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全球化市場競爭的加劇,供應鏈的發(fā)展是從內部供應鏈向外部供應鏈過渡,其績效評價也經歷了從內部供應鏈(企業(yè)內)效評評價向外部供應鏈(企業(yè)間)效評評價的過渡供應鏈的研究和應用已相當廣泛,但應用了供應鏈的企業(yè)大多還在平均及以下水平,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作為指導。本文中作者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檢索和整理,總結了當前供應鏈評價的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出了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必要性及可能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供應鏈 供應鏈管理 績效評價 供應鏈績效
一、前言
在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單個企業(yè)間的競爭已經被企業(yè)群體之間的競爭所取代,表現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因此,供應鏈的績效評價也顯得尤為重要,近幾年成為供應鏈管理領域研究的熱點。20 世紀六七十年代, 供應鏈在世界范圍內已經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到 80 年代末提出了供應鏈的概念; 進入 90 年代,供應鏈管理成為各國學者和企業(yè)家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供應鏈由直接、間接為實現顧客需求的所有各個環(huán)節(jié)組成,不僅包括制造商和供應商,而且包括運輸機構、倉庫、零售商和顧客。
二、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概念與內涵
1. 供應鏈的概念與內涵
供應鏈的概念最早出現在 20 世紀 80 年代左右,但到目前為止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定義。Lin F. R.等認為供應鏈是包括供應商、制造商、 銷售商在內, 涉及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企業(yè)網絡系統(tǒng)。Stevens認為 ,供應鏈是通過價值增值過程和分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整個過程 ,它始于供應的源點 ,終于消費的終點。Christopher 認為,供應鏈是一個組織網絡,所涉及的組織從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過程和活動中對交付給最終用戶的產品或服務產生價值增值。國內學者對供應鏈的認識也不盡相同。陳國權認為,企業(yè)從原料和零部件采購、運輸、加工制造、分銷直至最終送到顧客手中的這一過程被看成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 ,這就是供應鏈。藍伯雄認為,供應鏈是原材料供應商、零部件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運輸商等一系列企業(yè)組成的價值增值鏈。馬士華認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yè) ,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絡結構。供應鏈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供應鏈參與者: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運輸商等;(2)供應鏈活動:原材料采購、運輸、加工、制造、分銷等;(3)供應鏈的三種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4)供應鏈的拓撲結構:網絡、鏈條、網鏈。這四者貫穿起來,就形成了供應鏈。
2. 供應鏈評價的概念與內涵
供應鏈績效評價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內容, 對確定供應鏈目標的實現程度和提高決策支持具有重要意義。盡管供應鏈管理概念迄今為止已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歷程, 對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積累,但由于供應鏈至今尚無一個公認的定義, 因而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定義也未能統(tǒng)一,對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內容界定還很不完善, 缺乏系統(tǒng)性。筆者認為,供應鏈績效評價是指圍繞供應鏈的目標, 對供應鏈整體、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核心企業(yè))運營狀況以及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營運關系等所進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評價。供應鏈的績效評價,從著眼點來看,應服務于供應鏈的目標;從客體來看,應包括供應鏈整體及各組成成員;從空間來看,涉及內部績效、外部績效和供應鏈綜合績效;從內容來看,涉及反映運營狀況和運營關系的各種指標;從時間來看,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
三、供應鏈績效評價的研究現狀
1. 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原則
供應鏈績效評價現行原則是由徐賢浩等人在現行企業(yè)績效評價指標特點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些原則要求采用能反映供應鏈業(yè)務流程的績效指標體系,評價指標要能反映整個供應鏈、各組成成員的運營情況以及各組成成員之間關系,盡量采取實時分析與評價方法。這些原則為供應鏈績效指標的選擇提供了方向。但它并沒有明確與供應鏈目標的關系,因此也缺乏戰(zhàn)略性。
2. 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指標
關于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影響較大的有:
(1)Lummus等人提出的4個方面的主要考核指標。供應方面包括供應的可靠性、提前期;過程管理方面包括過程的可靠性、所需時間和完成情況;交貨運送方面包括訂單完成率、補充提前期、運輸天數;需求方面包括供應鏈總庫存成本、總周轉時間。
(2)Beamon把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分為定性和定量兩類。其中,定性指標包括顧客滿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有效風險管理和供應商績效。定量指標分為基于成本的指標(包括成本最小化、銷售最大化、利潤最大化、庫存投資最小化、投資回報最大化)和基于顧客影響的指標(包括滿足率最大化、產品交貨延遲最小化、顧客響應時間最短、定貨至交貨時間最短和功能重復最小化)。
(3)我國學者徐賢浩等人提出了能反映整個供應鏈業(yè)務流程績效的評價指標,包括產銷率指標、平均產銷絕對偏差指標、產需率指標、供應鏈產品出產(或投產)循環(huán)期指標、供應鏈總體運營成本指標、供應鏈核心產品成本指標和供應鏈產品質量指標。
(4)馬士華教授等人提出了供應鏈績效評價的一般性統(tǒng)計指標,包括客戶服務、生產與質量、資產管理和成本4個方面,其中每一方面又包括7項具體指標。他們認為,除了以上一般性統(tǒng)計指標外,供應鏈的績效還應包括一些綜合性的指標或一些定性指標評價體系。
(5)PRTM[12]在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中提出了度量供應鏈績效的11項指標,分別為: 交貨情況、 訂貨滿足情況(包括滿足率和滿足訂貨的提前期)、完美的訂貨滿足情況、供應鏈響應時間、生產柔性、總物流管理成本、附加價值生產率、擔保成本、現金流周轉時間、供應周轉的庫存天數和資產周轉率。
