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中有一種西方美學未涉及的“意境”之說,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它首先是從詩與畫的創(chuàng)作而來的。中國古典園林深受山水詩、畫影響,構圖布局講究詩情畫意。造園不僅要有優(yōu)美秀麗的自然山水風景構圖,更要像吟詩作畫一樣,講求有雋永的深刻立意,使詩、畫、園三位一體融于一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家多以景寓情,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币栽姰嫗橹黧w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古典園林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廣義上講,古典園林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狹義上講,古典園林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之一。詩畫中蘊含的美學思想將中國園林引入自然和人造融為一體的自然山水園林的境界。中國園林意境源于古代詩詞繪畫創(chuàng)作、欣賞的審美經驗的總結,它隨詩、畫意境的源流而形成、發(fā)展并廣泛應用。在造園中始終堅持情因景生、景為情造、景情交融、相融難分,形成中國園林所獨有的特色。
何謂“意境”?簡單地說,意即人類主觀的理念、感情;境即現實客觀的生活、景物。意境產生于藝術創(chuàng)作中此兩者的有機結合,即創(chuàng)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鑄于客觀生活、景物之中,從而引發(fā)鑒賞者類似的情感激動和理念聯想。由此而形成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和鑒賞方面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美學范疇:“天人合一”。中國古代造園往往是封建文人直接參與設計創(chuàng)作的,自然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就不免要反映這些人的趣味、氣質與情操,當然也會受到當時社會的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中國的傳統(tǒng)造園理論主要吸取中國山水畫理論的而不斷豐富的,傳統(tǒng)的造園往往是吸取詩的虛境來創(chuàng)造實景使觀者從實景中又幻出詩一般的虛境美。造就中國古典園林十分重視“神思”和“韻味”,刻意追求詩情畫意般的藝術境界美。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注重咫尺之中再現山水的自然美,境界無窮。以其中寄托畫者的情思,畫簡而意賅。中國園林借鑒畫意,而且比畫更富表現力。以立體的三維空間甚至在多度空間與時間里表現自然山川。以畫意取素材,再現中國山水畫論中所論至“長短綜錯、疏密相間”、“起伏相間,有斷有續(xù)”、“虛實相間,有隱有現”等意境之美。不僅如此,中國古典意境美還來源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效仿,如《漢書》上記載:“梁冀聚土筑山,以象二崤。”漢代的上林苑中的“昆明池”以及清代頤和園的“昆明湖”都是效法“滇池”,仿效自然中的名山大川,力求“效法天然”的竟境之妙。
晉代畫家顧愷之在《論畫》中論道:“巧密于精思,神儀在心”。即繪畫首先要認真考慮立意構思,即“意在筆先”、“胸有成竹”。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美的創(chuàng)造也是如此,明代造園家計成在其著名的造園專著《園冶》中對此曾作論述。他在《興造論》中就開門見山地道:“世之興造,專主鳩匠,獨不聞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諺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痹靾@中最重要的不是工匠也不是園主,而是能主之人也,即是園林立意構思之人。其原因何在于“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園林的創(chuàng)作最講究因地借景,精而得體、合宜適用。這自然必須由造園設計者來巧妙立意構思才能實現,立意既關系到設計的目的,又是在設計過程中采用各種構圖手法的根據,組景沒有立意,構圖將是空洞形式堆砌,而一個好的園林設計,其意境之美就充分體現在立意之中。正如明代惲向在《寶遷齋書畫錄》論及:“詩文以意為主,而氣附之,惟畫亦云。無論大小尺幅,皆有一意,故論詩者以意逆志,而看畫者以意尋意?!闭鐡P州個園的園主就是以無“個”不成竹之意,也指在暗喻園主有竹子品格的清逸和氣節(jié)的高尚。唐代文人柳宗元被貶官為永州司馬時,建了一個取名為“愚溪”的私園。園內一切景物以“愚”字命名:“愚池、愚谷、愚丘、愚島、愚泉、愚亭?!逼湓⒁馀c“拙政園”的“拙者為政”乃異曲同工。
