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篷船、紹興酒、青石板鋪成的街道、悠揚的紹劇,只要閉上眼睛,紹興的形象就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中。的確,不管你對紹興是否熟悉,讀著魯迅小說長大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認識了這座中國最生動的城市……
蘭亭溪水育書圣
說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是不能不提到的一位。無論是他在書法上的成就,還是他研習(xí)書法時發(fā)生的種種趣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故事。王羲之一生中曾經(jīng)和多個江浙城市有緣,因為喜好游歷,所以和他相關(guān)的故事與遺跡在嵊州、無錫、紹興等多個城市中都能找到。其中,紹興對于王羲之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因為他最著名的書法作品《蘭亭集序》就是在紹興寫成的。
王羲之原本是山東瑯琊人氏,后來遷徒到紹興。曾經(jīng)擔(dān)任會稽內(nèi)史,人稱王右軍,后因與驃騎將軍不和,稱病辭官后隱居在嵊州金庭,他的墓如今也在金庭。但是人們最為稱道的王羲之遺跡,要屬紹興的蘭亭。
在紹興城西南約十三公里處的蘭渚山腳下,有一座幽雅別致的古典園林,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種植蘭花,所以它的名字就叫做“蘭亭”。1600多年前的東晉,有很多名人志士都曾經(jīng)在這里留下足跡,因為當(dāng)時王羲之曾經(jīng)邀請過很多朋友到這里來流觴飲酒,賦詩吟詠,之后王羲之將朋友們所賦之詩集成《蘭亭詩》,并為其作序,這便是書法史上號稱“天下行書第一”的《蘭亭集序》。在王羲之寫下《蘭亭集序》之前,蘭亭不過是一座小有名氣的優(yōu)雅園林,但是自從有了王羲之的作品后,這里就變成了聞名遐邇的書法圣地。紹興城內(nèi)至今還流傳著很多和王羲之有關(guān)的故事和佳話,但或許是蘭亭和他的關(guān)系實在是太有名的緣故,即使是紹興本地人都經(jīng)常把王羲之故居和蘭亭搞混。如果在街頭問“老紹興”:“王羲之故居在哪里?”他們脫口而出的多半是蘭亭。在紹興人的心目中,蘭亭已經(jīng)成為了他的“故居”,而真正的王羲之故居卻變得不為人知?這就像人們一說起南宋詩人陸游,就馬上想起沈園,而他真正的故居老學(xué)庵卻少有人知一樣。
蘭亭雖然在名義上不是王羲之的故居,但是可以說它是王羲之真正的“精神故居”,這里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就是一個隱居、治學(xué)的好地方。
白墻青瓦,烏篷船搖曳的紹興城本來就是寧紹平原上一顆燦爛的明珠,紹興南面毗鄰峰巒起伏的會稽山,北面是煙波浩渺的杭州灣,它東接曹娥江,西達浦陽江。這里,峰巒疊翠,溪流淙淙,宛如一幅幅優(yōu)美的江南水墨畫,所以,這里自古便有“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的說法。而蘭渚山一帶又是“山陰道上”風(fēng)景的絕佳處,山上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無淪是潺潺的溪流聲、空靈的鳥鳴聲,還是輕柔的雨聲,都像是世外桃源才有的美景。王羲之所處的時代,古蘭亭就位于蘭渚山東北隅的石壁山下。但是古蘭亭在戰(zhàn)火中被焚毀。宋朝時,在西南方的天章寺前重建蘭亭,但還是難逃被焚毀的命運。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蘭亭是1980年紹興市人民政府依照古書的記載而重新修建的,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遍尋古蘭亭的遺跡,但是在今天的蘭亭里,依然能夠感受到王羲之當(dāng)年的風(fēng)采。
蘭亭和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古典園林一樣,不講究平衡對稱,但景致的布局卻錯落有致,絲毫也不顯得凌亂。蘭亭整座園林以流觴亭為中心,另有一些著名的景觀如鵝池、御碑、右軍祠等都安排得很隨意,但是幾乎是一步一景。從蘭亭的正門進入,穿過一條青石板小徑,迎面便是“鵝池”碑亭。這是一座非常精致的三角形亭子,在亭子中間樹立著一塊大理石磨制的石碑,石碑圓潤光滑,上面刻著“鵝池”二字,筆勢雄渾蒼勁。傳說,這兩個字是王羲之和他的兒子一起完成的。當(dāng)時王羲之剛剛寫完“鵝”字的時候,忽然聽說有貴客到訪,于是急忙趕去迎接,他的兒子王獻之見只寫了一個字,便提筆補上了“池”字,這父子二人攜手寫的兩個字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成就了一段難得的佳話。
