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藥:喝水少了傷腸道
大多數(shù)人吃藥時都習慣喝幾口水,以為把藥送下去就算“完成任務”了,但天津第一中心醫(yī)院副主任藥師卜一珊說,不同的藥劑需要的水量是不一樣的。
一般的口服劑型,比如片劑、膠囊等,通常需要200~300毫升的水送服,也就是半瓶純凈水。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藥物都在胃中崩解,由小腸吸收。如果喝水太少,會使藥在胃中形成局部濃度過高的狀況,刺激胃部,也不利于其進入小腸吸收;如果喝水過少,還容易使藥物附著在食道壁上,損傷食道。特別是消炎藥等刺激腸胃的藥物,不管劑型如何,服藥時一定要“喝水到位”,以減輕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促進吸收。
有些藥溶解度較低,比如磺胺類藥物,即大家熟悉的復方新諾明、百炎凈等,在排出體外時易在腎小管內(nèi)結晶,損傷泌尿系統(tǒng),因此服藥期間必須大量喝水,最好使服藥期間的日排尿量保證在1200毫升以上。
有些藥物的送服水量不宜多,如胃腸道保護劑,作用是在胃腸黏膜或潰瘍面上形成一層保護膜,水量太多會使其較難發(fā)揮作用。不過,也忌沖調得過于濃稠,如大家熟悉的思密達,每袋3克的劑量,以50毫升的水沖服為宜。此外,分散片(即放入水中溶解后服用的劑型)需水100~150毫升,口崩片需入口含化,不用喝水。
維生素:遇熱水會失藥效
有些人吃藥喜歡喝熱水,但這樣很可能會影響藥效。最易被熱水破壞藥效的是活疫苗、活菌類藥物。如小兒麻痹癥糖丸,含有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送服時一定要用涼開水,否則疫苗會被熱水“燙壞”,不能起到免疫機體、預防傳染病的作用。而培菲康、金雙歧、整腸生這類含有活菌的藥物,含有調節(jié)人體正常菌群的活菌,遇熱后活性菌也會被破壞。
服用維生素類藥物時也盡量不要喝熱水,尤其是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很不穩(wěn)定,遇熱后容易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從而失去藥效。吃這些“怕熱”的藥物時,最好以室溫水送服。
抗生素:礦物質水降藥性
除了水量和溫度,水質的不同也會對藥效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礦泉水、礦物質水千萬不能用來吃藥,因為其中所含的礦物質和金屬離子,如鈣、鎂、鋅等,會對某些藥物產(chǎn)生影響。如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不宜與含鈣、鐵的液體同服,氟哌酸忌與含有鐵、鋅等金屬的水服用,否則二者反應,都會產(chǎn)生螯合物,影響藥效的發(fā)揮。
止痛藥:牛奶送服能護胃
大家都知道,茶水和果汁不宜用來送藥。茶水中含有大量鞣酸,易與藥品中的蛋白質、生物堿、金屬離子等發(fā)生相互作用,還對鎮(zhèn)靜安神類藥品有對抗作用,降低其藥效。果汁,特別是含有葡萄柚(西柚)的果汁,對一些由肝臟代謝的藥物會有干擾,使藥物的代謝降低。
一般而言,室溫的白開水、純凈水是服藥的最好選擇,但有些特殊藥物也可用牛奶送服。牛奶雖然是很多藥物的“雷區(qū)”,但安痛定、阿司匹林等止痛藥,若以牛奶送服,則可在胃中形成保護膜,保護胃腸道;還有像羅紅霉素這類脂溶性的藥物,與牛奶同服,能更快發(fā)揮藥效,使人體更易吸收。
(摘自《城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