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效力是指作為規(guī)范形式的道德基于社會秩序的價值定位,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所產生的應當執(zhí)行的影響力。法律效力是指法律在屬時、屬地、屬人、屬事四個維度中的國家強制作用力。雖然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在載體、規(guī)范的制訂以及強制的力度等方面涇渭分明,但是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都具有內在的同質性——追求正義和社會生活的穩(wěn)定、和諧有序。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生產關系。
一、二者之聯系
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都有追求社會生活穩(wěn)定、和諧有序的目標指向,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生產關系,具有共同的正義性、應當和必須的價值追求以及相似的表現形式。
1. 共同的正義性
道德是人們關于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念原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道德代表或反映人類共有利益的需求決定了道德的內在精神之一就是正義。道德效力所追求的從行為層面講,就是社會個體對道德規(guī)范的遵守;從價值層面看就是正義的實現。一旦失去了正義的理想和崇高性,道德也就失去了它應該有的價值。道德失效也指日可待。正是由于道德的這種內在價值精神,成為了法律規(guī)范制度與實踐的價值參考。法律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其正義性,正義性是法律之為法律的標志,也是法律得以實現的基本動力。法律效力所追求的就是正義的實現。那種完全獨立于道德標準、道德原則的法律規(guī)則、法律制度是不可能有效力的。法哲學研究的先軀——古希臘學者,是正義論研究的先行者。他們中的杰出代表亞里士多德就把正義作為法律的基礎。他認為法律只是人們互不侵害對方權利的臨時保證而已,而法律的實際意義卻應該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進于正義和善德的制度。亞里士多德從正義這個前提出發(fā),認為法律是正義的具體表現,法律的好壞是以正義作為評價標準的。人們服從城邦制定的法律,也就是實現了正義。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認為公道和正義是法律的目的,并且是它的準繩。他的“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的名言,一直成為人們探討道德和法律關系的基點。羅馬法學家西塞羅在論述法的概念時就指出:某種存在物是否是法律,并不是看它是否是出自國家或是否為習俗,而是看它是否正義、與自然相一致。他把法律的基本特征看成是正義,而非國家強制性。與一個社會的道義上的觀念或實際要求相抵觸的法律,很可能會由于經常受到消極抵制以及在進行監(jiān)督和約束方面所產生的種種困難而喪失其效力。這樣就把法律與道德拉得很近了??梢?,正義性是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是它們共同的內在本質。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的實現也就標志著正義的實現。
2. 二者都具有強制性和價值性要求
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追求的是對人的行為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秩序的成功調節(jié)。二者有兩個基本的要求,一是強制性,即所謂必須如此,它保障的是規(guī)則的基本有效性;一是價值性,即所謂應該如此,它賦予規(guī)則以價值的內涵。從人類早期開始,就存在兩種不同的規(guī)則:有些規(guī)則主要是靠對不服從的懲罰和威脅來維護;另一些則依賴于人們對規(guī)則的尊重、負罪感或者自省來維護?!氨仨殹迸c“應當”是既存于道德中又存于法律中的兩個共同的對秩序的追求。實際上,無論是道德效力還是法律效力,都既需要產生規(guī)則效力的“必須”之強制,也需要體現價值合理的“應當”。法律效力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只需要外在的強制性。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必須順應該社會流行的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否則就難以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因此,立法者在創(chuàng)制法律時,必須以道德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為指導??梢哉f價值的合理性是法律精神的基礎;而道德效力的實現也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只需要價值的引導,它同樣需要一定的社會強制。兩者的區(qū)別只是在于:在法律效力和道德效力中,“必須”的實現機制和“應當”的運作原理各有特性。雖然從總體上道德效力體現“應當”的要求,法律效力體現的是“必須”的要求,但是從根本上說,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都必然追求“必須”與“應當”所體現的秩序目標。道德規(guī)則區(qū)別于其他社會規(guī)則的特點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它能夠造成保障它們效力實現的強大的社會壓力;二是它在相當程度上需要犧牲個人利益或與之相連的個人偏好。前者為“必須如此”,后者是“應當如此”。道德效力也需要有強制力作為保障。道德效力的實現需要依靠社會輿論對道德的履行施加一定的社會壓力,以保證社會生活的基本價值合理性能夠得以實現。
