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對提高企業(yè)產品質量、維護公共安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具有重大意義。我國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產品召回制度立法。應該結合我國國情,借鑒國際成熟經驗,完善中國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
[關鍵詞]缺陷產品 召回制度 立法
2010年3月5日,170余名中國消費者以惠普筆記本電腦過熱、花屏、閃屏等質量問題為由,委托律師向國家質檢總局集體投訴,希望惠普能召回問題筆記本電腦。而作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供應商,惠普的態(tài)度更多的是傲慢與冷漠,3月15日,惠普針對投訴推出“延長保修期或退機”的“客戶關懷增強計劃”,對客戶的召回要求卻遲遲不作回應。至此,惠普被社會公眾推上了“召回門”?;萜諏﹄娔X質量問題只承諾解決問題,對召回請求態(tài)度曖昧,一方面可能擔心的是召回給企業(yè)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國目前還沒有電子產品召回制度。 這一立法上的空白,成了惠普逃避召回的盾牌。近年來,隨著“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豐田接連召回問題汽車事件”等一系列造成消費者群體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損害事件的頻繁發(fā)生,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建立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對提升企業(yè)產品質量、維護公共安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具有重大意義。目前,我國除了在汽車、食品、藥品、兒童玩具四個領域有相關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以外,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產品召回制度立法。建立健全我國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推動缺陷產品召回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已勢在必行。
一、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立法現(xiàn)狀
(一)我國現(xiàn)有的產品召回法律制度
同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相對落后,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缺陷產品召回立法。在現(xiàn)有的法律體系中,跟產品召回相關的制度散見于《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地方性立法以及國家在特定行業(yè)的產品召回制度。
我國的《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產品召回制度,但是這兩部法律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精神,為政府制定專項缺陷產品召回規(guī)范性文件提供了法律依據(jù)。
我國首次對產品召回的立法是上海市2002年10月28日通過的《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這一地方性法規(guī)填補了國內在消費者維權方面的立法空白,同時也為其他省市確立缺陷產品的召回制度提供了示范。2004年3月15日,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聯(lián)合制定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guī)定》正式出臺,并于2004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標志著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作為國家對產品質量監(jiān)督管理的一項新的重要制度得以確立。此項制度的實施,得到了汽車行業(yè)的廣泛響應,有效地維護了消費者安全與權益,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07年8月27日,國家質檢總局又頒發(fā)實施了《兒童玩具召回管理規(guī)定》、《食品召回管理規(guī)定》,其對保護兒童弱勢群體的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提高兒童玩具產品質量及安全性,規(guī)范兒童玩具行業(yè)健康發(fā)展,以及加強食品安全監(jiān)管,避免和減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護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2007年12月1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藥品召回管理辦法》,為召回存在安全隱患的藥品、維護社會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是對我國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2009年4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缺陷產品召回管理條例》(送審稿)公開向社會征集修改意見,該條例是除藥品、軍工產品之外的產品召回的行政法規(guī),但至今未審議通過。但這表明我國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體系正在形成之中。
(二)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立法的不足
1. 缺乏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基本法律規(guī)定
作為產品責任制度基本立法的《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然規(guī)定了經營者的義務,但二者均沒有規(guī)定缺陷產品召回的具體條款,現(xiàn)實中缺乏對缺陷產品召回的支持和可操作性?!度毕萜嚠a品召回管理規(guī)定》、《兒童玩具召回管理規(guī)定》、《食品召回管理規(guī)定》等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規(guī)定,只針對專項的、特定的缺陷產品的召回。由于基本立法的缺位,導致包括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在內的大量缺陷產品召回無法可依。
2. 現(xiàn)行立法的效力層次較低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guī)定》等專項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規(guī)定,立法位階僅停留在部門規(guī)章的層面上,法律效力層次較低,無法樹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權威。而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地方性立法不具有普遍性的約束力,僅適用于特定地區(qū)。
3. 召回對象類型單一
我國現(xiàn)有的召回制度只針對汽車、食品、兒童玩具、藥品等特殊產品,對一般產品的召回仍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很多產品例如家用電器、化妝品等領域存在召回立法的空缺。
4. 法律責任規(guī)定不明確,懲戒力度不夠
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有效實施,一方面企業(yè)對召回制度的嚴格遵守,另一個方面依靠法律對違反召回制度的經營者給予處罰。國外很多國家的法律都有非常嚴厲的缺陷產品懲罰性條款。而我國產品召回制度中懲罰性規(guī)定,只在《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guī)定》中有所體現(xiàn),企圖隱瞞缺陷汽車的,除必須重新召回與對汽車制造商通報批評外,還應對其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這一處罰數(shù)額,相對于汽車產品高昂售價和高額利潤而言顯然過輕,與西方國家在召回制度中的罰則也相差甚遠,缺乏威懾力。
