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資金收入、時間、體育場地設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大眾參與體育消費的狀況不理想。解決該問題指關鍵是:一、促進大眾收入的提高;二、加強體育功能作用的宣傳;三、完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
[關鍵詞] 體育消費 因子 對策
一、體育消費資金不足
1.減輕中低收入者稅負
要讓人們樂于體育消費、敢于體育消費,關鍵的措施就是提高居民的收入,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國家發(fā)改委主任張平表示,中國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經濟學家樊綱認為,個稅調整應該落腳在稅率累進制度上,可以通過改進現行所得稅稅率來減輕中等收入階段的稅負。在高收入那個層面應該繼續(xù)高稅收,低收入繼續(xù)低稅收,而在中等收入的稅收要讓出來,或者降下來。可以將現在的九級累進所得稅率適當簡化,比如把5000元—40000元的應納稅所得額,調整為統(tǒng)一實行15%的稅率。這個范圍包含了大多數的中等收入階層,統(tǒng)一實行較低的稅率符合國際慣例,有利于形成橄欖形社會結構。
2.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
居民收入主要是勞動報酬,其次是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由兩部分構成,動產收入和不動產收入。動產收入是指股票、債券、利潤、利息等,不動產收入就是房子、土地等。
中國勞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yè)委員會會長蘇海南指出,提高居民收入,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更多的居民有機會擁有財產性收入,也就是讓那些目前還沒有財產性收入者包括城鎮(zhèn)的低薪人員和農村的農民,也能夠有機會、有條件獲得財產性收入。做到這一點,既能增加居民收入,又能擴大我國中等收入者群體,讓廣大群眾更好地分享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成果。
3.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提高農村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對于拉動全國市場非常重要。目前,在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中,來自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已經達到了34%,說明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和崗位。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許光建提出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擴大農民的體育消費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農村居民體育消費需求增長長期緩慢,既有收入水平過低、增長過慢的原因,也有體育消費條件的制約。由于許多農村缺乏自來水設施和足夠的電力,某些家用電器就無法正常使用,冰箱、洗衣機這些在城鎮(zhèn)生活的必需品,在農村的普及率還很低。
4.建立工資增長機制
居民收入比重的提高,主要靠勞動報酬的提高。而現在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其原因較復雜,包括分配制度不健全,我國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供大于求,普通勞動者在市場上處于弱勢地位,資本很容易壓低他們的價格獲得更多的利潤,市場競爭影響等。所以需要制定有關法律、政策來完善分配制度,調節(jié)勞資之間的關系,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維護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權益,千方百計提高居民收入。在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方面,首先應該建立健全工資集體協(xié)商機制,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證職工工資增長的根本途徑。目前,尤其要創(chuàng)造條件推行區(qū)域或行業(yè)工資集體協(xié)商,解決勞動者不敢談、不會談的阻力和壓力。其次,要結合貫徹《勞動合同法》落實關于同工同酬的法律規(guī)定,讓廣大農民工與城市戶口的勞動者在同樣崗位、同樣工作任務和同樣勞動業(yè)績情況下獲得同等勞動報酬;同時,在國有企業(yè)中應該建立普通職工與企業(yè)效益、高層管理崗位工資聯(lián)動增長機制,防止出現差距過大。
二、體育消費意識較淡薄
宣傳體育運動知識。在現代社會,接受學校教育是人人必不可少的一個社會過程。人在一生中至少要接受學校教育近1 0年,所以發(fā)展國民體育,提高體育消費水平必須重視發(fā)揮學校體育的作用,培養(yǎng)人終身體育的觀念,從而提高我國城市居民體育人口的數量。學校體育必須適應社會的需要,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一專多能的體育專業(yè)人才,使他們既能成為學校體育的主導者,又能成為社會體育指導志愿者,以充實和改善國民體育活動環(huán)境,促進國民體育的發(fā)展,提高體育活動場所服務的質量。
三、體育消費的時間不充裕
提高家務勞動自動化程度,使居民可利用的余暇時間增多。更重要的是要正確引導人們在余暇時間上的支配和利用,來拉動體育消費。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閑暇時間活動內容會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從政府到社會各部門正確引導人們從事體育健身的要求,使人們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對間接地拉動體育消費的增長具有現實意義。
四、體育消費設施不夠完善
加快體育設施的建設。體育設施是我國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的場所,體育設施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是制約我國居民體育消費的重要原因。加快體育設施建設除了國家要繼續(xù)家大投入之外,運用市場機制,調動非國有投資人興辦各類體育經營實體是解決問題的現實選擇。政府體育行政部門要做好引導工作,鼓勵非國有投資人在社區(qū)、居民小區(qū)興建多功能、小型適用的體育健身娛樂場所,以優(yōu)質服務和合理價位提供健身娛樂服務。國家投資的公共體育場館,包括機關事業(yè)單位的場館,也要引入競爭機制,加快由公益型、事業(yè)型向經營型的轉變,不斷提高場地設施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形成自主經營、自我約束及自我發(fā)展的良性運行機制。
結論及建議:人們在安排收入的使用時,除了上述因素外,還會考慮到今后養(yǎng)老、看病和子女上學等方面的需要,由于社會保障覆蓋面還比較窄、藥品價格和醫(yī)療費用不斷上漲以及從小學到大學的相當昂貴的教育支出,嚴重地制約了大眾的即期體育消費欲望。
參考文獻:
[1]宋積萍:淺析如何提高我國城市居民體育健身消費水平[J].商場現代化 2008 36
[2]盧元鎮(zhèn)減超美楊技:全民健身與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3]才立輝劉松林:強化體育意識切實發(fā)揮體育本質功能[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03
[4]翁永良:都市人的健康消費觀念與現代體育意識教育[J].體育與科學,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