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者享有對敘述的充分控制權(quán),可以隨時跳出敘述自由評點。在小說的敘述中,敘述者能根據(jù)實時情況揭示、暴露自己所講故事的有關(guān)信息,會評論、預測故事人物和事件,我們稱之為敘述干預。趙毅衡認為:“敘述干預可以有兩種。對敘述形式的干預可以稱為指點干預,對敘述內(nèi)容進行的干預可以稱為評論干預?!盵1]在讀《巴黎圣母院》時,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敘述者那“婆婆媽媽”的話語形式和對場景“沒完沒了”的“啰嗦”。這些話語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分解、割斷、淡化了故事情節(jié)的緊張性和激烈的沖突。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投入許多時間和精力到小說那眾多的非情節(jié)的描寫和評論上,去“忍受” 敘述者的自我表演。終于故事開始了,小說中各色人物開始陸續(xù)登場亮相了,然而在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中,敘述者又不時地這兒插上一句,那兒評價一番。這些語句,有的與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有的則幾乎與故事毫無關(guān)聯(lián),有的是對敘述形式的指點,有的是對敘述內(nèi)容的評論。
第一,指點干預。我們知道,全知敘述者對整個敘述過程享有至高控制權(quán),他無需把他的指揮方式公布于眾。敘述者想在某個地方分章,完全不必說一句“且聽下回分解”,讀者完全能看得出這一章已結(jié)束。指點干預的目的實際是解釋敘述是如何進行的,召喚受述者,解釋出格的敘述方式[2]。
首先是召喚受述者。在某些情況下,敘述者用指點來召喚受述者,讓受述者參與到敘述中來,使敘述中的事件得到一個客觀的見證人:“假如讀者愿意,就請他想象一下,當我們和那些穿寬外套,穿武士裝,系裙子的人們一起跨進大廳的當兒,會產(chǎn)生什么印象?!盵3]敘述者生怕受述者厭煩自己的敘述,不停地邀請受述者以便跟上自己的敘述視野,時時處處提醒受述者注意當下位置和觀察角度,從而使敘述場景戲劇化,營造出受述者在場的“真實體驗”。
其次是解釋出格的敘述方式。最常見的是敘述者不得不離開一般的程式要求時,常由指點來表明敘述方式的變異?!栋屠枋ツ冈骸窋⑹稣弋斠詫懟蛟攲懸患聲r,便跳出來直接與受述者對話:“我們欣然略去,免得讀者受這份罪?!盵3]這種干預往往起著貫穿上下文的作用,使上下文銜接更緊密,或不致于因新形式的采用而破壞程式化故事的完整性,鏈接可能脫落的環(huán)節(jié)。
第二,評論干預。評論干預有的很長,完全不受敘述時空的限制,有的甚至可以預示未來,評論可以短到只有一句、半句、甚至一個詞,詞性尤其以形容詞或副詞居多。評論干預主要用來提供補充信息或闡明敘述者本人對被敘述事件與人物的態(tài)度。敘述者可以理由十足地對敘述中的人和事進行解釋或發(fā)表評論。評論干預可分為說明性的評論干預和判斷性的評論干預兩種[1]。
說明性評論經(jīng)常被用來代替例述,提供人物或事件的背景資料,或交代人物的未來或事件的結(jié)果?!栋屠枋ツ冈骸访總€人物出場時,敘述者均交代其籍貫、出身情節(jié),如此處理對敘述流干擾最少。很多說明性評論并非用來提供情況,而是用來為看起來荒唐不合情理的情節(jié)提供解釋,是一種控制釋義播散的努力。
判斷性評論絕大部分是就道德問題發(fā)言,文學作品中所寫的人和事,畢竟大多數(shù)是社會性的,逃不脫道德判斷。即使是向現(xiàn)行規(guī)范挑戰(zhàn)的作品也是道德性表意活動。如第九頁寫道哥特式藝術(shù)在藝術(shù)方面留給我們的只是“笨拙”的圣·熱爾維教堂大門道的建筑師德·布羅斯先生的“沉重”的扁圓拱,在歷史方面留給我們的只有巴推之流對那根大柱的“胡說八道”了。第六十六頁龐大的巴黎,如今只剩下格雷沃廣場一個“不光彩”的角落,只剩下一個“陰慘的、見不得人的、不安和可恥”的絞刑架,它仿佛老在害怕被人當做現(xiàn)行犯,每次行刑完畢就迅速消失不見了?!氨孔尽薄ⅰ俺林亍?、“胡說八道”、“不光彩”、“陰慘的”、“見不得人的”、“不安”和“可恥”等詞足以可見敘述者對哥特式建筑及絞刑架的好惡。
