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言論界之驕子”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的一句話,即便今人讀來,依然振聾發(fā)聵。在19世紀末的東西文明碰撞時期,一批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受西方傳教士在華辦報的影響,開始呼吁國人自辦報刊,但對報刊這種舶來品,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清政府雖然沒有明令禁止辦報,可《大清律例》禁止“妄布邪言”、“煽惑人心”的條文像一把利劍懸在報人的頭上。辦報被人們視為畏途,一般不敢冒罪開設。
不過,興辦報業(yè)是中國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到了1905年,延續(xù)了1300余年的科舉制度壽終正寢,這使得那些抱有“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人生理念突然不再清晰,一部分懷著悲天憫人情懷的讀書人在仕途無望后投身報界,中國人自辦的報業(yè)從此迎來了第一個發(fā)展良機。
然而,正處于起步期的中國報業(yè)卻遭遇了晚清最大的一次文字獄——“蘇報案”,清政府通過各種手段扼殺了《蘇報》。為此,年輕的鄒容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民主人士章太炎付出了三年的自由,名動上海的《蘇報》館主陳范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那么,在動蕩的晚清變局中,與維新、與革命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報界文人,究竟作了哪些驚心動魄的斗爭?其間又發(fā)生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報業(yè)的少年時代,順著報業(yè)發(fā)展的脈絡,共同感知那一代知識分子難能可貴的擔當意識和“文人論政”的獨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