在“鵝池”碑亭旁邊,是一個同樣精致的池塘,池塘雖小,但假山、荷花、白鵝、浮萍一樣不少,組成了一個精彩的世界。王羲之對鵝有著不一般的感情,紹興至今還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王羲之與鵝的故事。傳說他酷愛養(yǎng)鵝,當(dāng)?shù)赜幸晃焕先损B(yǎng)了一只善于鳴叫的白鵝,十分惹人喜愛。王羲之得知后,便派人去以重金購買,不料,老人不管多少錢都不肯出讓。無奈之下,王羲之只好常去看那只鵝,并且聽鵝叫、看鵝走。老人見之,大惑不解。等他走后,就詢問周圍的鄰居:“那個天天到我家看鵝的人到底是誰啊?”鄰居告訴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書圣’王羲之。”老人一聽,原來大書法家常到我的家中來,高興萬分,便準(zhǔn)備好好招待他。可是家境貧寒,沒有什么像樣的萊肴,于是,她計上心來:我家不是還有一只鵝嗎?便把鵝殺了招待王羲之,當(dāng)王羲之看到面前的鵝肉時,又氣又笑地走了。因為王羲之的影響力,有很多人都模仿他養(yǎng)鵝,但是都不知道他養(yǎng)鵝,觀察鵝的真正用意。其實,王羲之是通過觀察鵝的一舉一動來揣摩揮毫運筆之法,比如執(zhí)筆時如鵝頭昂揚微曲,運筆時則似鵝掌撥水,所以,后人由此總結(jié)出了王羲之“鵝項舒,筆妙徐;鵝項軟,筆妙展;鵝項鳴,筆妙驚;鵝項曲,筆妙悟……”的書法歌訣。除了鵝池之外,整座園林的中心就是流觴亭,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了當(dāng)時的名士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二人相聚于這里,那天,有二十六人共賦詩三十七首。后來,王羲之將這些詩匯編一集,并親筆寫了著名的《蘭亭集序》。
除了大名鼎鼎的蘭亭,在紹興城內(nèi),幾乎走幾條街就能聽到一個和王羲之有關(guān)的故事,比如紹興的筆飛弄據(jù)說就是王羲之住過的地方,筆飛弄的巷名就和王羲之有關(guān)。
王羲之成名之后,他的書法作品幾乎是一字千金。前來求字的人很多,但王羲之從來不會輕易賜字。一次,一位商人想要王羲之的字裝飾門面,遭到了王羲之的拒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托王羲之的一位鄰居老太太去求字。老太太知道王羲之的喜好,于是便抱著一只大白鵝拜訪王羲之。王羲之見到鄰居送來一只鵝,非常高興,便以字相贈。當(dāng)那個商人拿著王羲之的字從老婆婆家出來時,被王羲之從書齋窗中看見,認為受到愚弄的王羲之非常生氣,于是抓起桌案上的毛筆朝那商人憤然擲去,這一擲,毛筆飛出了很遠。這故事后來在紹興城中廣為流傳,因此后人就將這條巷稱為“筆飛弄”。
王羲之是書法大家,紹興流傳至今的與王羲之有關(guān)的地名,大多與書法有關(guān),比如有題扇橋和躲婆弄兩個地名。《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王羲之“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耶’。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鳖}扇橋由此得名。但是沒想到這位老太太嘗到了甜頭,便開始纏著王羲之繼續(xù)給她的扇子題字,沒有辦法,王羲之只好放棄了日常的行走路線,就是為了躲開這位求字的老人,于是又有了躲婆弄這個地名。
王羲之真正的故居位于紹興市區(qū)的蕺山南麓,稱為戒珠寺。傳說王羲之住在這里時,曾丟失了一顆非常喜愛的明珠,當(dāng)時他懷疑是一位與他交往甚密的老僧所竊。老僧知道王羲之懷疑他,便悶悶不樂,最后憂郁而死。后來,王家人過節(jié)宰殺白鵝,發(fā)現(xiàn)鵝肚子里有那顆明珠。王羲之這才知道明珠被白鵝誤吞,自己冤枉了好友,但此時好友已逝,王羲之追悔莫及。后來,為了懷念這位朋友,王羲之將住宅改為寺來紀(jì)念老僧,并親題“戒珠講寺”匾額,表示戒絕玩珠之癖的決心。戒珠寺的名稱千百年來一直沿用至今,王羲之和戒珠寺的故事也成為千古佳話,成為了王羲之和紹興的另一段趣聞。
從這里走出的“中國魂”
紹興是著名的江南水鄉(xiāng),作為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紹興有著“鑒湖越臺名士鄉(xiāng)”的美稱。紹興的歷史上,的確是名人輩出,不過,最著名的人物還要屬魯迅。
只有來到紹興,你才能充分體會到為什么說魯迅使這座城市揚名天下。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文積淀,都比不上魯迅一個人的影響。在紹興的舊城區(qū)里,永遠都是人頭攢動的地方,準(zhǔn)是魯迅紀(jì)念館、三味書屋、百草園,還有咸亨酒店。尤其是魯迅紀(jì)念館,這里不分春夏秋冬,總是有無數(shù)的人擠在大門口的那堵白墻下,模仿墻上魯迅畫像的姿勢拍照留念。魯迅對紹興的影響之大,可以從這座城市眾多單位的名字上看得出來,這里有魯迅紀(jì)念館、魯迅故居、魯迅祖居、魯迅中學(xué)、魯迅小學(xué),甚至還有和魯迅有關(guān)的魯迅影視城、魯迅文化藝術(shù)節(jié),因魯迅的文章而聲名鵲起的三味書屋、百草園、咸亨酒店就更不用說了。其實,魯迅在這座城市里,只生活了18年,18歲的時候,他就背起行囊,離開家鄉(xiāng)去南京水師學(xué)堂讀書了,不過,在他的靈魂深處,卻沒有哪座城市的分量可以比得過他的故鄉(xiāng)。
