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主權(quán)國家,蛻變?yōu)橐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背景下主權(quán)漸失的角色。
1845年,英美法三國要挾清政府簽訂了《上海租地章程》,在今天外灘一帶租地130畝構(gòu)建定居點。為了便于管理,列強又在租界內(nèi)設立了管理機構(gòu)“工部局”,由三國領事輪值掌控。工部局下還組建了“巡捕房”,攫取了針對租界內(nèi)所有民眾的司法管轄權(quán)。
1868年,租界當局又與清政府協(xié)商,成立了一個專門負責斷案的機構(gòu)——會審公廨。這個機構(gòu)名義上由清廷派官員主持,但按照雙方擬定的章程,列強擁有觀審權(quán)。說是觀審,實際上是操縱。這樣一來,主持會審的清廷官員就成了擺設和木偶,清政府也完全喪失了司法及審判的主動權(quán)。“蘇報案”,就發(fā)生在這樣一種國家主權(quán)盡喪的歷史大背景中。
1896年6月,《蘇報》誕生于上海英租界,創(chuàng)辦人胡璋是個畫家,他用自己日籍夫人的名義注冊,掛著日商的牌子,投身于十里洋場的報業(yè)競爭潮流中。胡璋企圖用小道消息、黃色新聞來吸引讀者,可惜此種風格的小報在上海多如牛毛,《蘇報》也逐漸淪入了“營業(yè)不利、難以為繼”的境地,最后胡璋不得不將它賣給了因罷官而閑居滬上、想靠清議救國的陳范。正是在陳范手中,《蘇報》異軍突起,成為上海五大日報之一,并于1903年的夏天達到了發(fā)展的巔峰。陳范曾任江西鉛山縣令,因為對地方教案“處理不當”而被免官。他親眼目睹了清朝官場的黑暗、戊戌變法的失敗,因此非常希望通過辦報來呼吁國民救國圖強。因此新版《蘇報》一經(jīng)推出,就以其“針砭時弊、力主改革”的辦刊風格贏得了知識界的青睞。梁啟超稱贊說:“屹立于驚濤駭浪、惡毒迷霧之中。難矣,誠可貴矣!”
陳范并沒有滿足于已有的成績,1903年5月27日,他毅然聘請愛國學生章士釗擔任《蘇報》主筆。年少氣盛的章士釗以初生牛犢的猛勁,從形式和內(nèi)容兩個方面對《蘇報》進行了大膽革新。6月1日,《蘇報》宣布“本報大改良”,同時刊出章太炎的文章《康有為》,提出“革命如鐵案之不可移”。6月2日,將報道“學界風潮”的欄目移到頭版頭條。6月9日,重磅推出少年鄒容創(chuàng)作的以反滿為核心的《革命軍》,稱之為“國民教育第一教科書”。6月20日,發(fā)表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在該文中,章太炎直呼光緒皇帝的名字,并稱他是“未辨菽麥”的小丑,號召“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6月22日,更是刊出《殺人主義》一文,狂歌“殺盡胡兒才罷手”、“借君頸血,購我文明,不斬樓蘭死不休,壯哉殺人”之類驚世駭俗的詞句。
一石激起千層浪,從1903年5月至6月,短短一個月間,《蘇報》的發(fā)行量迅速飆升,僅發(fā)行點就增加了幾十處,令老牌大報《申報》都黯然失色。其字里行間洋溢著的民族激情和仇滿思想,令清廷心驚肉跳、雷霆震怒。于是,清政府正式開始醞釀——如何給予《蘇報》毀滅性打擊。而一向以強硬面目示人的湖廣總督端方,也以八旗子弟固有的傲慢,連番致電兩江總督魏光燾,責問魏為何放任治下出現(xiàn)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論。6月24日,魏光燾回電端方,稱已要求租界工部局查禁《蘇報》,緝拿亂黨。
1903年6月29日,工部局發(fā)出了逮捕章太炎、鄒容等七人的拘票。章太炎提前接到了避禍通知,可他對逃跑嗤之以鼻,決意要學譚嗣同。6月30日,當巡捕沖進辦公室時,章太炎端坐在那里,指著自己的鼻子說:“余皆沒有,章炳麟是我!”
