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里埃執(zhí)政期間,一直把積極穩(wěn)妥地處理兩大種族之間的沖突、維護聯邦統一作為執(zhí)政的最高準則。但他下臺之后,由于一戰(zhàn)期間他堅決地抵制實行征兵制,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加拿大自由黨的分裂、英法裔民族的分裂。
關鍵詞:勞里埃;一戰(zhàn);征兵制
在1911年加拿大大選中,自由黨失敗,勞里埃在經過15年的連續(xù)執(zhí)政后下臺了。導致勞里埃失敗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加美互惠貿易問題。早在勞里埃準備接受美國總統塔夫托的互惠貿易建議時,就有人警告他這樣做會有很大的政治風險。但是,勞里埃認為互惠貿易對加拿大有潛在的利益,應該可以通過。但他沒有料到互惠協定竟然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強烈反對,特別是保守黨充分利用了加拿大人對美國的警戒心理,煽動起人們強烈的反美愛國主義情緒,使互惠協定在大多數省份遭到了反對。人們也因此失去了對勞里埃的信任,放棄了對他的支持。
導致勞里埃下臺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他的海軍政策。英裔保守黨成員主張直接向英國捐獻經費或戰(zhàn)艦來支持帝國海軍軍備建設。而一些法裔保守黨人因為擔心加拿大有了海軍,會使加拿大卷入到英國所有的戰(zhàn)爭中,也反對建立加拿大海軍。對海軍法案攻擊最激烈的是以布拉薩為首的法裔極端民族主義者。布拉薩認為加拿大的威脅主要來自英國和美國,美國不會允許其他外國力量干涉加拿大,因為“門羅主義是我們最好的保護傘”[1](P.190);至于英國海軍,它根本不會為加拿大提供抵抗美國所需要的任何保護;而且布拉薩認為加拿大一旦有了海軍,就會被卷入帝國戰(zhàn)爭,隨之而來的就是征兵,“那一天很快就會到來:負責征兵的官員到處搜尋并強迫年輕人去參軍,然后送往海外去參加英國的戰(zhàn)爭。并以他們的鮮血為代價換取英國在亞非的霸權地位……。”[2](P.130)在布拉薩的煽動下,法裔加拿大人進行了強烈的反對。結果就像勞里埃自己說的:“在魁北克,我被視為法裔加拿大人的叛徒;在安大略,我被看作英裔加拿大人的叛徒。在魁北克,我被看作沙文主義者;在安大略,我又被看作分離主義者。在魁北克,有人攻擊我是帝國主義者;在安大略,有人攻擊我是反帝國主義者?!盵1](p.46)所以,1911年的大選中勞里埃失敗了。
雖然選舉失敗了,但勞里埃在自由黨內的領導地位并沒有因此受到嚴重影響,他繼續(xù)擔任自由黨領袖直到1919年去世。而且他很快就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1912年底,他甚至滿懷豪情地說:“我并沒有感覺自己年事已高,無論如何我都會和保守黨再較量一次?!盵2](P.145)作為一個似乎有無窮精力的反對黨領袖,勞里埃不斷的抨擊保守黨政府的政策,如物價問題,失業(yè)問題,教育問題等,并堅決反對政府向北方鐵路公司提供大量的財力援助,反對的博登政府的海軍援助法案等等。
一、積極支持加拿大參戰(zhàn)
一戰(zhàn)爆發(fā)后,對于加拿大的參戰(zhàn),英裔和法裔都一致表示贊同,沒有出現分歧。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英國進行的是正義的事業(yè),加拿大應該責無旁貸地支持它。勞里埃也積極支持加拿大參戰(zhàn):“我們是英國的臣民,今天,我們要為這一值得驕傲的事實承擔后果。長期以來,我們受惠于自己的英國臣民身份,今天,我們有義務承擔責任,做出犧牲。我們早就說過,英國參戰(zhàn),我們就參戰(zhàn)。我們認為英國現在已經參戰(zhàn),加拿大也已經參戰(zhàn)?!盵2]( P.161)為支持參戰(zhàn),1915—1916年間,75歲高齡的勞里埃還多次召集動員人們參軍的集會。