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康年出生在一個中國遭遇劇變的時代,他的一生與時代命運緊密相連,作為近代新式民間報人,他為中國近代報刊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37歲創(chuàng)辦的《時務報》算起,到51歲因病辭世,汪康年將生命中的最后16年交給了新聞業(yè)。在這16年中,汪康年主持并創(chuàng)辦了6份報刊,即《時務報》、《時務日報》、《昌言報》、《中外日報》、《京報》、《芻言報》。作為中國較早的近代新聞業(yè)的民間從業(yè)者,汪康年積累了大量的實用經驗,做出了許多建設性和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他以政府要改革、民間要安定為出發(fā)點,目光犀利,剛正不阿,從權貴高官到民間人士,一律抨擊無誤;同時他具有獨立見解,從不人云亦云;捍衛(wèi)個人理想,不管處境多么艱難,從不低頭屈服。汪康年堅持獨立辦報,不受外國人和滿清政府所左右,這也是他區(qū)別當時其它報業(yè)老板和傳媒官僚最重要的一點。無論在維新變法中的搖旗吶喊,還是在立憲運動中為民間監(jiān)督權力運作的輿論助威,他都親自操筆作文,利用輿論宣傳陣地,希望通過報紙的吶喊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維護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力促中國走向獨立富強。
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走向衰敗、滅亡過程的親歷者,汪康年無疑具有時代所賦予他的特點。一個敗落家庭的讀書人,能有什么路可走?時代的局限性使他只能選擇科舉一途。在他30歲的而立之年,終于高中浙江己丑恩科第6名。但這并不意味著從此他可以高枕無憂,平步青云。事實上他的前途并不明朗,在腐敗的晚清官場上也不可能有所作為。幸運的是,當時環(huán)境已不同于他剛求學科考之時,“學而優(yōu)則仕”已非士大夫唯一的出路,商業(yè)、文教、傳媒的興起,使失意的士大夫在當時政府機構之外也可找到寄托理想之所。加之,他已在洋務派領袖人物之一的湖廣總督張之洞那里磨礪數(shù)年,思想、見識、視野已非當年所可比擬。這些因素促使他終于走上“絕意仕進”,10年內不應朝考,專意辦報,其目的在于討論中國命運與前途,參與到中國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到晚年,他始終貫徹這一點。完成了從一個追求功名的舊士子到銳意維新的報業(yè)實干家的轉變,走向呼吁制度變革的道路,而辦報便是他的工具之一。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上海報刊對戰(zhàn)事的錯誤報道,刺激了汪康年辦一份中國人自己報紙的決心。在當時中國近百家報刊中,50余家屬于教會所辦,20余家屬于外國商人所辦,中國商辦報刊只有10余家。而到1894年底,這10余家中,至少已有5家停刊。剩下的數(shù)家中,外國人入股、推外國人為總董的也有幾家。這樣算來,真正屬于中國人自己辦的報紙也就寥寥無幾。汪康年想在新聞輿論日益重要、地位日漸突出的晚清辦一份屬于自己的報紙,可謂開時代之先河。
1896年在新聞史上極具紀念意義。這一年,汪康年、梁啟超聯(lián)手創(chuàng)辦《時務報》,汪康年擔任報館總理,負責館中事務和外出應酬;梁啟超出任撰述,主管報中文字。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是一份屬于求新求變的士大夫的民辦報刊。這一年的8月9日,醞釀多時的《時務報》第一期正式刊出。汪康年也正式辭去張之洞孫輩家庭教師之職,不再依附他人,成為一名呼吁變法的辦報自由職業(yè)者。對于第一份自己所辦的報刊,汪康年對其傾注了相當多的心血?!稌r務報》作為一份民辦報紙,無任何來自官方的定期撥款,全靠捐款創(chuàng)立。對報館的財務情況,汪康年給予了極大重視,采取多挖掘捐款渠道,在全國九地設立15處代收捐款點,每隔半年在報中刊登一次收支清冊等措施。盡管其間出現(xiàn)過許多問題,但從總體而言,《時務報》的經營還是成功的,報館收支基本持平,并小有盈余;報館人員持續(xù)發(fā)展,銷量持續(xù)上升,質量亦有保障;最后報紙的??皇且驗榻洕唾|量問題,而是內部派系斗爭所致。這都說明汪康年對《時務報》的經營是成功的,也為我們今天報刊改革提供了經驗。
