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當前中學生對于詩歌鑒賞普遍缺乏興趣和能力的情況,從培養(yǎng)學生興趣、加強詩歌積累、傳授鑒賞技巧三個方面探討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力圖給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興趣和能力的對策。
關(guān)鍵詞:詩歌鑒賞;興趣;技巧
一、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我們進行哪方面的教學,只有真正調(diào)動起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想學,主動要學,才能做到教學相長,事半功倍。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于詩歌的興趣呢?一方面,在我平時推薦學生進行課外詩歌閱讀時,我有意識地精選一些通俗易懂或者意趣盎然的詩歌。我們知道,學生不愿意進行詩歌的閱讀,主要是由于學生們認為詩歌晦澀難懂,難于領(lǐng)會真正的內(nèi)涵,因此也就對于詩歌失去興趣,排斥閱讀。而我推薦給學生的詩歌,往往比較容易讀懂,這樣學生就消除了閱讀障礙,同時這其中一部分有意思的詩歌也調(diào)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入門階段,這些詩歌使得學生在日積月累的耳濡目染中,提高了對詩歌的興趣。另一方面,在課堂上,我也盡可能地利用各種途徑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例如運用多媒體教學,我盡量以更新的思考精神和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去精心搜集整理、選擇適合的教材內(nèi)容,符合學生特點的信息媒體,選擇適當?shù)慕虒W時機,靈活運用信息手段,使詩詞教學盡可能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學生也能充分發(fā)揮自身潛能,求得最佳學習的效果。比如在上杜甫的《登岳陽樓》時,我先給學生播放了一篇改編于《登岳陽樓》的電視散文,讓同學們猜猜這是改編于哪首詩。在得出正確答案之后,請那位猜出謎底的同學領(lǐng)讀這首詩,在學生有了這第一次的閱讀體驗之后再詢問學生有什么感受和想象中的畫面,和散文中所體現(xiàn)的有何異同。之后再啟發(fā)同學聯(lián)系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看看這二者之間有沒有聯(lián)系和類似的描寫。在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也被激發(fā)了起來,并積極地發(fā)言,這樣一來后面的教學就不會變得枯燥無味了。
二、加強學生對詩歌的積累
我們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把他們領(lǐng)進詩歌世界的門內(nèi),就應當繼續(xù)引領(lǐng)他們深入詩歌世界,了解詩歌世界。古人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這是古人對詩歌閱讀的體會,放在今天也是有道理的。要使學生真正體味詩歌的藝術(shù)魅力,提高審美情趣,增強鑒賞能力,熟讀背誦是不可或缺的。識記在詩歌鑒賞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熟讀背誦,才能達到耳熟能詳?shù)牡夭?,運用起來就能得心應手。但背誦并不是胡亂選擇的背誦,需要老師進行指導,教師應當選擇那些經(jīng)典優(yōu)美、富有情趣、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背誦。當學生背誦了一定數(shù)量的詩歌時,他們也就完成了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飛躍。因為雖然詩歌浩如煙海,看似雜亂無章,但其實有章可循。詩是作者心境的寫照,而這些心境不外乎是離愁別緒、壯志難酬、羈旅情懷、感時傷秋等等,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自然就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答起題來也就不會不知所云,而是得心應手,對于某些表面難懂的詩也可能會有所頓悟[1]。這樣一來同學看到一場雨,可能就會想到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遇到一陣風就會聯(lián)想到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瓕W生的心靈和作者越來越相通,對于詩人的情感體驗也越來越理解,那么何愁學生理解不了詩歌呢?
三、傳授學生對詩歌的鑒賞技巧
學生對于詩歌有了一定的積累,并不代表一定會做好詩歌鑒賞的題目,還需要教師進行適當?shù)闹笇Ш忘c撥,才能更上一層樓。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積累還是遠遠不夠的,而詩歌鑒賞的技巧就是他們所缺乏的“鋒利的武器”。這些技巧不但能幫助學生在考場上更加靈活、準確地解題,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涵義,更加輕松地投入到對詩歌的學習中。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歌、鑒賞詩歌。
第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風格。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來理解詩歌的主旨是很有益處的,因為一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心境不同,寫出來的詩和要表達的情緒自然也不同。進行詩歌鑒賞要盡可能了解詩人的彼時彼地的思想及心情,并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2](P.199-200)。同時,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風格可以理解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和語言特色。因為任何一個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這也是一個詩人的審美理想與追求的體現(xiàn)。
第二,抓住詩歌的題目。一首詩的題目往往就是這首詩的核心,是詩的凝練的凝練,一般都能說明詩歌的創(chuàng)作原因,概括了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體現(xiàn)了詩歌的主旨。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8226;秋思》,詩歌的主題內(nèi)容全是意象的排列,而我們在分析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時,就可以抓住題目里面的一個“思”字,這樣有助于我們理解作者的情感,也有助于我們理解這首詞。
第三,找到詩歌的詩眼。詩歌中往往有一句或兩句詩中存在著詩眼,找到并深刻理解和詮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涵義。但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能找到詩眼,但無法詮釋的好,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一句,同學們往往可以找到詩眼是“鬧”字,但是對“鬧”字的用法,一般同學都認為寫得好,但是卻說不出哪好。因此我就引導同學運用想象:杏花怒放,一片嫣紅,引得蜂忙蝶舞,春鳥在枝頭跳躍歡唱。這才符合春天的景象,這才顯得“熱鬧”,這才是真正的春意盎然。
第四,了解詩歌的典故。在我國的古代詩詞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典故,運用典故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lián)想翩翩等作用。對于學生來說,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義,就不能很好的讀懂這些詩歌,更談不上鑒賞。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有意識地向?qū)W生多介紹典故,擴展他們的知識面和詩歌鑒賞的儲備。例如在講解李商隱的名篇《賈生》的時候,我先向?qū)W生們講述了《史記》中漢文帝夜召賈誼的故事,再向他們介紹了王安石的詠史詩《賈生》作為對比。在介紹完這兩首詩之后,我啟發(fā)學生們從李商隱和王安石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個人經(jīng)歷來分析:為什么同一個典故在不同的詩人寫來,產(chǎn)生出來的感慨與思緒是不同的?為什么李商隱將這個典故寫出了新意?帶著這樣的問題進行討論與思考之后,學生們對于這個典故和這首詩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第五,介紹詩歌的鑒賞術(shù)語。許多學生在回答詩歌鑒賞的題目時,往往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明明詩歌的意義和內(nèi)涵都理解,但就是沒辦法很好地表達,答題的語言常常呈現(xiàn)口語化[3]。其實,詩歌鑒賞有些專門的鑒賞術(shù)語,也有一套相應的表達規(guī)則。是否掌握了這些術(shù)語,是否熟悉了這些規(guī)則,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古詩歌鑒賞能力的高低。掌握了這些術(shù)語,熟悉了這些規(guī)則,也能讓答題更規(guī)范,表達更精練,對學生應試能力的提高也有幫助。在這方面,我在教學中是這么做的:在每次課間的時間給同學們在黑板上寫下三到五個規(guī)范的詩歌鑒賞的詞語,幫助同學們規(guī)范答題的語言,經(jīng)過日積月累的記憶,學生答題時越來越不會出現(xiàn)口語化的鑒賞語言了。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接受以上的教學方法,學生對于詩歌鑒賞的興趣和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溫鶴云.《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異同探微》,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M].2008.
[2]金啟華.杜甫詩論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楊寶生.“閑愁”就是“離愁”[J].中學語文教學,2008.(2).
[責任編輯:周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