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克慶教授
謝克慶,執(zhí)教于成都中醫(yī)學院,積功累勤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有專著多部,詩文百篇。曾為恩師編纂出版《臨癥精要》、《靜安醫(yī)學新書》,指事切用,深受同業(yè)好評。
丹陽句容人葛洪,字稚川,是中國晉代精通儒道和煉丹術的著名醫(yī)藥學家和養(yǎng)生家。葛洪一生著述甚多,在《抱樸子#8226;極言篇》中,他提出的“治身養(yǎng)性,務慎其細”的論斷,對后世影響特別巨大和深遠。論據(jù)有三:
一、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中國古代,養(yǎng)生活動可以分成兩大類別,一類是堅持呼吸吐納導引修練(即體育或氣功),華佗的弟子吳普向其師學習“五禽戲”,九十多歲時還“耳聰目明、齒牙完堅”。
另一類是服食養(yǎng)生,即長期服用保健藥物,弟子樊阿向華佗索取的“漆葉青粘散”功效神妙,樊阿堅持服用就活到百歲以上。
不管運用哪種方法養(yǎng)生,葛洪都強調“務慎其細”,修身養(yǎng)性,一定要從細處做起,不要認為益處細小不起眼而不去求取,更不要以為害處輕微看不出傷害就不加防備。
他認為,只有心地善良、動機純潔的人,才有可能接受老師真心的指導,學有所得,并從細小、細碎、細微、細密之事做起,而且必須摒棄雜念,凈化心靈,見素抱樸,“敬卒若始”,“賭財色而心不戰(zhàn),聞俗言而志不沮”。
不論采用何種方法,都必須循規(guī)蹈矩、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企盼一蹴而就。因為養(yǎng)生本來就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養(yǎng)生家的最終目的不是縮短這個過程,而是要延長這個過程;不是要簡化這個過程,而是要尋覓適合自我修煉的項目和過程。
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葛洪曰:“非長生難也,聞道難也;非聞道難也,行之難也;非行之難也,終之難也?!逼鋵?,養(yǎng)生的“三難”猶如三道屏障,越過一道都不容易。首先是“聞道難”,聞正道更難。
比如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刮起一股“雞血療法”、“飲水療法”風。殺雞取血,乘熱就喝,喝得滿臉血污,面目猙獰,但并未喝出什么名堂。后來的“飲水療法”來頭不小,不管什么生水,舀上一碗就喝,喝得肚大腹脹,但除了小便增多頻繁入廁外,也未有奇效神功。再后來又是“甩手療法”,甩了幾年不甩了。成都流行過“生吃泥鰍”,沒有吃出健康,反到吃出不少病來。故岔道多,則聞正道難,行之更難。
當今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加快,人們肩上壓力增大。要想每天都安排時間來修煉就比較困難,而要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就難上加難。但“凡聚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至億”,養(yǎng)生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可缺少,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能疏忽,積累的環(huán)節(jié)、堅持的步驟,是萬萬馬虎不得、打不得折扣的。
二、人無少長,莫不有疾。而受氣各有多少,多者其盡遲,少者其竭速。其知道者,補而救之。必先復故。
葛洪認為人類稟賦各不相同,如果遭受相同疾病的侵襲,當然是稟賦厚耐受時間長,稟賦薄忍受時間短。對同一人來說,青少年時期生機旺盛,中老年之后機能漸衰。同一時段,健康無病和病魔纏身,狀況不同,正氣強弱盛衰也會出現(xiàn)差異。
故善于攝養(yǎng)之人,皆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變。疾病侵擾,無時不在,無孔不入,概莫能外。即使是稟賦雄厚、體魄壯碩之人,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也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方能不辜負上天關愛,厚積薄發(fā),使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使生命發(fā)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否則,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螻蟻之穴可潰千里之堤,一著不慎可使?jié)M盤皆輸。人非木石,稟賦再厚,不知愛惜,亦會錯失良機而遺恨無窮。對稟賦單薄之人來說,更不能悲觀失望、自暴自棄,因為放棄比期待更可怕,束手受敗比求索進取更可悲。只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根據(jù)自身的狀況,擬定實事求是的目標,堅定信心,守常不移,花費比別人更多的心血,付出比別人更多的代價,還是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取得較好的結果的。
所以,葛洪說,其知道者,補而救之,必先復故。懂得養(yǎng)生之道的人,要揚長避短,損有余,補不足,使形神回復和保持最佳狀態(tài),養(yǎng)生必能取得碩果。
三、長生之要,在乎還年之道。若能愛之于微,成之于著,則幾乎知道矣。
在葛洪看來,治身養(yǎng)性所采用的一切措施和辦法,雖然看起來顯得冗繁、龐雜、細小和瑣碎,似乎實行起來讓人感到實行沉悶、局促、板滯和厭倦,其實不然。
他認為,注重養(yǎng)生才能有效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只有健康,才能使人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信心百倍地投入學習、工作和生活,才會積極地和人交往,為構建和諧社會主動出招,充分體驗和享受生命賦予人類的福祉、康泰和歡樂。
所以,治身養(yǎng)性雖然是一個漫長而復雜并要務慎其細的過程,但葛洪讓人們追求的并不是簡單的結果,而是要熱愛和信奉養(yǎng)生之道的人們,認真而耐心地實踐、經(jīng)歷、品味、體會、完成和享受這個循環(huán)往復、日積月累的過程,并從中尋找和收獲平安、充實、健康、長壽、怡悅和歡樂。
此舉不僅必要的,也是值得的。試想若無健全的體魄、飽滿的精神,縱有家財萬貫、華屋千間,成天被痛苦折磨、病魔脅迫,其奈無常何?如順天應時,將身持正,傲立天地之間,采日月之精華,煉浩然之正氣,內(nèi)外雙修,守常不移,使體完神足,青春永駐,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