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影片《碟中碟3》有三分之一的場景取自上海,而且是劇中高潮刺激的部分。這原本是我們“對外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獨特生活方式的極好機遇,但在大片進口時,諸多在上海拍攝的片段被剪除,其中包括湯姆·克魯斯飛檐走壁穿越在石庫門房頂晾衣竹竿間的鏡頭。同時被剪的還有居民打麻將和被網(wǎng)絡(luò)稱為“史上最牛小廣告”等鏡頭。
我以為,辦證的“小廣告”一定要剪,打麻將畫面可剪可不剪,“萬國旗”則萬萬不可剪。
多少年來,我們的心態(tài)就像上海人的行為方式一樣,呆在家里因陋就簡,將就對付,走出家門一定要有一套時尚行頭,擺出一副成功人士的派頭。如果不小心被人看到了自己居家時的狀況,就認為有辱斯文,大失面子,就會大光其火。40年前,西方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到中國拍了個片名叫《中國》的客觀紀實的影片,我們一看,便心里不舒服,認定他偷窺了我們從不示人的“居家”生活狀態(tài),將他當作反華小丑,全民共討之,聲勢浩大。時過境遷,安氏的紀實手法現(xiàn)在被我們奉若圭臬,廣泛采用,成為電影電視紀錄片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萬國旗”不是上海的特產(chǎn),它是小巷人的一種特有的生活方式。
小巷人當街晾曬衣被的習慣,是由局促的生活空間造就的。小巷人晾曬衣被,一如向日葵,鍥而不舍地追蹤著太陽。久雨初晴,艷陽高照,小巷居民便會不約而同地支起竹竿,手持叉棍,從家里搬出衣服被褥,凌空晾曬,讓衣被充分地沐浴陽光。曬被子時,居民們還經(jīng)常使用藤制的專業(yè)工具使勁拍打,以便使被子蓬松,吸收更多的陽光和熱量。享受了陽光浴的衣被,干爽松軟,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清香。
歐美一些國家明令禁止在城市戶外凌空晾曬衣服,主要是擔心影響市容美觀。為此,每家每戶都使用烘干機。隨著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西方有識之士指出,烘干機不僅浪費能源,還是釋放溫室氣體的“元兇”之一。他們開始呼吁改變現(xiàn)狀,恢復傳統(tǒng),融入自然,要求享受“在太陽下晾曬衣服的權(quán)利”。據(jù)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美國的康涅狄格州等地區(qū)已廢除禁止使用晾衣繩的法律規(guī)定。近年來,歐美國家晾衣繩和晾衣夾的銷售量大增。
和歐美家庭相比,小巷人的生活少了一些科技的含量,卻多了幾分與自然的親近,多了一些環(huán)保的理念,是一種更綠色、更和諧的生活方式。我們過去一直以為自己的傳統(tǒng)方法很落后,一直唯恐不及地竭力效法歐美家庭現(xiàn)代生活方式。沒想到的是,與此同時,歐美人還對我們當街晾曬衣服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羨慕不已,正四下里尋找竹竿,制作叉棍,欲步我們的后塵呢。
“萬國旗”和生煤爐、倒馬桶一樣,是小巷人獨特的生活標志。后兩種形態(tài)可能會逐步淡出我們的視野,但“萬國旗”注定要長期飄揚下去。我們所要做的,是改變現(xiàn)存的零亂局面,讓“萬國旗”飄揚得更加有序、更加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