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公司在金屬管商品上注冊了“金洲”商標,乙公司在非金屬管上申請了“金洲”商標。甲公司認為乙公司侵犯了其注冊商標權,于是趁乙公司的“金洲”商標公告時,對其提出了異議。金屬管屬于第6類,非金屬管屬于第17類,于是甲乙雙方的爭議焦點,便是兩商標使用的商品是否構成類似的問題。那么,如何來認定是否構成類似商品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的規(guī)定,“類似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生產部門、銷售渠道、消費對象等方面相同,或者相關公眾一般認為其存在特定聯(lián)系、容易造成混淆的商品。對事物的認識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對同一事物,因人而異會產生不同的認識結果,所以要確定一個認定標準。根據《解釋》的第十二條規(guī)定,商品或者服務類似的判斷:
1.以普通消費者對商品或者服務的客觀認識進行綜合判斷;
2.《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表》、《類似商品和服務區(qū)分表》僅是認定類似商品或類似服務的參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據。
我國從1998年11年1日起采用《商標注冊用商品與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xié)定》確定商品和服務的分類。商標局根據《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表》(尼斯分類),并結合我國在商標檢索、審查和管理工作中的實際情況進行翻譯、調整、增補和刪減,對《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表》中的同類商品和服務進行了劃分,即在原分類的基礎上將每一類的商品和服務劃分為若干個類似群,從而形成了《類似商品和服務區(qū)分表》?!额愃粕唐泛头諈^(qū)分表》是商標審查、管理、代理、申請人員判斷商品或服務是否類似的主要參照,但不是惟一依據。這是因為,《尼斯協(xié)定》第二條第一款已明確指出:“在對任何特定的商標提供保護的范圍或對服務商標的認可方面,分類對聯(lián)盟國家不具有約束力”。《商標法條約》第九條第二款也規(guī)定:(a)商品或服務不一定因商標注冊機關在其任何注冊或公告中將它們列在《尼斯協(xié)定》(商品分類表)的同一類別之下而被認為類似;(b)商品或服務不一定因商標主管機關在其任何注冊或公告中將它們列在《尼斯協(xié)定》(商品分類表)的不同類別之下而被認為不類似。同時,《分類表》和《區(qū)分表》一方面由于不是規(guī)范性文件,也就無法律效力,純粹是為便利商標注冊、管理而人為劃定的工具性參照標準,其作用是在商標注冊管理中對商品、服務類別和類似情況提供初步判斷與檢索工具。因此它是一種先驗的和預測性的,不具有“終局性”和“法律上的確定性”。另一方面,《分類表》和《區(qū)分表》也不可能窮盡商品和服務的種類。這是因為,類似商品是一個相對動態(tài)的概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商品和服務的區(qū)分也越來越復雜,過去類似的,現在和將類不一定類似,反之亦然。僅以《類似表》、《區(qū)分表》來統(tǒng)一認定、看待類似商品的判斷問題,則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類似問題上的矛盾。
《區(qū)分表》的目的在于規(guī)范商標的注冊申請,便于對商標的注冊申請、審查、公告及《商標注冊簿》登錄等的分類,但在劃分商品或者服務項目是否類似上卻并不一定有嚴格的分類意義,還需要參考其他因素確立。同一類商品有的可以認定為類似商品,同一類中有的卻不能認定為類似商品。在分類表中不屬于同一類別的商品或服務項目,即分別屬于不同類別的商品或服務項目,也不能一律斷然劃定其不屬于類似的商品或服務項目。在認定商品和服務項目是否類似時,最重要的是看這些商品或服務項目是否會在廣大消費者心目中造成混同。
商品或者服務類似的判斷,應以普通消費者對商品或者服務的客觀認識進行綜合判斷。這句話包含這樣幾層含義:首先,商品或者服務是否類似的判斷的主體應當是普通消費者,是社會大眾,而不是特定的專家或一小部分人。生產、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最終目的是消費,商品或服務是否類似,對商品或服務的來源會不會產生混淆,商標能否區(qū)別某種商品的生產者或某種服務的提供者,普通消費者最有發(fā)言權。其次,對商品或者服務是否類似的判斷應堅持“對商品或者服務的客觀認識”這一標準。社會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商品和服務也不是靜止不變的,科技的進步常會使某些產品功能越來越完善、用途越來越廣泛,產品之間的關聯(lián)度會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改變。再次,判斷商品或服務是否類似應根據商品或服務的功能、用途和使用對象等進行綜合判斷,有些商品或服務雖然不在一個群組甚至一個類別,但由于其功能、用途和消費對象等基本相同,因此也判為類似商品或服務。
對于商品和服務的類似與否,不僅僅審查商品或服務的功能、用途、使用對象等,還應根據個案具體情況進行評析。對個案而言,類似商品和服務應根據判斷的原則、特定商品的知名度、主客觀標準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判斷認定。是否能對商品或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是判斷商品和服務是否類似的基本原則,如造成混淆,就從根本上破壞了商標的識別作用,因此在對類似商品和服務的認定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是要結合考慮商標知名度對類似商品的影響范圍。知名度一般的普通商標,僅限定在核定的商品和服務上,其擴張性應從嚴把握,但隨著知名度的提升,根據商標“名氣不同,待遇也不同”的原則,被認定類似的范圍亦應適當擴大。如在馳名商標前提下,可擴展到所有商品、服務和與之類似的知識產權保護上。
2.是要根據禁止混淆的原則,以相關公眾的一般認知力作為類似商品和服務的判斷依據。這是由于,一般消費者是社會大眾,是消費和判斷的主體,商品和服務類似與否,對商品和服務的來源能否發(fā)生混淆,他們最有發(fā)言權,況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很難或根本不知道還有專門的《分類表》、《區(qū)分表》,更談不上受其影響了,所以只能依據一般的經驗法則作出判斷。
3.是要將商品的功能、用途、銷售渠道、生產工藝、使用對象等方面是否相同或類似作為判斷的客觀標準。有些商品或服務在《分類表》中雖不在一個群組甚至一個類別,但由于其功能、用途和消費對象等基本相同,因此也應判為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