子們自己的教科書,一種情況就是僅憑師生課堂上投入地聽與講、看與做,而不記錄或只字片語地記錄,這樣學生的學習無法深入與鞏固。另一極端情況,就是一節(jié)課上,老師和學生要記錄的東西太多。我認為,孩子沒有屬于自己的課本,也得有個可供學生個人填寫的、已經印制好的的裝訂成冊的實驗記錄表。
那么,為什么孩子們不與我通過溝通的方式來反饋我板書字小的事呢?
難道是孩子們認為我無法接近?不至于,學生在我的科學課上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情急之下以至于有學生不舉手就站起來插話,有的同學身體不舒服時也會很快地告訴我。
學生難道從來沒當面與我說過板書字小一事?細想,我每次板書后,總可以看見坐在教室后排和位置靠墻的學生,有好幾個瞇著眼睛甚至戴了眼鏡還瞇眼的同學在人縫隙間左顧右盼地看黑板。
學生已經通過身體語言向我表達了他們看不清的信息。可我一味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是啊,回想近兩年轉為專職科學教師的日子里,事實上,我能認清并準確叫出姓名的孩子,不是全班,只是班里有突出表現的個別學生。從理智上講,不是我不想全部認清,然而從現實情況上分析,的確沒機會。幾乎每次都是預備鈴響起,我走進課堂,下課鈴響起,我離開教室。課上有明確的教學任務,緊湊的實驗活動。有時,即使有好心的同學在學期開始時給我學生的座位表,然而,在短暫的課堂40分鐘里哪有時間細細搞清每個孩子的相貌特征、個性心理?哪有時間對號入座地記住每個孩子的名字?更何況班里孩子的座位是經常調換,前后左右地調換。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過去的教育實踐確實存在這樣的遺憾:重視了對孩子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yǎng),輕視了孩子情感態(tài)度的表達,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這樣的教育顯然是不完整的教育,不是十分人性化的教育。感謝我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以這樣的方式婉轉地告訴了我。
是啊,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孩子沒有機會與我交流他們上課時的主觀感受。然而,課后,有心的孩子會向家長聊起,有心的家長也只好通過能向我反饋信息的學校網站留言。
這樣想來,我對學生家長發(fā)帖反映孩子上課情況的事又甚為開心,這說明科學課在孩子們心目中多么的重要——即使課后也會記掛、談起,同時,也說明家長對這門功課的學習也是相當重視的。
是啊,這些日子里,我親眼目睹孩子們會因為下節(jié)課要研究《蝸牛》,他們會冒雨到泥濘的草叢里捉;因為下節(jié)課要研究《自行車輪轉動的奧秘》,他們會不辭辛苦地把自己的自行車搬到樓上的教室;孩子家長會熱心地送來一大包工廠里的鐵屑供孩子們研究磁鐵的磁性;借來醫(yī)院的聽診器供孩子研究心跳;家長會跟孩子一起采桑葉、喂蠶,熱心協助他們進行小課題研究,收集資料、整理數據……這些點滴事例時常感動著我、激勵著我。
通過這次以這種方式收到的家長及學生的信息反饋,我要真心地感謝我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的真誠。我要珍視他們對我的信賴,珍視孩子們對科學的熱愛,繼而化為我今后工作中不斷前進、不斷改進的巨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