《時務報》出版后,因為以旬為發(fā)行周期,每月只有3冊,又專以提倡變法為主旨,所以不能顧及新聞的事。鑒于這種情況,汪康年便想再辦一份日報,以彌補這一不足。1896年汪康年與梁啟超談及辦日報之事,梁啟超立刻表示贊同,接著又建議日報分張別行,記時務、新聞、商務等各為一張,讀者可以全買,也可分開買,各取所需。1898年5月11日,汪康年、曾廣銓等合籌股本16000元,開辦《時務日報》,以記載中外大事、評論時政得失為主。
戊戌變法中《時務報》被改為官報,汪康年另外創(chuàng)立《昌言報》,取其說真話、真實之意,章炳麟任主筆。報紙欄目有譯論、論說、諭旨、奏章、外文譯編等,同《時務報》基本一致。雖然在傳達信息的豐富性和評論的深度上不及《時務報》,但仍傳達著改革者的一份執(zhí)著追求。但戊戌變法后,維新風氣全無,辦報環(huán)境大變,《昌言報》實難維持下去。此外,《昌言報》偏重于政論,不登商業(yè)廣告,沒有廣告收入。報館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報館財務與經營陷入惡性循環(huán)。1898年11月出版了第10冊報紙之后,報紙???。
《時務報》改為官報的同時,《時務日報》也易名為《中外日報》。對于《中外日報》,汪康年曾因身體原因及家庭私事在數(shù)年間退出過報館,后又重新介入,執(zhí)掌《中外日報》。1908年,《中外日報》因揭發(fā)江蘇新兵捉賭槍斃平民及南京軍警之腐敗,激怒兩江總督端方等人,蘇松太道蔡乃煌想干涉報館經營,與報館約法三章:一,承認先前所登論說實系錯誤;二、此后報中不得有譏評南北洋之論說;三、報中記事如有損及南北洋之處,須先將稿交彼閱看。面對無理干涉,汪康年嚴詞拒之。1908年蔡乃煌繼而又強迫汪康年讓出報館。萬般無奈,汪康年忍痛于1908年8月,將報館讓給蔡乃煌。1911年,《中外日報》在蔡氏手中停刊。
隨著時局的發(fā)展,汪康年的注意力從地方勢力轉移到中央政府身上,希冀通過他們對中國現(xiàn)狀有所影響或改觀。為此,汪康年計劃在北京辦一份具有影響力的報紙,來宣傳他的政治理想。幾經周折,1907年3月18日,汪康年終于在北京出版了他一生中所辦的第五份報紙——《京報》?!毒﹫蟆窞槿湛?,為吸引讀者,方便讀者閱讀,汪康年大膽創(chuàng)新,不用普通報紙的大幅形式,采用小頁張,以利于讀者瀏覽,這在當時屬于創(chuàng)新之舉。辦報資金盡管一部分來自政府官員,但這只是私人身份的贊助,《京報》仍屬民間辦報,不受任何外來勢力干擾,具有民間色彩的汪康年始終決定著《京報》的輿論與發(fā)展方向。汪康年在《〈京報〉發(fā)刊獻言》中明確揭示了辦報目的:處今之時,合同志,結團體,力糾政府之過失,以弭目前之禍。由此看出汪康年直言不諱《京報》理應承擔起社會監(jiān)督的責任,褒貶時政,抨擊現(xiàn)實。所以,問世后的《京報》,面對日益高漲的立憲運動,刊發(fā)了一系列的議論,闡明立憲的益處和方法步驟,為當時代表進步傾向的立憲運動搖旗吶喊。但好景不長,受清末的丁未政潮的影響,《京報》被勒令關閉。
如果說汪康年早年所辦報,是想有所作為,但無所憑借,不得已借助報刊的力量干預時局。而步入晚年的汪康年更是這種情況,政府中沒有強有力的支持,自己也拿不出先進的具有建設性的行動綱領。創(chuàng)辦報紙,坐而論道,成了身處困境的汪康年的唯一選擇。于是,1910年11月2日,汪康年在北京出版了生平所辦的最后一份報紙《芻言報》,5天一期,每月6期。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份真正屬于汪康年自己的報紙,從出版第一期到最后一期??谒霭娴?2期中,每期八頁的稿件幾乎全由汪康年一人撰寫、編輯和校對。1911年,汪康年病逝,《芻言報》停刊。至此汪康年為自己作為民間報人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汪康年對自身所處的新聞界,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這種批判精神具有普遍的意義,在這種精神中,既包含著過去士大夫上諫的因素,也有近代西方知識分子充當社會良心的責任感。新聞報紙業(yè)是晚清中國新興的行業(yè),極少傳統(tǒng)可循,經驗多來自國外,汪康年受西方自由、民主理念的影響較大,訴諸報業(yè),故有較多創(chuàng)新、改革的措施出現(xiàn)。總之,汪康年豐富多彩的新聞實踐活動,使他形成極具特征的新聞思想。提倡在報紙中講真話,持公正立場,強調新聞的社會監(jiān)督功能及對新聞行業(yè)的反監(jiān)督等等,充分表現(xiàn)了他經過深入思考而獲得的豐富業(yè)內經驗。作為中國民間有貢獻的報人,汪康年在近代新聞史上是不應該被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