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應把認知和情感兩方面統(tǒng)一起來。然而,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人們過于強調語言的認知因素,而忽視了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本文試從情感與語言學習的關系入手,探討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情感因素消除中學生英語學習的焦慮感,提高教育教學的時效性。
一、教師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以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
教師的情緒無疑是對學生的一種間接的,同時又是無形的影響。教師必須學會正確控制自己的情緒,切勿對學生怒容滿面、冷若冰霜。正如馬卡連柯所講的那樣,教師必須能經常朝氣蓬勃,沒有任何愁眉不展的面孔,沒有任何郁郁不樂的表情,經常準備著去行動,具有快樂的情緒——真正樂觀、愉快和朝氣蓬勃的情緒。同時,教師必須正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卻不大容易。因此,教師應熱愛和尊重學生,要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要善于設身處地地體察學生的思想感情。
二、教師應努力營造健康、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
課堂心理氣氛指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群體情緒狀態(tài)。實踐證明,在健康、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中,學生注意力集中、情緒愉快、思維活躍,有利于掌握知識。這種心理氣氛對英語課來說尤為重要——許多困難生都是因緊張、怕羞以及怕別人譏笑而不敢開口說英語。因此,教師必須努力營造健康、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使學生體驗到在集體中的安全感、滿足感、幸福感和責任感。
另外,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積極情感,能有效地克服學生的語言焦慮感,提高其英語學習的興趣??鬃釉缭?000多年前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一旦對英語產生興趣,就能極大地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四方面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教師語言要生動幽默,善于啟發(fā)誘導;二是要采取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三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多讓其體驗成功;四是營造融洽、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總而言之,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做到:
第一,鼓勵表揚為主,適當批評,讓學生經常得到自己進步的反饋,以樹立學好的自信。英語教學是個復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鼓勵表揚,讓學生感到自己的點滴進步。教師要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并不失時機地給予肯定、贊許,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面帶微笑,認真傾聽,若學生答對了,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不斷地強化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幫助他們設法完成任務,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第二,授課應遵循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入,使學生覺得英語并不難學。第三,明確學習內容。教師每堂課結束前要總結要點,使學生明確哪些知識需要特別注意。
三、教師要幫助學生增強英語學習的信心
英語學習中,信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學生對教師的信心和學生的自信。前者要求教師知識豐富,對學生友好、負責,后者對于英語學習更為重要。一般說來,自信心強的學生更能自如地發(fā)揮自己的水平,不易受約束,而且這種自信的力量使得他們不易因為學習中出現的失誤而喪失信心。為了樹立學生的自信,教師應讓學生發(fā)現自己是能學好英語的。一旦學生發(fā)現自己的英語學得不錯,他們就會更加自信,學習也會勁頭十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正確對待學生的語言錯誤。對于學生所犯的語言錯誤,只要不影響正常交際的順利進行,教師應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這樣有利于減輕學生運用語言時怕犯錯的心理壓力,增強學生的自信。
第二,課堂練習首先要掃清語言障礙,以增強學生的自信,確保人人都能開口。另外,課堂教學交際化可以彌補學生性格缺陷,使內向型和外向型學生性格互補。這也是讓學生克服情感焦慮的有效途徑。
第三,教師傾聽學生說話要有耐心。對英語學習產生焦慮感的學生,要么是沉默不語,要么是說話聲音太小,勉強要求這部分學生回答問題、表達觀點,會使他們增加心理負擔,更加焦慮。碰到這種情況,老師要多鼓勵,或者換一種方式提問,或者請他們發(fā)言時降低問題的難度,尤其要用關愛信任的目光注視、鼓勵他們進行發(fā)言,必要時甚至可以允許他們保持沉默。
第四,教師要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采取接受和寬容的態(tài)度。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他們有不同的學習動機、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學習風格。如果對每個人都作整齊劃一的要求,會增加他們的焦慮感,使其對學習目標望而生畏,喪失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