3. 二者效力的基本表現形式都是賦予力和約束力
道德效力的兩種基本的表現形式是賦予力和約束力。道德效力是指作為規(guī)范形式的道德基于社會秩序的價值定位,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所產生的應當執(zhí)行的作用力。它是以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行為個體的理性自制和內在良知為保證的,表現為賦予人們對違反道德規(guī)范的有關行為人進行道德評價和譴責的權利和賦予人們對遵守道德規(guī)范、品行高潔的有關行為人進行道德贊譽、支持的權利以及約束人們遵守道德規(guī)范、履行其義務或責任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包括賦予力和約束力兩個方面,而不是僅僅指約束力。同樣,法律效力的兩種基本的表現形式是賦予力和約束力。法律效力首先是一種“力”,是一種“作用力”,這種“作用力”是以國家強制力為保證的,表現為賦予有關主體行使其權利或權力和約束有關主體履行其義務或責任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包括賦予力和約束力兩個方面,而不是僅僅指約束力。二者的表現形式很相似。
二、二者之區(qū)別
1. 道德載體和法律載體之不同
無論是道德效力還是法律效力都是一種作用力,而這種作用力只有通過某個事物才能傳送到各個方面,所運載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這種作用力的事物就是道德效力和法律效力的載體。道德效力的載體是道德,而不僅僅是道德規(guī)范。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形成的關于善惡和是非的觀念、情感和行為習慣,并依靠社會輿論和良心指導的人格完善活動與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規(guī)范體系。作為道德效力的載體的道德是作為整體的道德,其中包括道德觀念、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秩序三個方面。道德活動既是人們的觀念活動,也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派生出來的用以調節(jié)人的交往行為、保證社會秩序的實踐活動。道德自身的要素,如道德觀念、道德規(guī)范以及道德行為等構成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一個自組織系統(tǒng)——道德系統(tǒng)。
法律效力的載體只能是法律,而不能是法律派生文件、文書,不能是民事行為。第一,法律的作用力是法律的效力,派生文件的作用力是派生文件、文書的效力。法律的派生文件、文書只能用“效力”來指稱,而不能用“法律效力”來指稱。通常所說的派生文件、文書的法律效力——在效力兩字前加上法律兩字只是強化效力的嚴肅性而已,就實質內容而言,派生文件、文書的效力與派生文件、文書的法律效力兩者之間無任何差別。第二,派生文件、文書的效力范圍是特指的、具體的。雖然也可以用“時”、“地”、“人”、“事”來牽強解釋,但與法律的效力范圍這種泛指的、抽象的概念相比則相距甚遠。法律的效力與派生性文件、文書的效力范圍也不能同日而語。法律效力中的法律是指整體的法律,包括法律觀念、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秩序三個方面。許多人把法律效力等同于法律規(guī)范的效力。而事實是,法律效力之法律是作為整體的法律,即作為法律概念、法律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等法律要素有機結合的一個個具體的法律,因此法律效力便不能僅僅是法律規(guī)范的效力。
2. 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之不同
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規(guī)范。它們有著不同的適用范圍和實施手段。
其一,產生和表現的形式不同。道德規(guī)范源于人所具有的自我完善能力和一定的價值追求,在共同的物質生產和生活中逐漸養(yǎng)成。它是從一種自發(fā)的習慣而開始升華,最后成為群體的固定行為模式,從而形成規(guī)范。因此,道德規(guī)范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信念中,沒有明確的、特定的、具體的表現形式。法律規(guī)范則不同,它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統(tǒng)治集團運用國家權力,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制定和認可的。一般說來,在現代社會中制定法律規(guī)范是有其嚴格的法定程序的,在規(guī)范的形成中具有最高的嚴肅性。這對于大陸法系自不必言,即便是英美法系的判例也是如此。因此,法律規(guī)范一般都存在于各種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諸如憲法、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章之中。它有著其明確的、特定的、具體的外在表現形式。正因為如此,道德規(guī)范屬于意識形態(tài),而法律規(guī)范則屬于政治上層建筑。
