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勢是人類進行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表達方式,教師精心設計手勢語言,可以成為一種良好的“教具”,為教學所用。教師適時、適當、巧妙地運用手勢語言,不僅能擴大課堂信息量,增強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還能使復雜、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直觀形象,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一、巧用象形性手勢,描述靜態(tài)地理事物
1.地球上的五帶和高中低緯劃分
在講解地球五帶和高中低緯劃分時,我把手掌側(cè)著豎起,張開五指,大拇指向上,讓五個手指代表不同的緯線。如五帶的劃分。用中指代表赤道。食指代表北回歸線,無名指代表南回歸線,大拇指代表北極圈,小指代表南極圈。這樣熱帶在食指與無名指之間,北溫帶在食指與大拇指之間,南溫帶在無名指與小指之間,拇指以外是北寒帶,小指以外為南寒帶。高中低緯劃分也是類似的,中指代表赤道,食指代表30°N,大拇指代表60°N,無名指代表30°S,小指代表60°S。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很容易把各區(qū)域的分界線記住了。
2.地形地貌的特征、地質(zhì)構(gòu)造的形態(tài)
在講授平原、盆地和高原等地形特征時,五指合并,掌心向上水平放置,代表起伏小、海拔低的平原;然后將五指合并攏起,掌心向下凹陷,代表周高中低的盆地;最后保持盆地手勢的形狀,把掌心向下,手背凸起向上,代表周低中高的高原。在講等高線地形圖時,學生的空間感不強,我伸出手背向上的一只拳頭,用凸起的四個指關節(jié)代表“山峰”,指關節(jié)問的低凹處代表“鞍部”,手指代表“山脊”,指縫代表“山谷”,通過變換手指的角度、位置,還可以模擬“陡坡、緩坡、斷崖”等地形。在講中南半島地形特征時,我也伸出一只握緊的拳頭,用手指代表山脈,而指縫則用來代表河流,體現(xiàn)出山河相間、北高南低的地形特征。再如講背斜和向斜時,伸出兩手掌,代表兩巖層,手掌成自然彎曲狀態(tài)。兩手掌心向下疊加,手背拱起,可以理解為背斜,兩手掌心向上疊加,可以理解為向斜。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跟著用手勢去體驗,在師生互動的和諧氛圍中,愉快地掌握地理知識。
二、活用演示性手勢,描述動態(tài)地理事物
1.天體的運動、高度角與視運動
在講授地球自轉(zhuǎn)方向時,運用“南左北右”規(guī)律進行手勢演示,即南半球的極點俯視用左手,北半球的極點俯視用右手,雙手豎起大拇指,四指握拳。右手大拇指代表北極方向,四指彎曲方向俯視成逆時針,為地球自轉(zhuǎn)方向;左手大拇指代表南極方向,四指彎曲方向俯視成順時針,為地球的自轉(zhuǎn)方向,地球自轉(zhuǎn)兩極俯視方向“北逆南順”就一目了然了。在講授太陽、北極星等天體高度角時,可用兩手合并水平伸直,用左手表示地平面,右手抬起對準所測天體(如太陽、北極星等),那么兩手構(gòu)成的夾角就是天體的高度角。在講授月球的視運動時。我用右手握拳代表太陽,左手握拳代表月球,人體代表地球,如演示上弦月視運動,右手(太陽方向)水平指向西,左手(月球方向)成500左右高度角指向正南,就構(gòu)成太陽、月球和地球三者的相對位置關系,然后兩手保持直角做順時針運動,很容易總結(jié)出月球的視運動規(guī)律,中午從東方升起,子夜從西方落下,其他月相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演示。
2.地轉(zhuǎn)偏向力方向、水平運動物體偏轉(zhuǎn)方向判斷
在講地轉(zhuǎn)偏向力時,也可以運用“南左北右”規(guī)律進行手勢演示。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伸出手掌且掌心向上,四指并攏伸直,代表水平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向,大拇指與四指在同一平面且垂直,大拇指既代表地轉(zhuǎn)偏向力的方向。在判斷河流兩岸侵蝕程度大小時,也可采用地轉(zhuǎn)偏向力方向的演示手勢,地轉(zhuǎn)偏向力所指的河岸被河水侵蝕強烈,而另一岸侵蝕較弱。進行風向判斷,用到同樣的手勢語言,如演示北半球風向時,伸出右手,四指并攏且指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一致,如果是高空大氣,大拇指與手掌在同一平面成直角,大拇指表示大氣偏轉(zhuǎn)后最終的風向:如果是近地面大氣,需要慮摩擦力影響,大拇指與手掌在同一平面成450左右夾角,大拇指表示大氣偏轉(zhuǎn)后的最終的風向,南半球用左手,其他演示手勢相同。在對氣壓場判斷時。也用“南左北右”的手勢語言來判斷。高空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背風而立,南半球高壓在左側(cè),則伸出左手判斷,北半球高壓在右側(cè),則伸出右手判斷;近地面風向斜穿等壓線,背風而立,南半球高壓在左后側(cè),則伸出左手判斷。北半球高壓在右后側(cè),則伸出右手判斷。
3.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與鋒面系統(tǒng)
用手勢語言演示氣旋與反氣旋時,遵循“南左北右”規(guī)律,南半球伸出左手半握拳。北半球伸出右手半握拳。如演示氣旋,因氣旋中心對應的是低壓,垂直方向氣流上升運動,則用大拇指向上表示,其他四指彎曲形態(tài)表示水平方向氣流狀況;如演示反氣旋,因反氣旋中心對應是高壓,垂直方向氣流下沉運動,用大拇指向下表示,其他四指彎曲形態(tài)表示水平方向氣流狀況。在講授洋流分布規(guī)律時,借助《世界洋流分布圖》,總結(jié)出:中低緯度海區(qū)是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huán)流,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qū)是以副極地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huán)流,這樣就可以利用氣旋、反氣旋的手勢語言來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了。如北半球中低緯海區(qū)洋流,伸出半握拳的右手,大拇指向下(反氣旋型),四指彎曲形態(tài)表示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在講授鋒面系統(tǒng)時:我用兩手握拳代表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氣團,右手代表暖氣團,左手代表冷氣團。當演示冷鋒時,左手(冷氣團)主動向右手(暖氣團)靠近,相遇后暖氣團(右手)被迫上升;演示暖鋒時。右手(暖氣團)主動靠近左手(冷氣團),相遇后暖氣團(右手)主動上升;演示準靜止鋒兩手相向靠近,相遇后暖氣團(右手)在上方,兩手左右“徘徊”,表示冷暖氣團勢均力敵。
三、運用手勢語言幾點思考
地理教師充分利用自己天然的“教具”一雙手,在課堂上巧妙的使用手勢語言來輔助教學,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手勢語言要達到“妙手回春”效果,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對教材內(nèi)容要勤鉆研,科學探究和設計合適的手勢語言來輔助教學,注意課堂手勢語言要準確、自然,不要太夸張、太頻繁,不然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教學最終要回歸到書面語言上,教學中不能本末倒置。
2.教師運用的手勢語言要簡單、易學,教學中注重師生互動,教會學生手勢演示,讓學生掌握手勢的要領和表示的含義,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愉快的掌握知識,這樣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又激發(fā)學習興趣,有利于構(gòu)建和諧課堂。
3.課堂手勢語言除用于知識點講授,教師還應“開發(fā)”更為豐富的手勢語言,成為課堂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手勢指示、暗示等方式與學生情感交流,達到與學生心靈溝通、教學活動協(xié)調(diào)、師生關系默契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要把握課改機遇,更新觀念,努力挖掘、整合課堂教學資源,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也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