而鄒容則躲到一個外國傳教士那里,靜觀時變,已先入獄的章太炎通過公開信的形式號召鄒容自行投案。公開信一經(jīng)刊出,輿論大嘩,有說章太炎迂腐偏執(zhí)、強人所難的,有贊揚章太炎君子成人之美的——說是讓鄒容獲得一次生命親證與道德承當?shù)臋C會。可事實上,章太炎事后承認,他召喚鄒容,只是讓他分擔“蘇報案”的責任而已。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此舉竟讓鄒容英年早逝。
當時血氣方剛的鄒容沒有參透這一點,閱信后,他以龜縮一隅為恥,決心張揚大丈夫勇于擔當?shù)臍飧牛闳坏窖膊斗客栋?,從容入獄。而《蘇報》的主人陳范,此時正在東渡日本的輪船上,瞪著憂憤交加的眼睛,眺望神州大地。
七名疑犯抓到了六名,總算給了清政府一個交代,可還沒開庭會審,租界內(nèi)“保護言論自由”的聲浪,就鋪天蓋地地向租界當局壓過來。租界當局小心翼翼地應對著來自清廷與社會輿論兩方面的壓力。
7月15日,上海租界會審公廨第一次會審“蘇報案”,一場前所未有的奇怪大戲正式開演了。原告是手握野蠻專制權(quán)力的清政府,被告是手無寸鐵唯有一腔熱血的幾個平民,在洋人的監(jiān)視操持下,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政治文明與價值觀念開始了面對面的較量。
首次會審,清方主審官員叫孫世憐,陪審員是英國人迪理斯。審判一開始,原告律師古柏就讀了幾份《蘇報》,來證實章、鄒等人“陰謀顛覆政府”的罪名。清廷起訴章太炎的罪名是“詆毀圣上,呼為小丑,立心犯上,罪無可逭”,章太炎一本正經(jīng)地解釋說,我之所以直呼皇帝名字,參照的是西律。接著又運用豐富的訓詁學知識,將“小丑”二字解釋為“小孩子”,孫世憐國學功底沒有章太炎深厚,被駁得啞口無言。只好去威逼鄒容,可鄒容除了承認《革命軍》是自己所作外,其余不置一詞。審判又陷入了僵局。
7月21日午后,“蘇報案”進入了第二次會審。代表清廷的古柏律師當庭提出請求,說:“朝廷正與租界當局交涉,在此項事宜尚未達成之前,不方便繼續(xù)審理?!北桓媛蓭煵┮琢⒓捶瘩g說:“你們前一次指控我的當事人犯有重罪,如今又無端要求暫停審理,視法律如兒戲,使本案失去了立案的條件,應該撤案放人!”清廷當然不愿意,于是章、鄒等人又被押回了巡捕房。
那么,此時此刻清廷又在與列強協(xié)商些什么呢?原來,慈禧太后對此案專門下過口諭,要求一定要將“蘇報案”犯押到南京,凌遲處死。所以主辦案件的官員一再要求引渡人犯,以完成太后“懿旨”,實現(xiàn)“殺丫儆百”的目的。可是列強堅決不同意,他們倒不是珍惜章、鄒等人的生命,而是為了維護自身在租界內(nèi)的司法權(quán)益。清廷于是想出了“用20萬兩白銀利誘租界當局”的餿點子,可是一向見錢眼開的洋人還是不答應。清廷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竟然再次出賣國家主權(quán)——愿將滬寧路的路權(quán)讓給列強,以換取“引渡”的承諾。這回列強有點心動,但出于某種顧慮,遲遲未曾表態(tài)。正在僵持中,“沈藎案”的突然爆發(fā),一下子將清政府的野蠻、殘忍與不智暴露無遺。
沈藎也是一個傾向于革命的報人,出于愛國熱情,他披露了“中俄密約”的內(nèi)幕。清政府正被蘇報案搞得焦頭爛額,沈藎又從背后捅了它一刀——揭露了其見不得人的賣國行徑,慈禧太后惱羞成怒,下令將沈藎杖斃。沈藎慘死,舉世震驚。英美政府明確電令其駐華公使,決不能滿足清政府引渡“蘇報案”政治犯的要求,理由是清政府嚴重踐踏人權(quán)。9月10日,清廷不得不放棄引渡“蘇報案”人犯的努力,寄希望于通過西方法律制裁章、鄒等人。
