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不論講話還是寫作,我們都會沿循慣常的做法,聽命于文化傳統(tǒng),因而“合乎邏輯”就成了順其自然的事情??梢哉f,“邏輯”作為“邏各斯中心主義”語境下的西方人特殊的思維方式,在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洗禮之后,幾乎已經(jīng)成了一種具有普世性的法則和言說方式。邏輯已經(jīng)滲透到我們思想的方方面面,我們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為邏輯所同化。
毋庸置疑,這樣的“邏各斯中心主義”是存在弊端的,德里達的思想取向就表現(xiàn)為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某種反動。他在邏輯與其他別的思路、思維方式之間,尋找到了一種使各種思維方式相互碰撞、促動的可能性條件,即二律背反。
一、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意義
一般來說,在康德之前的形而上學中,存在是沒有矛盾的。如果存在陷入矛盾,就是一種病態(tài)的思維狀態(tài)。然而,康德在《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中分析了四組“二律背反”以后說:“這里是人類理性的最奇特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一種想象不到的矛盾,這種矛盾決不是用普通教條主義的辦法所能消除的:因為無論正題或反題都能夠通過同樣明顯、清楚和不可抗拒的論證而得到證明——我保證所有這些論證都是正確的。因此理性一分為二了?!倍斑@種沖突不是任意捏造的,它是建筑在人類理性的本性上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是永遠不能終止的”。
二律背反“不是詭辯的把戲,而是理性一定會必然碰到的矛盾”。換言之,二律背反可以看作邏輯遭遇到困境之后必然產(chǎn)生的另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與普通認識命題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二律背反是由兩個同時正確又彼此對立的認識而不是由單一的正確認識所組成。它打破了傳統(tǒng)是/非的二項對立,它既不是“是”也不是“非”,而是某種“混合”或“混同”。二律背反總是以一種與已有認識鮮明對立的認識出現(xiàn),啟迪人們從另外一個不同的方面去觀察、認識問題,它在肯定單向思維、片面思維的真理性的同時,又尖銳地揭示出單向思維、片面思維的局限性,指出存在著與已有認識相反的認識的可能性,告誡人們單向思維、片面思維的結果盡管具有正確性,但不是惟一正確的思維??梢哉f,二律背反徹底地更換了我們現(xiàn)有的“基本”思考方式。在它的觀照下,是與非已經(jīng)不再是我們所關注的命題。
二、德里達的二律背反及其作用
既然二律背反是人類的理性思維所必然碰到的矛盾,那么,承認自己思想中存在邏輯的德里達也概莫能外。在他看來,思想的原始復雜性或模糊性及其生命力決不是我們總是傾向于簡單化、形式化和邏輯化的理論所能約束的。因此,在邏輯遭遇到了它應有的困境之后,德里達就轉向了“我夢想像個女人那樣寫作”的詩意的表達。但是,德里達對理性主義思維方式的反動,并不代表他試圖建立起另外一種與其完全不同的詩意思維方式來取代它。相反,在德里達非邏輯的表達方式中,并沒有完全舍棄邏輯的成分,從而成就了一種修辭與邏輯共存的二律背反式的思維方式。
德里達在《書寫與差異》漢語譯本的訪談代序中指出:“兩種顯然相互矛盾的命令間的那種和解之必要性一直把持著我,無論是在哲學上、政治上還是在倫理學上??偸窃趨f(xié)商之中,既不說是也不說不,而是從一個我無法決定的地方開始著手。這就是那關于無法決定著的問題:我不能決定對書持完全贊同或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也不能決定對哲學持同樣決斷的態(tài)度。”這種矛盾貌似自相矛盾,但并非自相矛盾,而是一種迥異于傳統(tǒng)的非此即彼、二者必擇其一的表述方式,是一種和合的兼容的新的表述方式,是存在于是與不是之間的一種另樣的表達方式,即二律背反表達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二律背反思維方式還可以看作德里達反對理性主義的一個有效手段。
此外,從德里達著作中比比皆是的二律背反式表達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二律背反就是德里達典型的思維方式。例如“我們從來都只能用一種語言講話,我們從來也沒有用一種語言講話。”,“人從來沒有用自己的語言書寫,也從來沒有用外語書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走向“流動”的二律背反
雖然德里達二律背反思維方式在形式上以及在內容的某些方面同康德的二律背反具有一致性,但二者卻存在著根本性的區(qū)別。
首先,在康德和黑格爾看來,二律背反是一種辯證思維??档轮赋觯骸袄硇砸环矫娓鶕?jù)一個普遍承認的原則得出一個論斷,另一方面又根據(jù)另外一個也是普遍所承認的原則,以最準確的推理得出一個恰好相反的論斷,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理性才不得已泄漏了自己隱蔽的辯證法?!贝送?,黑格爾也認為:“二律背反真實的積極的意義,乃在于任何實在的事物都是包含相反成分的共存。因此,認識和把握一個對象,就等于要意識到此對象是一個相反成分的具體統(tǒng)一?!币虼耍档潞秃诟駹柕哪康亩际且獙⒍杀撤吹恼}和反題進行辨證的綜合,也就是說,將一般與個別、有限與無限、必然與自由、同一與雜多的對立引向一個將前兩者及其對立包含于自身之內的、更具體、更高級的范疇,使對立的雙方發(fā)生聯(lián)系、轉化,并達到揚棄和統(tǒng)一,從而在根本上消除這個矛盾,最終實現(xiàn)理性的統(tǒng)一。
而在德里達看來,二律背反是我們僅僅依靠邏輯的思維方式的“終結”,是一種不能被消除的矛盾。換言之,與黑格爾的辯證綜合不同,德里達認為,二律背反中正題和反題的綜合是一種斷裂的綜合。這種綜合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消除矛盾,進而達到某種絕對的“統(tǒng)一”,而是“如實”、“如是”地將它們鋪陳開來。也就是說,二律背反就是事物隱含的本質,是不能被還原的。因此,我們惟一能做的就是讓矛盾以其本來的面貌呈現(xiàn)著,或者說,使事物以其自身的面貌呈現(xiàn)著。透過這樣的二律背反,我們既不能完全否定又不能完全肯定,既不說是又不言非,既“不過”又“不及”,因而打破了以往任何形而上學體系中曾固若金湯的封閉性“結構”,使事物在擺脫了純粹的“同一性”的束縛,完全由自身引導的情況下,展現(xiàn)出了其生命之所以成為生命的那種流動之態(tài)。
其次,康德和黑格爾的二律背反是一個由處于同一層面上的正題和反題組成的靜止、不變的固定結構。而德里達二律背反思維中的正題和反題并不處于同一個層面上,前者是處于現(xiàn)實中的當下,而后者則處于未來的、理想的“前起源”狀態(tài)下。二律背反不是一個固定的結構,而是在反題驅動下的由正題不斷向反題趨近的一種永恒流動狀態(tài)。
總之,德里達二律背反式的思維方式讓我們獲得了在傳統(tǒng)思維方式中難以獲得的啟示,從而進一步拓寬和深化了我們的研究視野。
【參考文獻】
[1]Derrida, J. Monolingualism of the Other[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Derrida, J. The Ear of the Other——Texts and Discussions with Jacques Derrida[M]. Lincol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5.
[3]德里達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作者簡介:喬穎,河南工業(yè)大學外語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