計成在《園冶》中曾對園林意境美的創(chuàng)造作了比較具體的描述。在園林的選址上,計成認為在不同的基址上可以依據其獨特的環(huán)境,構思成各自不同的風格園林,從而產生各自不同的意境美。如對山林地可以依山附林構思立意,再現“門灣一帶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隱僻,千巒環(huán)翠,萬壑流青”山林野趣之意境。而對于江湖地則可再現“悠悠煙水,澹澹云山”一派湖光水色之美境。中國古典園林立意構思并不是簡單模仿自然山水,而是再造自然山水,對于自然的山水加以典型化、人情化,來創(chuàng)造園林的意境美。也就是中國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中所講究“寫意”的,也即在藝術中賦以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感受,從而使藝術更加感人。近代大畫家齊白石所謂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即是此理。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通常采用題匾、楹聯、中堂、條屏等形式加以表現。意在引導觀賞者理解造園設計者的匠心、立意,以取得意境美的共鳴。如承德避暑山莊的“如意洲、千尺雪、萬壑松風、水流云在”等;蘇州獅子林和拙政園的“聽雨軒、浮翠閣、松風亭、梧竹幽居、荷風四面亭”等;北京頤和園的“涵虛、邀月門、寫秋軒、畫中游、潑墨軒”等。以上這些匾額意境深、回味長,很好地渲染了園林景物的氣氛,給游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受。拙政園中題聯為“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意引游客借景生情,并賦以人情于園林之中,激起游客對自然美的愛憐,從而達到產生園林意境美的目的。山海關老龍頭的題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些佳對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情從景出,富有詩意、詩情,使景物的意境更深更廣。
中國古典園林為了創(chuàng)造美不僅使用“悟”來達到意境美,而且還通過調動人們的五官活動來創(chuàng)造意境美。園林意境的產生來源于具體真實的三度空間境域,即物境,包括地形、山石、水體、植被、建筑等物質實體,而其形象又可隨季節(jié)、時間、氣候而變動。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美綜合于觀者的感官而充分表現。如蘇州拙政園中的“松風閣”即是調動人的聽覺來創(chuàng)造意境美。自然界萬物俱聲,松濤之聲、雨打芭蕉、泉瀑飛濺之聲等,“南屏晚鐘”表現出日落西山時山色之空明;“竹徑無人風自響”道出竹徑之幽深,“松子聲聲打石床”則勾勒出秋冬松林之景境。還有通過調動人的味覺感官來達到意境美的,以植物體所散發(fā)的芳香為主要表現手段而達到的某種意境。植物千萬種,各俱其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說的就是自然花木的氣味,所謂花香襲人。如蘇州留園“聞木樨香軒”、拙政園中的“荷風四面亭”、怡園的“藕香榭”等,都是通過桂花、荷花、藕香來創(chuàng)造意境美的。中國古典園林,還通過四季的氣候變化使人產生不同的意境美。即使是同一景物由于氣候的變化使人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園林是自然的境域,它的形象時刻都在變化著。園林是表現時間、季節(jié)和天氣能力最強的境域。早、午、晚光影、色彩瞬息萬變;陰、晴、風、雨、霜、雪氣象萬千;春、夏、秋、冬有季相變化;植物發(fā)芽展葉、開花、結果、落葉等物候也各不相同,正所謂梅綻迎春,葉落知秋,這些變化,不斷地影響著人的心情,使游賞者產生多種不同的意境。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描述,同登岳陽樓但由于氣候的變化卻有完全不同的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通過四季花木的配置來達到花木四時不謝、八節(jié)長青的目的。使園林的意境在四季中都有各自的表現。如杭州西湖之景中的“柳浪聞鶯”柳煙飄拂,鶯歌燕舞,春意盎然;“平湖秋月”則以中秋佳節(jié)、皓月當空觀賞為宜。至于“斷橋殘雪”則應在冬未、早春時節(jié),雪后初晴,紅妝素裹觀賞為宜。
中國園林的意境是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中國園林藝術所再現的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充滿意境之美。正如英國著名建筑師錢伯斯如此評價:“中國園林意境和審美趣味是英國長期追求而沒有達到的……中國造園家不是花匠,而是畫家和哲學家?!敝袊鴪@林與西方園林的根本差異就在于:其意境深遠,自成體系。
(作者單位:舒小堅,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