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洛夫的這首題名《淚落無聲》的詩作,覺得它無非又是一個現(xiàn)代文人以對幾個審美意象的制造來發(fā)抒對一段幽情歷史的喟嘆而已。細(xì)細(xì)品味之后,竟感覺它如一滴千年苦蕎流進(jìn)我的咽喉,綿長的苦香浸透著整個心田。
也許,遺留在那本線裝書上的“千年前的一滴淚”早已干涸,早已成為浩瀚歷史里的某一個渺茫的無足輕重的印痕,所以許多人的目光從它的上面匆匆掠過,許多人的情懷不再對它肆意釋放,而詩人卻看到了它承載著的如經(jīng)久釀制的跨越了時空的靈魂哀傷。那一滴淚是誰人所流,為誰而流,因何事而落?在沉湎的舊諳里,它是浪漫的煞尾,還是美好的留白,抑或是政治情懷的破沒、輝煌后的暗淡?我們并不能知曉,只是它所留下的闊大的時空間隙和孤獨(dú)情懷,讓人戀戀不舍,執(zhí)著沉思,而不禁深陷于歷史的囹圄。
的的確確,那一滴千年前的淚早已在歷史的起伏跌宕中如煙似云地消散了,只是在這千年歷史的演繹與進(jìn)化之中,仿佛刻寫著太多的重復(fù)演變的生生世世,更迭變換的是是非非,這真如納蘭容若形容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一句便道盡古今情懷。誠然,倘若只是初見而永不再見,那么政治、愛情、人生理想,就不會僅僅是一紙血淚之書所能裝下的。
洛夫先生的這首《淚落無聲》,使人感懷良久,思悟遞深,中國文化千載,歷史以書為佐證,人、事、物在千年之間早已成縷縷哀腸,一滴滴咸味苦澀的眼淚,衍生著千年前那一滴淚的余生。而千年之后,這滴淚更濕、更冷、更清醒,或許也更復(fù)雜,更執(zhí)著,更深邃。詩人的這滴“淚落無聲”,在此透視著中國文化的博大,內(nèi)質(zhì)里卻蘊(yùn)含著沉默的低吟。那是一種氣質(zhì),一種傳統(tǒng),是苦淹傷痛與隱忍世事,決斷沉淪的一種境界。一句“時間的暗泣”,更讓人從千年之前走過,再回到現(xiàn)世時空的端口,總意識著是一次總結(jié),模糊而厚重。千百年來,我們知道的、感慨的、忘卻的、銘記的,都太多太多。走進(jìn)書頁,走進(jìn)歷史,千年之前,千年之間,無論我們存在與否,一切都不會改變。只留時間證明,只留歷史證明,一切存在過?!鞍灯笔请[約而悠長的,是時間在獨(dú)自堅守滄桑世事,讓存在過的,哪怕是余痕,也亙古不變。
讀罷此詩,遙想古事,如月下獨(dú)飲愁。那份心緒,似乎過于深沉;那份情懷,似乎太過厚重。歷史對蕓蕓宿命的作弄,已不再是空留夜里飛揚(yáng)的塵埃,而是停歇的水墨,泛著昏黃的燈火,引我在千年的時空里穿梭。
這一滴淚濕透了整個千年,也濕透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