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巴曙松指出,自2008年11月以來,為應對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和擴大內需,地方投融資平臺的數量和融資規(guī)模飛速發(fā)展,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總的負債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百,其債務風險已經引起監(jiān)管層的重視。本文通過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風險分析,結合當前經濟發(fā)展的現狀進行簡要的分析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 投融資平臺地方政府風險評估
一、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現狀
長久以來, 我國奉行“政府主導下的趕超式發(fā)展”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政府主導著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基礎設施建設等地方經濟發(fā)展領域。但這類投資往往投入大、周期長、收益低,使得地方政府本級財政入不敷出。尤其是自2008下半年世界爆發(fā)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面臨著更大的保持國內經濟增長的壓力,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措施,地方政府為了實施這些措施,只能通過間接融資,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向銀行借貸來解決巨大的投資需求。在這種經濟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作為地方政府與市場力量有效結合的一種新型方式不斷涌現。據統(tǒng)計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有3000個以上的各級政府投融資平臺,其中超過70%為縣區(qū)級平臺公司。2009年,地方融資平臺新增貸款3.05萬億元, 占銀行業(yè)貸款余額的42.4%,同時地方融資平臺融資渠道也由最初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擴展到商業(yè)銀行和國內債券市場。
地方融資平臺,就是指地方政府發(fā)起設立,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guī)費、國債等資產,包裝出一個資產和現金流均可達融資標準的公司,必要時再輔之以財政補貼作為還款承諾,以實現承接各路資金的目的,進而將資金運用于市政建設、公用事業(yè)等項目。
二、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風險分析
雖然,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為我國擴大內需、解決就業(yè)人口等做出了貢獻,增強了我國國民信心,但這種投融資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在給地方政府財政帶來隱患風險的同時,也把商業(yè)銀行拉下了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還款能力可能導致一定的風險。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地方融資平臺最大的風險,在于把地方政府基礎建設和公共事業(yè)產生的債務信貸化。
首先,多數地方融資平臺公司負債率較高,放貸款銀行卻由于信息不對稱無法獲得平臺公司的真實信息。由于平臺公司的貸款相當于由地方政府作隱性擔保,商業(yè)銀行在與其互動中相對處于弱勢,無法獲得全面的信息來評估貸款公司的真實還款能力。同時,由于地方政府往往是“多頭融資、多重授信”,通過多個融資平臺公司從多家銀行獲得信貸。單家銀行設定一個總授信額度來防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過度融資,而其他銀行卻繼續(xù)發(fā)放貸款,過度融資并不因哪家銀行控制總量而降低。
其次,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缺少嚴格的約束機制,造成少數地方政府擠占信貸資源,并最終轉嫁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投資項目往往是公用基礎設施,項目本身沒有收入或收入僅能維持平臺公司的日常經營,無法用項目本身產生的效益來還貸,貸款最終或者轉嫁為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貸款,或者由政府財政完成償付,使得平臺公司的投資風險轉移到中央財政或者商業(yè)銀行體系。
第三,地方融資平臺的權責不清晰,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只作為政府借款行為的主體,而資金的使用者是政府的項目建設單位,貸款資金脫離借款人監(jiān)控。在目前多頭融資、貸管分離、權責模糊的格局下,投資決策失誤的債務風險責任難以明確。責任追究機制仍不健全,下級的債務不可避免地成為上級的或有債務。
三、關于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建設的建議
1.采用銀團貸款方式,共同建立投融資風險防范體系,加強貸款風險管理。
針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多重授信、多頭貸款”的現狀,應盡量采用銀團貸款方式,參貸銀行共同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舉債能力進行全面評估,確定總貸款額度,避免過度融資。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信貸風險監(jiān)測制度,加強對平臺公司項目建設、運營的監(jiān)控,通過科學的測算和借鑒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將負債總額控制在當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一定比例范圍內。
2.明確責任主體,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資問責制度
為避免一些地方政府對信貸資金的濫貸、濫用,規(guī)定本屆政府只能按規(guī)劃進行投資建設,以避免超前投資或重復、過度的項目建設。要求地方政府的債務規(guī)模必須與財力相匹配,期限必須盡可能與政府任期相一致,還要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資責任制度,嚴格管理地方政府擔保行為。同時在地方政府資不抵債、不能有效清償的情況下,適時探索實施地方政府財政破產制度并追究相關領導人的責任。
3.加強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透明度
各級地方政府要建立融資平臺績效評價制、年度審計制和過失問責制,委派專職財務監(jiān)督人員對平臺公司財務狀況進行全程監(jiān)督,防止投資決策的隨意性;加強對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審計監(jiān)督,確保高效利用貸款資源。同時成立權威公正的外部信用評級機構,全面分析平臺企業(yè)的各項財務和經營指標,考察地方經濟規(guī)模、發(fā)展速度、財政收支情況以及地方政府的信用情況,定期發(fā)布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資信狀況,推動地方政府把投融資平臺形成的隱形負債公開披露,轉變?yōu)楹弦?guī)的顯性負債,改變目前信息嚴重不透明的狀況。
參考文獻:
[1]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聚集中. 新華網
[2]魏國雄:建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約束機制[J]. 《中國金融》2009年第20期
[3]政府融資平臺面臨機遇和挑戰(zhàn)——對話南開大學教授劉曉欣[J].《金融時報》2009年08月22日
[4]劉峰:政府投融資平臺運作研究[J].《建筑經濟》2007年2月第292期
[5]余萍: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建設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年第5期
[6]彭紅利:構建地方融資平臺“陽光融資”機制貨幣時論[J].浙江金融.2010年第3期
[7]高 立:采取綜合措施規(guī)范地方融資平臺[J].政策與建議.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