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每年出版圖書二十余萬種,出版幼兒圖書數(shù)萬種,幼兒類期刊也有數(shù)十種,但是,幼兒科普類的讀物卻很少,真正稱得上精品的幼兒科普讀物就更少。筆者做幼兒期刊近十年,發(fā)現(xiàn)盡管近年來青少年讀物的出版熱鬧非凡,但科普類讀物的出版卻顯示出平靜和平庸,尤其是學齡前兒童的科普讀物,更是表現(xiàn)出可怕的寂靜。
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一些幼兒科普的精品讀物,并且幼兒科普大多以期刊的形式出現(xiàn),比如亞洲地區(qū),日本有百年出版老店——福祿貝爾的《自然》,韓國有《我的自然朋友》系列,寶島臺灣也有《小小牛頓》《小牛頓》系列以及《親親自然》系列,這一類的科普期刊完全為2-8歲兒童設計,按照幼兒閱讀的習慣和規(guī)律,成體系、有節(jié)奏、有規(guī)模地出版發(fā)行。唯獨我們中國大陸沒有這樣的幼兒科普期刊。
在目前國內科普作者和圖片資源相對匱乏,而幼兒科普期刊市場銷售又沒有成為主流的前提下,相對于辦一個綜合類的幼兒刊物,創(chuàng)辦幼兒科普期刊需要更多的投入,花更大的精力,冒更大的風險,雜志社更愿意出版諸如故事類、綜合類或游戲類門檻較低的幼兒刊物,這就是我國低幼雜志嚴重同質化的主要原因。 現(xiàn)今,準備創(chuàng)辦幼兒科普期刊,要注意避免兩大誤區(qū)。
誤區(qū)一﹕將看圖識字當作幼兒科普。
新華書店有大量同質化的看圖識字產(chǎn)品,從手掌書到大開本的掛圖,雖形式多樣,但內容重復。其實幼兒科普閱讀不是簡單的看圖識字,因為不是完整和全面的信息,只能夠增加幼兒的單詞量,不能有效地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更不能給孩子建立一套認知事物的方式方法。
誤區(qū)二﹕將百科知識當作幼兒科普。
我國目前不是缺少科普期刊,在近萬種期刊當中,70%為科技期刊,給孩子的知識類期刊也是林林總總,難以數(shù)計。但大多以給孩子灌輸知識為目的,以回答“為什么”為主要形式,形成一種“百科知識問答”式期刊,就算有一定閱讀價值,也只適合中小學學齡孩子。幼兒時期主要發(fā)展語言能力、動作能力、社會認知能力,但這時候如果只是簡單地給孩子填塞知識,就會錯過給孩子建立閱讀方法的最好時機。
究竟應該給幼兒什么樣的科普期刊?
1.引導孩子關注身邊的事物,如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風雨雷電等等,教孩子領會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春秋的道理。每期充分展現(xiàn)一個單純的主題。比如介紹植物,最好一種植物做一期,從播種發(fā)芽到開花結果,全景式地展示這種植物的生命過程,讓孩子通過一本期刊,對一種植物有完整的認識和深刻的印象。
2.以圖為主,盡量用圖片講述動物和植物故事。目前我國幼兒教育尚不提倡學前兒童識字,盡管現(xiàn)實中幼兒有一定的識字能力,但文字太多顯然不符合幼兒的閱讀水平,所以應該盡量把信息包含在圖片里,即使沒有家長和老師的指導,幼兒自己也可以通過看圖片讀懂書里的大部分內容。
3.恰到好處的文字描繪。文字是簡潔的、準確的、輕松有時甚至還有些調皮的,要使用孩子愛讀又能夠聽讀得懂的語言。日本福祿貝爾館的《自然》,就很好地使用了這樣的文字。每頁都有一些很簡練的文字,有時是一個非常簡短的問題,比如其中一期寫《變色龍》,第一頁說:“誰在那里呀?”第二頁回答:“哦,原來是變色龍!”接下來每一頁分別是“它在干什么?”“喝水?!薄八X?!薄岸悴仄饋??!毙形囊貏e注意使用孩子的語言和孩子交流。
4.讓孩子感動。教孩子學會欣賞,學會感動,學會尊重生命。理解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樣的教育是必須的,但往往被我們忽略。
要讓一本科普期刊吸引孩子,怎么說比說什么更重要。要用孩子的視角去展示你的主題——﹕不管它是動物還是植物。比如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土豆是怎么發(fā)芽的,并不一定要把田地里沾滿泥巴的土豆挖出來,才知道它在發(fā)芽,我們可以用干凈透明的玻璃杯栽種土豆,觀察它發(fā)芽的整個過程;我們還可以同時栽種紅薯和玉米,比較它們之間的不同。這些過程不是枯燥的科學實驗,而是讓孩子自己就可以參與的觀察活動,過程本身就很有趣味很享受,就像法國人拍攝的《微觀世界》,那樣的作品在成人讀者眼里,都是很唯美很浪漫情調的,但在孩子眼里,就是地地道道的科普影片。
5.幼兒科普期刊首先要打動家長的心。學齡前孩子沒有購書的自主能力,所以,幼兒科普期刊的編輯要考慮到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年輕媽媽的購買心理,首先要打動媽媽的心。這些媽媽剛從女性時尚讀物走出來,她給孩子購買的期刊也要具有欣賞價值,即使是科普教育期刊,也要美麗浪漫,時尚又現(xiàn)代。
學齡前階段是孩子一生難得的美好時光,我們不要急于給孩子灌輸知識,而應該給孩子提供更從容更享受的閱讀體驗,要讓這種閱讀體驗滋養(yǎng)孩子的一生,這就是幼兒科普期刊的終極目的。
(作者單位系接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