(7)Mercer 管理咨詢公司提出了以下7個指標對第三方物流3PL (供應鏈的一部分)和第三方供應商的績效進行評價, 這些指標包括:準時運輸、準時交貨、運輸精確性、訂貨完成率、項目完成率、庫存精確性、毀損率。
總體上來講,供應鏈績效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原則有待完善和規(guī)范,加強其指導作用。對供應鏈績效的研究也缺乏對供應鏈績效目標的考慮,很少考慮到供應商、分銷商的選擇對供應鏈以后運行績效的影響以及供應鏈績效綜合評價問題。另外,供應鏈績效評價方法和手段有待開發(fā)。
四、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1. 供應鏈績效概念的界定
關于供應鏈績效的概念應該有一個較為明確的界定,才能進一步研究好供應鏈的績效評價。供應鏈績效及其內容的界定有賴于供應鏈目標與政策的確定。對供應鏈績效評價進行研究就必須圍繞供應鏈目標及其政策合理界定供應鏈績效的內涵與外延。
2. 供應鏈發(fā)展?jié)摿Φ脑u價
供應鏈由許多合作企業(yè)組成,供應鏈發(fā)展?jié)摿κ瞧髽I(yè)通過自身的運作,不斷擴大積累而形成的發(fā)展?jié)撃堋F髽I(yè)發(fā)展能力的形成主要依托于企業(yè)不斷增長的銷售收入,降低開支而節(jié)約的資金和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利潤,企業(yè)應注意把這些利潤轉化為企業(yè)的積累與再投資。因而,供應鏈及各成員企業(yè)績效評價應將長遠發(fā)展?jié)摿ψ鳛橹饕獌热荨?/p>
3. 供應鏈敏捷性評價
隨著敏捷制造的逐漸發(fā)展,敏捷化是供應鏈和管理科學面向制造活動的必然趨勢。敏捷供應鏈以增強企業(yè)對變幻莫測的市場需求的適應力為導向,著眼于提高供應鏈各緩解的邊際效益,以實現本企業(yè)與合作企業(yè)的共贏。因此,供應鏈敏捷性評價將成為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的重要課題。
4. 供應鏈環(huán)境效率評價
Beeman于1996年提出“綠色供應鏈”的概念,將資源回收率(material recovery rate)、核心回報率(core return rate)、廢物比(waste ratio )、生態(tài)有效性(eco-efficiency)等環(huán)境指標加入到引入供應鏈模型,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或供應鏈環(huán)境績效評價將成為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的又一個熱點。
5. 供應鏈評價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
供應鏈管理是獲得國際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使能手段之一。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經營過程重構,消除供應鏈中不增值的環(huán)節(jié),從而降低成本,將成為提高企業(yè)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由于供應鏈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競爭環(huán)境下,對供應鏈技術與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已成為國內外的熱點之一。供應鏈績效評價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也將納入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的軌道。
6. 供應鏈評價模型與方法的研究
供應鏈績效評價是供應鏈管理中的一項綜合性活動,涉及供應鏈各個方面的情況。因此,為了充分反映供應鏈績效的全貌,需要研究建立集成化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層次結構模型,明確評價內容,設定評價要素,設置評價指標(包括統(tǒng)一的評價指標標準值);不僅要評價供應鏈的整體績效,還要評價各子系統(tǒng)的績效,更要對供應鏈績效進行綜合評價。為此,需要研究如何使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如模糊數學方法、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層次分析法等來進行供應鏈績效的綜合評價??傊嘘P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與方法的研究將成為又一項新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 Chopra S, Meind 1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 New Jersey, U.S.A: Prentice Hall, Inc, 2001: 323
[2] 黃小原,李寶家.供應鏈集成化動態(tài)模型與控制[J ] .系統(tǒng)工程學報,2001 (4) :2542260
[3] 陳志祥,馬士華,陳榮秋等.供應鏈管理與基于活動的成本控制策略[J] .工業(yè)工程與管理,1999 (5) :32236
[4] SIMON 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nalytical frame 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J]. European of Purchasing Supply Management , 2000 (6) :67283
[5] 陳國權.供應鏈管理[J ] .中國軟科學, 1999 (3):1012104
[6] 藍伯雄,鄭小娜,徐心. 電子商務時代的供應鏈管理[J] .中國管理科學, 2000, 8 (3) :127
[7]馬士華, 林勇, 陳志祥. 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0. 37—66
[8]Lummus R R,Vokurka R J ,Alber K L. 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J]. Product 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1998,(3):49-58
[9]Beamon B 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models and methods[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 ion Economics, 1998, 55: 281-294
[10] 徐賢浩,馬士華,陳榮秋.供應鏈績效評價特點及其指標體系研究[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8226;社會科學版,2000, 14 (2): 69-72
[11]馬士華,林勇,陳志祥. 供應鏈管理[M].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0. 342—346
[12] PRTM. Soor model [EB/OL]. http: // www. Supply -chain. Org /html/soor-overview, cfn, 2000-05-15
[13]Camm J D, Chorman T E. B lending OR/MS,judgement, and GIS: Restructuring PG’s supply chain [J].Interfaces, 1997, 27(1):128-142
[14]李向東,閻洪,葉潤強.建立綠色供應鏈中的協調關系[J].軟科學,2001,15(4): 66-68
[15]霍佳震,隋明剛,劉仲英. 企業(yè)績效及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現狀[J]. 同濟大學學報, 2001,29(8):97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