1881年,魯迅出生在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幼年時的魯迅,家境是不錯的,加上自己的家鄉(xiāng)又是著名的水鄉(xiāng),“紹興師爺”的發(fā)源地,所以,魯迅在紹興濃郁的文化氣息中長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過,在魯迅13歲那年,情況發(fā)生了變化。魯迅的祖父原來在京城做官,但是因為科舉舞弊案而入獄,禍不單行,祖父入獄后不久,魯迅的父親就患了大病,并且一病不起,最終不治。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得魯迅的家境開始敗落。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中的長子,上有多病的母親,下有年幼的弟妹,生活不容他選擇,魯迅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dān)生活的重擔(dān),那些在百草園里捕捉小鳥、斗蟋蟀、采摘覆盆子的美好生活結(jié)束了,伴隨著這些回憶一起結(jié)束的,還有魯迅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
在家庭遭遇變故之前,紹興對于魯迅來說,就是悠揚的紹劇,搖搖晃晃的烏篷船,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字畫。但是,這一切在他13歲的時候都結(jié)束了,魯迅很快就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為了照顧重病的父親,他經(jīng)常拿著醫(yī)生開的藥方到藥店去抓藥;為了維持家中的生計,他不得不時常拿些家中的東西,到當(dāng)鋪去變賣。過去魯迅算是紹興城里的一個小少爺,在鄰居、同學(xué)的眼中,周家的生活,是讓人羨慕的。但是,現(xiàn)在這家人變窮了,家道中落的魯迅充分體會到了“世態(tài)炎涼”。一些過去因為周家的家世而與其交好的人,一瞬間都露出了丑惡的嘴臉,為了家里的生計而在紹興城里東奔西走的魯迅,很快就感受到了這一點。這些經(jīng)歷對年幼的魯迅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打擊,同時也深深地影響了他日后的人生態(tài)度。多年之后,他在《吶喊》的自序里還寫道:“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币苍S正是因為在紹興的這些經(jīng)歷,形成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個性。對于一個13歲就見慣人情冷暖的少年來說,在任何情況下,他都可以保持一顆理性的頭腦。紹興的周家敗落之后,魯迅就開始有了更多的機會和住在農(nóng)村的外祖母接觸了,這使他有機會觀察和了解農(nóng)民的生活。這些在農(nóng)村的日子,給魯迅的少年時光增加了不少色彩,這些美好的回憶大都記錄在魯迅的小說中,比如《社戲》中那優(yōu)雅婉轉(zhuǎn)的橫笛聲、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一排排等待看戲的烏篷船、豆麥和河底水草發(fā)出的香氣、欺生的黃牛和水牛、呆笨的河蝦、慈祥的六一公公和他美味的羅漢豆……在魯迅的小說中,那些溫暖的記憶大都出現(xiàn)在紹興的鄉(xiāng)下。在那些場景中,少年魯迅不是紹興城里遭人白眼的沒落公子哥兒,而是六一公公眼中“大市鎮(zhèn)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和小伙伴們一起挖蚯蚓釣蝦的“迅哥兒”。在魯迅的一生中,這些紹興鄉(xiāng)下的人和事,那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guān)系都被他當(dāng)做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guān)系而懷念著、記錄著。
除了懷念那些在紹興鄉(xiāng)下的純真時光外,魯迅還依據(jù)故鄉(xiāng)生活的經(jīng)歷“復(fù)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紹興風(fēng)景畫、風(fēng)俗畫和灰色的世態(tài)畫。在《社戲》里,他就描寫了不少紹興的民俗,比如“按照紹興習(xí)俗,凡是出嫁的女兒,如果還未當(dāng)家,夏季大抵可以回家去消夏”;在《孔乙己》中介紹了紹興曲尺形柜臺的不同格局和長衣衫、短衣幫不同的喝酒方式,活脫脫地展現(xiàn)了浙東小鎮(zhèn)酒店的鄉(xiāng)土風(fēng)韻。不過,在紹興城里過早地體會到了人情的冷暖,也使得魯迅具備了一雙看透世事的眼睛,這使得他在描寫紹興鄉(xiāng)土氣息的時候,筆下也多了幾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比如《故鄉(xiāng)》中那個擁有紫色的圓臉龐,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機靈而又忠厚的少年閏土,長大后,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重重壓迫下,被壓榨得說不出話來,變成了一尊木然的“石像”;《祝?!防锏南榱稚?,在吃人禮教的壓迫下重復(fù)著悲劇的命運,不斷地向魯鎮(zhèn)的人們訴說她兒子被狼叼走的悲慘故事。正因為魯迅深愛著故鄉(xiāng)里這些淳樸的勞動人民,他的筆下才多了那么幾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味道,這應(yīng)該是他骨子里對紹興的愛之深、責(zé)之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