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中國經濟、進出口貿易持續(xù)快速增長, 以及入世談判中主要產業(yè)獲得的過渡期大部分結束,中國已進入貿易摩擦多發(fā)期。中國企業(yè)成長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應對貿易摩擦的旅程總是深一腳,淺一腳,最后才能穩(wěn)定。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本文通過對我國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增多原因的分析,淺析了一些應對貿易摩擦的措施。
[關鍵詞] 國際貿易 摩擦問題 經濟 社會 影響
國際貿易摩擦是指由一國對其它國家的貿易順差所致.貿易順差不僅會對輸出國商品市場造成打壓效果,而且會對給輸出國造成失業(yè),公司倒閉等不良后果.這就是貿易摩擦的主要來源.
無論是中國遇到的國際貿易摩擦,還是其他國家遇到的國際貿易摩擦,大多都是由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引起的。如果沒有形形色色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壁壘,商品和生產要素可以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那么,就很難發(fā)生國際貿易摩擦。因此,與其他國際貿易摩擦一樣,中外貿易摩擦的最基本原因來自貿易保護主義。另外,世界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往往在經濟不景氣時表現(xiàn)得最為嚴重。自2001年“9#8226;11”恐怖襲擊事件以來,世界各國經濟普遍陷入了衰退,各種保護貿易政策便乘機沉渣泛起,引發(fā)國際貿易摩擦。
一、最近幾年,中國遭遇的國際貿易摩擦之所以特別嚴重,與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中一下幾點對于我國貿易影響比較大:我國經濟自身的缺陷是貿易摩擦產生的重要原因:
1.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貿易依存度持續(xù)偏高的狀況易遭遇摩擦
經過將近30年的對外開放,我國已成為貿易大國,貿易順差呈整體遞增趨勢。2003年我國的貿易順差為255.4億美元,2004年達到319.5億美元,同比增長25.4%,2005年尤為突出,順差高達1018.8億美元,同比增長217.4%,2006年達到1774.7億美元,同比增長74.2%。出口商品占領國際市場的份額過大,排擠了生產同類產品的其他國家的市場,從而招致了發(fā)達國家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對我國的不滿,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另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外貿依存度不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遠遠高于美國、日本等經濟大國。與世界主要經濟大國相比,我國外貿依存度呈持續(xù)上升態(tài)勢。由1978年的8.9%上升到上世紀80年代前半期10%~20%,之后又上升到80年代后半期的20%~30%,繼而上升到90年代前半期的30%~40%和90年代后半期的40%~50%,進而又上升到2006年的69.4%,基本上每五年上升一個臺階,年均上升48.9%。外貿依存度高,意味著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就高,與各國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也就越緊密,發(fā)生貿易摩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fā)展
無論是我國還是其他國家遇到的國際貿易摩擦,大多都是由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引起的。我們必須承認,“在國際貿易中確實存在著固有的利益沖突”。如果一個國家允許生產能力高的貿易伙伴與本國產業(yè)進行有效競爭,那將給這個國家?guī)聿罢麄€國家的負面效應。所以,盡管貿易自由化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貿易政策發(fā)展的大趨勢,但貿易保護主義依然存在,并且隨著時代發(fā)展在當今具有了一些新的特點。
3.“中國威脅論”的影響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曾表示,當一個國家經濟上升較快時,他的貿易摩擦就會比較多。我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可以說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世界經濟發(fā)展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自那時起, 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實現(xiàn)了年均9.4%的快速增長,這個記錄在世界經濟中是罕見的。據(jù)統(tǒng)計,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進出口貿易總額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116694億元、8512億美元和9030元,分別是1976年的39.7倍、63.3倍和28.5倍,我國由低收入國家轉變?yōu)橄轮械仁杖雵?。與此同時,我國的出口規(guī)模也高速增長,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方面,增長尤其迅猛。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年均出口增長率都接近或超過了20%,2003年我國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由0.89%提高到6 01%,占發(fā)展中國家出口總額的比重由3.03%提高到20 11%。我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及其出口規(guī)模的擴大必然給一些國家的國內市場和相關產業(yè)帶來嚴重的競爭壓力,于是在有些國家中產生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把本國經濟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某些困難歸咎于中國。這種言論迎合了一些國家國內利益的需要而得到擴散,導致更多國家對中國的出口產品進行限制,從而使我國面臨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
