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瓣蓮瓣層層綻放,綻出靜臥蓮臺的隆昌寺,氤氳著裊裊的煙靄,散發(fā)著雨后清荷的清新,脈脈清香隨著山風(fēng)悠然入夢……
知道寶華山隆昌寺還是近幾年的事。歸功于政府的旅游宣傳,寶華山以及深藏于山中的隆昌寺得以走出深閨展示于世人面前。它的種種傳奇、典故,如山野的風(fēng)般吹進(jìn)我的耳里、心里,喚起我的好奇、激起我的向往。我徜徉在前人的書籍、今人的文章之中,叩拜著寶華山隆昌寺。蒼莽蓊郁的寧鎮(zhèn)山脈從字里行間如游龍般凸現(xiàn)出來,愈漸清晰;秦淮源的潺潺溪流,叮咚作響地敲打著我的心房,“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場景如一軸濕漉漉潑墨山水赫然呈現(xiàn)在我的眼簾;三十六瓣蓮瓣層層綻放,綻出靜臥蓮臺的隆昌寺,氤氳著裊裊的煙靄,散發(fā)著雨后清荷的清新,脈脈清香隨著山風(fēng)悠然入夢……
文友的相邀,使我終于有幸撩開寶華山那層神秘的面紗,一睹風(fēng)采。一行人驅(qū)車去寶華山,順著盤山路,汽車穿行在前人早已開辟出的林蔭大道上。路兩旁的千年古木,枝虬葉茂、濃蔭匝地,讓人清涼頓生之際又有遍體通透的愜意。山間云霧縹緲云海深深,而我們卻不能看個真切,賞個分明。只能“管中窺豹”,透過車窗看那被枝葉分割成一團(tuán)團(tuán)、一塊塊的云海。林間疏落的黃花隨著汽車的疾駛倏忽而至又倏忽而逝,雖然只是一瞥,那纖弱的莖蔓,柔嫩的花朵卻深深地牽引了我們的目光:“看啊!那是什么花?多美!”幸而同行中有土生土長于此的人,“彼岸花?!薄芭?這就是曼珠沙華啊!”可惜我們只能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唉!索性到得下車時再來領(lǐng)略這國家級森林公園的美景吧!閉上雙眼靜靜冥思:隆昌寺,清康熙乾隆幾度駕幸,素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稱,聞名海內(nèi)外,卻為何只在佛教界享有盛名,而不像近鄰的金山寺朝野皆知婦孺皆聞呢?細(xì)細(xì)想來,還是缺少白娘子救夫一怒水漫金山寺的傳奇吧!可見古人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經(jīng)典也不是無懈可擊的,修身成佛還是敵不過世俗庸常的情愛人倫。車身一震,心一驚:我的俗念褻瀆了佛祖?隆昌寺可是佛教律宗祖庭,佛界至尊啊!
從東北角的廟門進(jìn)去,頓時就有了恍若隔世的感覺。腦海中所有的文字此刻都幻化出古跡生動地呈現(xiàn)在眼前,古色古香絢麗奪目。特地去看了無梁殿———文殊無梁殿和普賢無梁殿。只因為它們是廟里保存完好的明朝建筑,一草一木皆是。兩殿一左一右并列在銅殿的兩側(cè),里面門窗都呈圓拱形,全部用青磚壘砌,裝飾圖案也均為磚雕。在厚厚的夾墻里有一石級,僅容一人上下。順著石級我們上得二樓,看看和樓下一般模樣。撫摩著精美的雕刻圖案,感覺既滄桑又新鮮,既古樸又雅致。只可惜我不是林徽音,對建筑不甚了解,只能外行看熱鬧,也無她的才情,不能把我的所見藝術(shù)地描摹出來。
隱隱有梵音絲絲入耳,繚繞盤旋,如仙樂般悠揚飄忽不定。尋聲而去,穿巡在曲徑回廊里,卻始終沒找到這天籟之聲的源頭,似乎總在隔壁的院落。斂聲屏氣,駐足細(xì)聽,一股正氣從心田騰起,一時雜念全無。在佛國圣地我終于求得了片刻的心靈安逸和平和。逶迤曲廊詮釋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詩意。禪房———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方丈室里,我久久地停留在“秀挺蓮峰觀空悟華歲,清延松征聽法演潮音”這幅氣勢磅礴的楹聯(lián)前,凝神細(xì)看,細(xì)細(xì)揣摩,我如老僧入定般地參悟著這字里行間透出的絲絲佛理禪機(jī),一顆心如雨后碧空,清澈澄明,云淡風(fēng)輕。紅塵中的一切紛擾喧囂漸次退去,化為沉寂,萬籟俱寂時,忽的又生出一種我身非我身,我思非我思的感覺。我輕輕低嘆著佛的力量,感懷著自身的微小與愚拙,心里突然升出一種渴求,一種惆悵:何時能居于此,過著“一盞清風(fēng)半盞茶,閑敲棋子落燈花”的素凈生活呢?我盡情地體味著出家人四大皆空、物我兩忘的超然脫俗境界。
只是來得太久了,我等凡夫俗子終究舍棄不下紅塵俗事,還是就此離去,不打擾這清靜絕塵的佛門名剎吧!
(本文選自鎮(zhèn)江網(wǎng)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