12月3日,曠日持久的“蘇報案”第三次開庭,為了避免再次出現(xiàn)會審時“輿論觀瞻、民眾哄笑”的尷尬場面,會審公廨特意設立了“額外公堂”,不再允許社會人員觀看。此時的主審官換成了上??h令汪瑤庭。原告指控章、鄒“登報著書,擾亂人心”,被告律師要原告拿出“人心被擾亂”的真憑實據(jù),原告哪里拿得出?12月5日,被告律師再作無罪辯護:“章鄒二人,系年輕學生,出于愛國之忱,并無謀反之意!”控辯雙方就有罪還是無罪的問題展開了激烈論戰(zhàn)。12月7日,汪瑤庭單方面擬定判決:判章太炎、鄒容終身監(jiān)禁。結(jié)果被觀審的英國副領事當庭否決。
12月24日,在增加了一些所謂的罪證后,汪瑤庭又在“額外公堂”上宣布章、鄒二人“陰謀顛覆政府”罪名成立,應予“永遠監(jiān)禁”??晒箞F仍然認為證據(jù)不足,判決無效。雙方繼續(xù)對峙了兩個月之久。
1904年2月,公使團方面表示,如果再不結(jié)案,就要將在押嫌犯釋放。清廷擔心竹籃打水,只好再次讓步。5月21日,額外公堂作出終審判決:章太炎監(jiān)禁三年、鄒容監(jiān)禁兩年,罰苦役,期滿驅(qū)逐出境,不準逗留租界。歷時將近一年的“蘇報案”終于畫上了句號。
在租界監(jiān)獄中,章太炎、鄒容飽受勞役之苦,章太炎曾絕食七天以示抗議,而鄒容血氣方剛,大罵獄卒,結(jié)果遭到更殘酷的虐待,終于一病不起,后來他服用了工部局醫(yī)院提供的藥片,于1905年4月3日凌晨暴死,留下了一樁疑案。而章太炎則熬過了三年刑期,出獄當天也登上了東渡日本的海輪。
多年以后,孫中山專門評論了“蘇報案”,他說:“此案涉及清帝個人,為朝廷與人民聚訟之始,清朝以來所未有也。清廷雖訴勝,而章鄒不過囚禁二三年而已。于是民心為之大壯!”的確,清政府雖然贏得了名義上的勝利,卻是滿心的不樂意,因為王朝的絕對權(quán)力竟然首次毫無用武之地,而皇權(quán)神圣的觀念也遭摧毀。更令清廷不堪的是,通過案件審理,《蘇報》的反清革命思想為眾多媒體熱議,租界很快成為革命輿論的大本營,習慣于屠殺言者的清政府從此再也不能為所欲為、大施淫威了。
此后,清政府終于認識到,如果再不變更法律,自己將會在與列強的交易中,在對民眾的統(tǒng)治中,越來越處于被動的地位。1906年,清廷下詔,參照西律,改革官制及國家法律制度。幾個熱血青年憑著他們凌厲的輿論攻擊行為,終于間接給近代的中國帶來了現(xiàn)代法律觀念。
“蘇報案”中報人的言論是激進的,也是毫無顧忌的。這一方面與那群報人的個人膽識有關,但另一方面也確實反映出了那個時代新聞言論的自由程度。
南京大學新聞學院陳玉申在《晚清報業(yè)史》中用“驚天動地”來形容“蘇報案”,這四個字意蘊悠長。在一個封建集權(quán)登峰造極的時代,在歷來被我們稱為“腐敗無能、專制透頂”的晚清政權(quán)統(tǒng)治之下,居然還會發(fā)生這樣一場氣勢恢弘的文字官司,這難道不“驚天動地”?在一種專制的制度之下,居然有讓我們現(xiàn)代報人都為之神往的輿論環(huán)境,具有連現(xiàn)在的時代都無法達到的輿論自由的社會條件。
事實上,晚清的新聞輿論空間相當大,《申報》對光緒帝病情的報道持續(xù)近半年之久,并未受到清政府的干涉,為《申報》提供消息的人也安然無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反清烈士秋瑾女士遭到殺害后,在當時中國輿論中心的上海,幾乎沒有一家報紙不發(fā)出哀婉的抗爭之聲,僅《申報》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詩六首,全方位跟蹤有關秋瑾的各種體裁文字達三萬多字。
有報史云:“光緒末葉數(shù)年,出報既不報知官廳,其言論之自由,可謂有聞必錄。對于政治之得失,內(nèi)外大員之善惡,皆可盡情指責;人民之冤抑隱疾,更可盡情登載?!边@是中國近代史上新聞最開放的一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