二、我國應對貿易摩擦的對策
1.應努力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盡可能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開辟更廣泛的國際市場
我國幾乎所有的出口產品都遭遇過技術貿易壁壘?!凹夹g性貿易壁壘”(TechnicalBa~ierstoTrade,TBT),是現(xiàn)代國際貿易中商品進口國在實施貿易進口管制時,通過頒布法律、法規(guī),建立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方式,對外國進口商品制定過分嚴格的技術標準、衛(wèi)生標準、商品包裝和標簽標準,從而提高產品技術要求,增加進口難度,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由于這類壁壘大量地以技術面目出現(xiàn),因此常常會披上合法外衣,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實質上反映的是國與國之間在技術上的差距,發(fā)達國家憑借自身在技術上的絕對優(yōu)勢,不斷制定和修改各種標準,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如何縮小與發(fā)達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是我們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關鍵。
首先,企業(yè)應適時地了解各國產品的各種技術標準,從原有的出口增長過多依靠數(shù)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的局面,轉變?yōu)樘嵘隹诋a品的技術含量和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
其次,企業(yè)在開辟更廣泛的國際市場方面,應積極“走出去”,規(guī)避和轉移沖突。
2.繼續(xù)推行市場多元化戰(zhàn)略, 鼓勵更多企業(yè)走出去,開拓新興市場
我國目前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tǒng)市場, 為減少市場過于集中帶來的貿易摩擦,今后我國在繼續(xù)深度、均衡擴大對傳統(tǒng)市場出口的同時,必須大力開拓非洲市場、拉丁美洲市場、俄羅斯市場、東歐市場等。近年來這些市場中的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較快, 市場發(fā)展?jié)摿Υ螅?因此, 我國應根據(jù)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特點采取不同的開拓方法, 擴大對非傳統(tǒng)市場的出口比重, 形成出口多元化格局, 以分散風險, 增強應變能力。與此同時, 要不斷提升我國企業(yè)的國際化能力, 培育我國的大型跨國公司,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
3.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zhàn)略
一國經濟應以外貿為輔,內需為主。但是如果外貿依存度過高,就會使本國的經濟過分地依賴其貿易伙伴,一旦貿易伙伴出現(xiàn)政治或經濟上的動蕩,本國將為之付出慘重的代價。所以,從長遠發(fā)展戰(zhàn)略來說,我國宏觀調控的著眼點應該更多地放在擴大內需上。以內需為主也符合我國的國情,我國已是世界最大的市場,是世界上所有跨國公司的首選目標。外國尚且千里迢迢來開發(fā)我國的市場,我國豈能舍近求遠。因此,為減緩經濟摩擦增長的趨勢,我國應當調整我國需求結構中內需與外需的比重,通過積極地擴大內需,來保持宏觀經濟持續(xù)、快速、穩(wěn)定和健康的發(fā)展。
4.充分利用 WTO 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根據(jù)WTO 的規(guī)定, 各成員國可以正確、合理地采用反傾銷措施來抵制外國商品的低價傾銷。根據(jù)這些規(guī)定, 我們就可以有效地阻止一些國家對我國在適用反傾銷法上諸多不合理的做法。尤其是在貿易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今世界, 像我國這樣的出口大國經常會受到一些不合理甚至是歧視性的待遇。因此, 我們的政府應當充分利用 WTO 的爭端解決機制, 盡可能地保護我國的貿易利益。如果我們認為國外某個對華反傾銷案件不合理, 就應立即與進口國溝通, 如有必要可以果斷地采用相應的報復性手段, 迫使進口國在采取反傾銷等措施前進行慎重考慮, 盡量通過協(xié)商解決糾紛, 從而可以減少國外與我國的貿易摩擦。
參考文獻:
[1]王碧峰:對外貿易摩擦問題討論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5,(9)
[2]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國際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經驗與啟示[M].時事出版社,2005,12
[3]李莉: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及對策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2006,(5)
[4]馬強:中美貿易摩擦和我國應對策略[J].中國經貿導刊,2006,(19)
[5]王亞飛:關于貿易摩擦研究的綜述[J].學術界,2006,(4).
[6]蔡春林:中國入世后過渡期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及對策[J].國際經貿探索,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