其二,實現的方式不同。道德的基礎是自律。因此,道德規(guī)范的實現,主要是通過教育的作用,使之逐漸成為人們的觀念模式,升華為內心的崇高信念,再轉化為習慣的行為模式。它的實現具有高度的自覺性。誠然,道德規(guī)范的實現,也并不排斥他律,即一定的外在強制性,這主要是指社會輿論和公眾評價的力量。但是,即使是這種外在強制性,也必須首先轉化為行為人的內心自我強制性,道德規(guī)范才能得以實現。法律規(guī)范的實現則完全不同,它具有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國家強制性。法律也并不排斥自律,即人們的自覺守法。但法律實現的基本形式是他律,它以一套完整的程序和機構、設施保證其實現,它原則上不允許任何規(guī)避法律的行為存在,它對任何違法犯罪行為都給以相應的、有力的法律制裁,以保證其實現。
由此可見,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有著確定不移的界限,這種界限就在于二者在產生、表現和實現形式上的區(qū)別。由于這些形式上的區(qū)別,使得法律效力和道德效力的載體涇渭分明,人們便能夠簡單明了地區(qū)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
3. 效力作用機制之不同
作為規(guī)范形式的道德和法律,對人們的社會行為能否產生普遍的、應當執(zhí)行的作用力與各自的維護機制是密切相關的。道德效力主要是通過人的良心和輿論及風俗習慣的社會權威來加以維護,而法律效力則主要是通過特殊的國家強制力來保證。
道德效力主要是通過人的良心和輿論及風俗習慣的社會權威這種弱強制力來加以維護。這種弱強制力,在個人層面是個人的理性自覺、個人的良心機制,是一種特殊的自我控制的強制力;在社會層面則是輿論及風俗習慣這種社群壓力,社群壓力也是一種強制力,否則就不能合理解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禮教吃人”現象。社群壓力這種弱強制力并無特定的機關來行使,它是通過社會輿論、公共譴責、他人嘲弄、孤立、譴責而進行的一種精神性的、非物理強制性的強制力,它充分體現了輿論和道義的力量。良心是自我控制的核心。良心的特殊的強制力是社群壓力和國家強制力所不可替代的。作為公民個體行為內在的制約力,良心一經形成便會貫穿在個人意識和行為的始終。個體良心的是非認同和好惡情感對個人的行為起著支配的作用。在行為中,良心對個體行為具有內控作用,即道德監(jiān)督作用。它隨時監(jiān)督行為者按良心的要求做事,糾正和克服不良的情感。人們常說的“改邪歸正”、“良心發(fā)現”就是這個道理。人的行為是道德良知的外在反映。良心不僅是一種知恥心、一種責任意識,更是人的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現,是人行為有德的內在推動力,對道德效力的實現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它代表著最高權力的意志,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法律效力的實現是依靠國家強力機器來保障的。國家是強制的主體。國家的強制手段包括警察、法庭、監(jiān)獄等。法律的強制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保障法律權利的充分享有;迫使法律義務人履行義務。通過對不履行義務者的制裁,確保法律的權威性,維護社會正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法律一經制定,就要求必須被遵從。如果有人破壞或不遵守法律規(guī)范,國家就會運用強制手段對之予以強制性的處罰。國家強制力量維護著法律的尊嚴并賦予法律以威懾力,從而使得法律的維持與實施具有可靠的、強有力的保障。一項法律即使是錯誤的,在它沒有被更改之前,國家強制力仍然要維持它的執(zhí)行。因為有了國家強制力量作后盾,所以法律規(guī)范比其他類型的規(guī)范更能有效地調整人的行為。這是法律規(guī)范與道德規(guī)范相區(qū)別的最顯著的特征。也因如此,在對社會生活的調整上,法律居于主導地位。以國家名義規(guī)定的社會生活的基本規(guī)則主要體現為或僅僅體現為法律。而國家強制力也成為法律效力的最有力的維護機制。
參考文獻:
[1] 彭凱云、梁秋花:《道德的法律化分析》,《廣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第137—138頁
[2]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38頁
[3] 周永坤:《論法的強制性與正當性》,《法學》1998年第1期,第6頁
[4] 趙微:《法律與道德辯證關系再思考》,《黑龍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第14—15頁
[5]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頁
[6]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頁
[7] 魏英敏:《倫理、道德問題再認識》,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頁
[8] 張根大:《法律效力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3頁
[9] 劉小文:《法律效力構成簡析》,《法律科學》,1994年第2期,第15頁
[10] 姚建宗:“法律效力論綱”,《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18—19 頁
[11] 潘佳銘:《道德規(guī)范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成都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第4頁
[12] 高兆明:《制度公正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頁
[13] 余家發(fā):《“德”、“法”互補利于治》,《重慶工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第87頁
[14] 曲諫:《法律與道德的一致性和互補性是德治法治并舉的理論基礎》,《河北法學》,2003年第1期,第157—1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