甚至連布拉薩,這個曾強烈反對加拿大參加布爾戰(zhàn)爭的法裔極端民族主義者,在1914年也贊成加拿大參戰(zhàn):“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以適當的方式,為勝利,尤其為法國和英國聯合承擔的努力做出貢獻是加拿大的責任。……我不會寫一個字、一句話來譴責加拿大派兵去歐洲參戰(zhàn)……”。[2](P.162)加拿大出現其歷史上少有的團結景象。其實,加拿大之所以這樣熱切的支持參戰(zhàn),一方面是絕大多數人相信這場戰(zhàn)爭應該是短期的;另一方面無論是英裔還是法裔都受其民族感情的影響,希望援助自己的母國。此外,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加拿大的貿易、安全與生存都與英國息息相關,這場戰(zhàn)爭的輸贏也關系到加拿大的國家利益。
但是隨著戰(zhàn)爭一年年地持續(xù)下去,人力、物力的消耗都有增無減的情況下,最初靠愛國熱情所支撐的精神越來越難以發(fā)揮作用,踴躍報名參軍的人越來越少。相對來說,志愿入伍的法裔就更少一些,當然也是事出有因:第一,城鎮(zhèn)里志愿入伍的人要多于農村,而法裔多是傳統農民,他們比城鎮(zhèn)人口較少入伍。第二,從感情上來講,法裔缺乏英裔那種為支持母國而奮戰(zhàn)的感情,他們對法國的感情并不強烈;同時受狹隘的地方主義思想的影響,他們的最高目標是保衛(wèi)法裔的民族文化和權力,而不是什么世界的和平與安全。第三,博登政府對魁北克新兵事宜的處理也有不妥之處:派往魁比克的新兵征招軍官包括一些英裔和新教牧師;法裔士兵多半被分配到不同的英裔兵團里,語言不通是一大障礙;而且一些有能力的法裔軍官也沒有及時得到提升。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有關安大略限制使用法語教學的“第17條規(guī)定 ”。它引起了法裔加拿大人的極大憤慨,極端民族主義者公開宣稱:“假如要我們去為英國戰(zhàn)斗……我們的回答是——讓我們擁有自己的學校?!盵3](P.134)兩個種族的文化沖突在1916年下半年達到高潮,從而導致了法裔加拿大人參軍人數的下降。
而此時,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使士兵的傷亡越來越大。1917年初,博登到英國參加帝國會議并視察歐洲前線后堅信參戰(zhàn)的協約各國必須全力以赴才能取勝?;貒螅┑橇⒓刺岢鰧嵭姓鞅?,并邀請勞里埃一起組建聯合政府以共同完成征兵計劃。博登的征兵決定在全國引起了騷動,尤其是魁北克的反應最強烈,法裔加拿大人堅決反對實行征兵制。加拿大再次面臨嚴重的種族和地區(qū)分裂危機。
二、反對實行征兵制
勞里埃也再次陷入兩難的境地:如果他支持征兵制,法裔加拿大人則會群起攻之,無疑以布拉薩為首的民族主義者就會在魁北克得勢,那么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就會面臨危險;如果他反對征兵,許多講英語的自由黨人就會離他而去,不可避免的造成自由黨的分裂。
而且就勞里埃本人來說,雖然他積極地支持參戰(zhàn),并不遺余力的幫助政府動員人們志愿參軍,但是他不能接受征兵制。第一,勞里埃的自由主義思想使他本能地反對任何強制性政策。勞里埃最贊同的是英國的自由主義思想,雖然一戰(zhàn)中英國的個人自由早已服從于集體,自愿入伍變成了義務兵役制。但勞里埃的思想沒有變,在他看來,征兵制是不妥當的高壓政策。第二,勞里埃一直認為這場戰(zhàn)爭是英國的戰(zhàn)爭,加拿大參戰(zhàn)只是屬于殖民地對母國的支持,“我不止一次的說,假如英國處于危險當中——或者只要她陷入了可能使她有麻煩的爭執(zhí)之中——加拿大就有責任竭盡全力去支持母國?!盵2](P.160)他強調加拿大之所以參戰(zhàn)就是因為英國參戰(zhàn)了,加拿大是為英國而戰(zhàn),它沒有必要像其它的參戰(zhàn)國那樣做出犧牲?!罢\然,英國和美國已經采用征兵制了,但他們是戰(zhàn)爭的主要參戰(zhàn)國。假如把這種強制行為訴諸于一個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是為英國而參戰(zhàn)的國家,那么它必定會損害整個帝國的基礎,損害整個自由援助和支持的基礎。”