此外還有添加注釋等超文本干預,在《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敘述中不時會插入注釋,這些注釋起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包括確認、提醒、說明、延續(xù)或確證故事的內(nèi)容等,使讀者能夠進一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如作品中對哥特式的注解:“作者原注:哥特式一詞,大家的理解并不確切,但已經(jīng)約定俗成了,為了描繪中世紀后半期的建筑藝術(shù),我們也像別人一樣勉強來采用這個詞。中世紀后半期的建筑主要是尖拱形,是由前半期那種以半圓拱為基調(diào)的建筑藝術(shù)發(fā)展而來的?!盵3]在這類干預中,伴隨著敘述者對于所敘述的事件、人物的評論,或者與所敘述的事件、人物并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種種事物的評論,敘述者的價值判斷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評價性評論屬于基于精神、心理道德上評價的說明與解釋,也就是說,它主要是敘述者對人物與事件所作的價值、規(guī)范、信念等方面的評價與判斷。在這一類干預中,人們可以更多地看到其中所表現(xiàn)出的明確的觀念、態(tài)度與立場。
第三,敘述干預的功能。以敘述干預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抒情插筆,已經(jīng)成為雨果的小說《巴黎圣母院》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其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促進故事結(jié)構(gòu)的整一性、強化敘述內(nèi)容的真實性、形成釋讀方式的一元性。
首先,敘述者對敘述的進行方式有充分的控制權(quán),因此敘述者不必有意凸現(xiàn)指揮方式,敘述干預的功能之一即是為了故事結(jié)構(gòu)的整一性,或使上下文銜接更緊密,或不致于因新形式的采用而破壞程式化故事的完整性,或?qū)θ宋铩⒐适虑楣?jié)作必要的交代,鏈接可能脫落的環(huán)節(jié)。如第六卷第三章《一塊玉米面餅的故事》開始部分:“發(fā)生這段故事的時期,羅蘭塔的小屋里是住著人的。假若讀者想知道住在那里的是誰,只需聽聽這三位好朋友的談話就行了。在我們請您注意老鼠洞的時刻,她們恰好沿著河岸從沙特雷門向格雷沃廣場走去。”[3]把下文敘述的任務交給三位婦女,這時的干預起引出下文的作用。筆者稱這類干預為銜接性干預和補充性干預。無論是何種干預,圓整、完滿的故事結(jié)構(gòu)始終是敘述者追求的目標。
其次是強化敘述內(nèi)容的真實性。對敘述技巧暴露的干預是為了在受述者的閱讀慣例和小說情節(jié)之間設(shè)一緩沖地段,目的是讓受述者相信并接受他的敘述。如作品一開始就說接下來要講的故事是發(fā)生在一四八二年一月六號那一天,讓讀者肯定故事的真實性。敘述者生怕受述者懷疑故事的真實性,交代故事發(fā)生的確切時間、地點,還讓歷史上確有的人物證明,竭力讓受述者把它當作真人真事來對待。
再次是形成釋讀方式的一元性。小說敘述干預數(shù)量最多的要算評價式干預,即敘述者對敘述的直接判斷,點出人物性格、故事意蘊。紅衣主教“是一位出眾的人物”,“是個好人”,“并不是一個城府很深的政治家”等等評價性干預,敘述者直接把一種價值觀加在敘述之上,紅衣主教性格的一個側(cè)面被直接點出,因而紅衣主教性格被歧讀的可能性大為減小。
小說的這類評價性干預,誘使讀者靠向敘述者的釋讀期待,限制了釋讀自由,以致讀者形成追求與評價性干預一致的閱讀慣例,從而把文本的意旨指向一元。這種方式常常打斷故事的情節(jié),可能會令急性的讀者不快,但本書的作者是詩人,又是演講家,他學問淵博,氣魄宏大,所以小說中的夾敘夾議博大精深,雄渾強勁,詩意盎然,含納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具有很大的藝術(shù)魅力,既使讀者得到的豐富的知識,又能喚起自由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
[3](法)雨果.巴黎圣母院[M].陳敬容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簡介:秦彩云,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