同時,我國的刑事處罰作為最嚴厲的制裁措施,是規(guī)范公民行為的最后一道震懾防線。但我國《刑法》也未對發(fā)現(xiàn)缺陷產品隱瞞不報的情況規(guī)定相應罪名。根據(jù)“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的原則,就不能就此追擊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
二、完善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立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必要性——市場經濟的呼喚
完善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從國際市場的角度看,中國早已加入WTO,日益頻繁的對外貿易使得中國消費者使用越來越多的國外產品。建立產品召回制度,能在全球的范圍內有效保護中國消費者的利益。例如,在“惠普質量門事件”中,有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天津市某消費者2007年購買的惠普筆記本電腦黑屏,只能付錢換主板;而其朋友在美國購買了同型號筆記本電腦,出現(xiàn)問題后卻被召回更換了新電腦?;萜蔗槍χ袊M者實施差別待遇,在美國共召回24個型號的筆記本電腦,而在中國只對15個型號的電腦進行“有限保修增強”。這種漠視中國消費者權益、對中國市場采取差別政策的做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沒有像美國、日本等擁有嚴格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其次,從國內市場看,市場欺詐行為屢見不鮮,企業(yè)誠信不足、自律較差,產品質量控制主體缺位、監(jiān)控無力。由于缺乏召回制度,使得作為弱勢群體的消費者遭受著很多潛在的危險,消費者權益缺乏有效的保障??梢?,建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不僅能夠有效避免消費者因為缺陷產品而受到侵害,也有利于促進企業(yè)的產品技術水平。
(二)可行性——立法條件的成熟
有專家分析認為,中國目前建立產品安全監(jiān)管體系和產品召回立法的條件已經成熟。首先,政府的有力支持。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3月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產品追溯制度,召回制度”,為中國缺陷產品管理工作明確了思路。其次,《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guī)定》等專項產品召回制度的成功實施,對于推進產品召回制度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再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人們更加重視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產品召回法律制度的立法必然是社會各界的呼聲。最后,中國正逐步完善產品安全標準體系,建立了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和門類齊全的產品實驗與檢測機構,成立了全國產品缺陷與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這些在技術上為產品召回的立法提供了技術保障。
三、完善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立法的思考
(一)借鑒國外召回制度的成熟經驗,擴大缺陷產品召回對象的范圍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召回制度的國家。政府從維護整個社會和公眾的利益出發(fā),首先將汽車產品的設計與制造納入社會管理的法律體系中, 1966年9月頒布實施《國家交通及機動車安全法》。隨后,美國在多項產品安全和公共健康的立法中都引入了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使其應用到可能對公眾造成傷害的主要產品領域。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如日本、韓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都制定了專門的法律規(guī)定產品召回制度。既包括針對所有產品的一般法,也包括針對特定產品的特殊法。還有一些國家針對不同的缺陷產品,頒布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賦予某一特定政府部門制定和實行各種具體規(guī)定和辦法并據(jù)以進行管理。我國現(xiàn)有的召回制度的缺陷是召回對象單一,應該將召回的產品對象擴大為一切對公共安全或公共利益構成威脅的缺陷產品。
(二)修改和完善產品質量責任制度的基本立法,建立科學的召回制度法律體系
作為產品質量責任制度的基本法律,我國的《產品質量法》應該對缺陷產品召回的基本原則和統(tǒng)一規(guī)則和程序做出規(guī)定。我國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應該形成以《產品質量法》為基本法,其他單行法為特別法的完整的法律體系。期待國務院《缺陷產品召回管理條例》的盡早出臺,以發(fā)揮行政法規(guī)在缺陷產品召回和消費者權益保護上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嚴格的懲罰性賠償法律責任
如前所述,我國現(xiàn)有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缺乏威懾力。完善召回制度立法,應當對缺陷產品的經營者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及有關附隨義務,都由相應法律、法規(guī)加以明確規(guī)定。與西方國家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懲罰性賠償法律法規(guī)還有待完善。懲罰性賠償又稱示范性賠償或報復性賠償,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shù)額超出實際的損害數(shù)額的賠償。它具有補償受害人遭受的損失、遏制或懲罰不法行為等多重功能。懲罰性賠償制度與產品召回制度同步實施,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促使經營者認真履行召回義務,有效地對缺陷產品進行控制和管理。在我國建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應當明確缺陷產品的懲罰性賠償原則以及賠償標準,對于隱瞞質量缺陷、逃避召回以及“隱瞞召回”的經營者要處以嚴厲的懲罰性賠償金。通過對其在經濟上重罰,甚至使其瀕于破產,或將其逐出市場,以起到懲治此類違法行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吳冬暉.建立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之立法探討[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
[2] 鄭冬渝,郭雪平.建立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思考[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3(4)
[3] 王利明.關于完善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若干問題[J].法學家,2008(2)
[4] 裴富生.實施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6)
[5]蔣辰昕.試析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3)
[6]王素娟,田新苗.我國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制度法律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04(10)
[7] 劉淼.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經濟法性質解讀---對《缺陷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的思考[J].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