[2](P.197)再次,勞里埃不會支持任何可能威脅到聯邦統一、英法裔團結的政策。對于勞里埃,是加拿大而不是戰(zhàn)爭才是高于一切的目標,為了戰(zhàn)爭而破壞國家的團結不值得。雖然許多贊成建立聯合政府的人都相信勞里埃能夠說服魁北克支持征兵,但勞里埃認為“現在,假如我動搖,猶豫或退縮了,那么我等于把魁北克交到了極端民族主義者的手里。我將失去那些支持我的人的尊重,我也將失去自我尊重?!盵2](P.191)有人認為勞里埃之所以反對征兵是因為害怕布拉薩會取代他在魁北克的位置。勞里埃確實是擔心布拉薩會在魁北克得勢,但不是怕他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而是怕以布拉薩為首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一旦在魁北克得勢,可能會危及到國家的統一?!凹偃缥覀儸F在猶豫了,我們將把魁北克拱手送給極端民族主義者。那樣不但不利于促進國家團結,反而會使國家撕開一個致命的裂口?!盵3]( P.139)這才是勞里埃反對實行征兵制的原因。
綜合所有這些因素,勞里埃拒絕了博登組建聯合政府的邀請,反對實行征兵制;并建議繼續(xù)實行志愿兵役制,或經過公民表決同意后再實行。但這時他的建議已不為大多數英裔所接受,勞里埃成了魁北克的支持者。自由黨不可避免的分裂了,1917年10月博登組成的聯合政府中就包括數名英裔自由黨人。在隨后的大選中,聯合政府以極大的優(yōu)勢擊敗了勞里埃。這次選舉具有明顯的種族界線,自由黨獲得魁北克65個議席中的63個,但在其他省份卻是一敗涂地。
勞里埃拒絕加入聯合政府,反對實行征兵制的決定對加拿大來說是災難性的。雖然他的出發(fā)點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但加拿大的英法裔在征兵問題上有意見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勞里埃能和博登聯手組建聯合政府就有可能把這一分歧縮小到最小程度,并確保分歧的不幸后果不至于太嚴重或持續(xù)太久。但由于勞里埃拒絕了博登的建議,他就把分歧加深了,并擴大了民族分裂的裂口。即便是他沒有使惡果永存的話,也是把它們延長了。所以這個結果可能也是勞里埃始料未及的。
三、結語
1917年選舉可以說是勞里埃的悲劇。選舉過后,勞里埃雖然在公眾面前保持著他貫有的平靜;私下里卻憂心重重:“在我們腳下出現的種族分裂局面或許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可能愈合……”,但他也未來充滿信心,“一旦戰(zhàn)爭結束,沒有了選舉,沒有了選舉中的對罵,沒有了不道德的宣傳,阻止加拿大人走向團結的障礙將不復存在。那時我們將越來越少的聽到有安大略和魁北克之分的話”。[3](P.141)所以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幾個月中,勞里埃繼續(xù)為重組英法裔團結共處的自由黨和重建統一的加拿大民族而努力奮斗?!白屛覀兺涍^去,使自由黨重新緊密地團結在一起……”[1](P.229)遺憾的是在重新統一自由黨的工作完成之前,勞里埃就于1919年2月去世了。但是他的團結精神和治黨政策卻被其繼承者繼承了下來,對日后重組自由黨及維護國家的統一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H. Blair Neatby, Laurier and A Liberal Quebec[M].McClelland and Stewart Limited, 1973.
[2]O. D. Skellton, Life and Letters of Sir Wilfrid Laurier(Ⅱ)[M].McClelland and Stewart Limited, 1965.
[3]Barbara Robertson, Sir Wilfrid Laurier: The Great Conciliator[M]. Quarry Press, 1991.
[責任編輯:周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