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適用語言學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派代表人物韓禮德的語域理論,對改變目前沉悶、死板的英語教學方式,從而為跳出學語言就只是學詞匯語法的桎囿起到有利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從而實現語言教學的語境化、社會化、功能化和適用化,為中國培養(yǎng)適應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化語言人才。
關鍵詞:語域;語境;大學英語教學
一、語域理論
語域理論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是系統功能語言學家經常探討的重大課題之一。20世紀80 年代系統功能語言學奠基人韓禮德將語域定義為“與某一情景組成(situational configuration) 語場、語旨、語式有關的語義組成(semantic configuration)”,即:1.情景語境包含三個變量;2.語域是這三個變量組成產生的語義集合(Halliday Hasan, 1985:35) 。我國學者李運興說“語域是語篇針對特定的交際場合,為達到某一交際目的而產生的一種功能變體,它是多種參數——語篇語場、語式和基調——的綜合體現,不只是一種單純的語篇方式變體”;而李延福則認為“語域是指根據語言使用的社會情景定義的一種語言變體,如科技語體、藝術語體、法律語體、網絡語體等?!?/p>
語言是一個復雜的符號系統,人們在使用語言時,需要考慮諸多因素。首先,語言使用總是發(fā)生在某個具體的情景語境中,因此需要考慮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等因素對語義的制約。系統功能語言學高度重視對語域的研究,以探索語言符號系統本身與情景語境以及文化語境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加強對自然語言的功能特征和使用規(guī)律進行研究,進一步研究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并將之與語域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同時向人們傳播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做到語言得體的知識和原則,以幫助人們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以恰當的方式和恰當的交際對象就恰當的話題說恰當的話。語言的運用通常不是正誤問題,因為同樣的話在不同的語境中,它既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不成立,所以說不存在語言使用絕對正確的問題,而應該是在某種語域中是否恰當的問題。一個語法上十分完美的句子,如果不適合其運用的場合或對象,或者表達方式不合適,也是不恰當的;反過來講,看似支離破碎的語言可能正是在某個情景語境中合適的語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 英語越來越重要, 而對英語學習者來說, 掌握社會語言學的基礎知識便顯得尤為重要。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語域起著重要的作用。英語學習中,語言習得者應該對不同語域有著透徹的理解。語言學習的任務不僅僅是訓練使用正確的語言,而且要培養(yǎng)適當運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不同的文化在語域的掌握和運用上具有不同特點,培養(yǎng)語域意識已經成為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域理論被廣泛應用于許多領域。但其應用最廣泛的是語言教學。
二、語域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培養(yǎng)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運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大學英語教學方式方法多種多樣,用語域理論作指導,把它當做是體現不同語域特征的情景教學是頗具科學性和現實性的。通過對大學英語教師和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調查分析,發(fā)現部分教師和絕大部分學生缺乏語域知識,缺少語域意識。學生目前的英語學習基本上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惡性循環(huán)。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主動融入語域理論知識,在教學實踐中認真研究如何應用語域理論于大學英語學習的瓶頸問題,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語域意識,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聽說讀寫譯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融入社會語言學的知識,特別是語域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大學生英語語言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因此說,積極培養(yǎng)學生合適、得體的語域意識,是我們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首當其沖的一項緊要任務。
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發(fā)展學生的“意義潛勢”。其中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發(fā)展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在語言教學的聽說讀寫譯等各個步驟中都需注重語域特征。
將語域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精讀課文,引導他們作淺顯的文學賞析,而且長遠來看,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域意識,提高其運用英語得體表達的能力,使其“意義潛能”得以發(fā)展。在課文(語篇)分析中,老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把語篇的語域特征作為重要的學習內容來處理,首先要闡明語篇的語域特征是什么;講的什么事(即語篇的主要內容);語篇是針對什么人說或者寫的,語篇交流的對象(讀者)是什么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用的什么口氣和態(tài)度;文章是以什么方式組織的,如是口語還是書面語;是面對面的或是通過電話,書信,電子郵件等傳過來的;是單向交流或是對話性的等等。引導學生在語域變化中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基調,在語域變異中把握情節(jié)的發(fā)展,深化對主題的理解。這對課文的分析和理解十分有益。正如韓禮德所說,“語域理論既很簡單,又很有效”(Halliday,1978)。
在大學英語詞匯和語法教學中,也應將這些結構與語域聯系起來,從而講明哪些詞匯,語法特征在哪些情景語境中表達哪些類型的意義,即哪些形式特征,如詞匯和語法結構,適合于表達哪一種語域。闡明詞義對語域的依賴和詞匯共現等問題,強調應在語境中教授詞匯和分析詞匯語域特征的重要性。此外,對同義詞的語域分析可以擺脫詞匯教學中一些糾纏不清的尷尬局面,使學生在詞匯學習過程中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語域具有反應文化和預測功能,所以根據語域的特點教學,還有益于使學生學習該語言的文化特點及其表意方式,加快和加深對語篇的理解。提高聽說和閱讀理解等的能力。
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難題。我們通過教學實踐論證了把語域理論引入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語域分析來預測聽力語篇有利于提高聽力的效度,習得在不同的語場、語旨和語式中運用適當的語言進行表達,有助于發(fā)展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
近年來我們把語域理論運用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聽說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視聽大量的不同的情景話語內容,分析在不同語域中的語言形式和談話各方的話語基調(包括正式程度、客氣程度、避免直接稱呼程度和可理解程度),預測交際場景中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學生的聽力水平、語言表達的流利和準確性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還學會了使用得體的語言和相應的交際策略與人交流的技能,從而增強了他們學習和用英語交流的信心。
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語域理論部分帶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并非脫離實際地一味灌輸理論或強調文采。只要教師在寫作訓練中做個有心人, 幫助學生比較分析常用詞語的使用語境, 歸納總結正式與隨意文體等等的交際功能, 使學生了解語場決定短文寫作應該以共核詞匯及結構為主,語式決定短文寫作應該注意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區(qū)別,語旨決定短文作者的語氣、態(tài)度應該準確。那么, 大學英語學習階段的學生是可以運用比較得體的語言進行寫作的。
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根據語域理論,原文和譯文的對等關系不只是形式上,即詞匯,語法上的對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意義上的對等,從意義上講,也不只是一種意義(通常是概念意義)的對等,而是所有三種意義——概念意義,人際意義,語篇意義——的對等,即原語和目標語的語篇在功能上的對等。當然,有時在翻譯中要在所有三種意義上都取得對等的效果,由于語言本身或者文化等因素的限制,是很難的,或者是不可能的,這樣譯者就需要根據翻譯的目的和語篇的情景語境選擇一種或兩種意義作為追求對等的主要對象進行翻譯。由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注意使譯文能表現原文的語域特征,能恰當地表達原文所賴以產生的情景語境,使兩種語言的語篇能在同一語境中起相同的作用。對于初學翻譯的大學生來說, 有意識地注意語域對應, 對培養(yǎng)良好的翻譯思維是大有裨益的。
將語域分析引人大學英語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水平和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單調枯澡的課堂教學情景。對篇章語域標志的分析和發(fā)掘會激發(fā)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從表層語言學習的墓礎上加深對異域文化的領悟和思考。
在交際過程隨著參與者的不斷變化,以及交際各方的性質、社會地位和角色的不同而不斷產生新的語域。因此,每個人在交際過程中都應主動地和有意識地建構自己的語言,力求使用較恰當的和能達到較好交際效果的詞語、句式和詞序來傳遞信息和表達感情。同時,由于交際各方之間的社會地位和人際關系不同,交流的態(tài)度、目的以及方式不同,都直接影響到句型和語氣的選擇。語言只有在交際中才會有生命,才是活的語言。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大學生語言交際能力,掌握英語的語域是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重要因素。語言因使用環(huán)境不同而引起的變異,要求語言使用者能根據話題、說話人和受話人的身份以及交際目的,恰當而又得體地進行表達。語域理論揭示語言與社會的關系,是語言系統和社會系統的交接面,它把語言變體與社會情境變化聯系起來,如何把語域理論更好地與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相結合,這還有待于我們將來對此作進一步的探討。
通過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將語域理論知識融入大學英語教學聽說讀寫譯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踐證了韓禮德的語域理論具有獨特的特點和功能,可以深化學生對語篇內涵的理解,引導他們作淺顯的文學賞析??梢酝ㄟ^語域分析來預測聽力語篇以提高聽力的效度,習得在不同的語場、語旨和語式中運用適當的語言進行表達,有助于發(fā)展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梢栽趯懽髦懈鶕煌恼Z域來選擇得體的詞、句子結構、語氣等。可以在翻譯中,為達到內容和風格的等效,根據語境選擇與原文語域相應的譯文,靈活選擇詞語和句型,再創(chuàng)原文語域,達到貼切自然的效果。長遠來看,將語域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學生閱讀的整體理解水平,豐富學生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域意識,懂得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也就是說,學生在說話時不僅要懂得語言使用的正確性,而且要注意語言使用的得體性;激發(fā)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從表層語言學習的基礎上加深對異域文化的領悟和思考。使其“意義潛勢”得以發(fā)展,以提高大學生英語語言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語言適用性。
參考文獻
[1]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dward Arnold, 2000.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責任編輯:杜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