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一本隨筆集,輯錄了作者的37篇文章。文章長短不一,既有記述所思所想的短文也有已出版著作的前言后記。這些文章中的一部分先前已經(jīng)發(fā)表過,我也曾經(jīng)拜讀過,但是整本隨筆集讀完之后還是會被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論深深地觸動。這是一本帶著體溫的隨筆集,書中既彌散著自覺的教育情懷,又不乏理性和邏輯的力量,使人既感動又嘆服。曾聽說過一個說法,了解一個人思想的最佳途徑不是去閱讀他的學(xué)術(shù)著作,而是要看其隨手寫就的短文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對這一說法我一直將信將疑,讀了這本隨筆集之后,才感到此言不虛。通過這本隨筆集的確使我更清楚地感受到了作者對待教育的情感和思考教育問題的獨特路徑。
如果把一本書比作一首詩,那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要注重把握作其“意象”。在這本隨筆集中進入我們視野的意象大致有:教育、教育學(xué)、教育者等等,這些意象也大致是一般的教育研究中都會涉及的。但是這本隨筆集在我看來之所有能打動人,是因為作者思索、解讀這些意象的時候有著生命情懷和實踐根基,因此是一種“生命·實踐”式的思索和解讀。在生命與實踐雙向滋養(yǎng)和雙向轉(zhuǎn)化的圖景中凝視教育、教育學(xué),探問教育者理想的生活方式,這些構(gòu)成了這本書的核心問題。在這樣的凝視與探問中上述教育研究中常見的意象也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面向,組成了全新的詩篇。
如果把一本書當作一篇散文,那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要注重體會其“主題”。我所感受到的本書的主題就是書名中的一個詞——“生命感”。教育生命的關(guān)系,如何做有生命感的教師,如何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的生命,這些話題都是這一主題的演繹。如何做到有生命感,這個問題也能從書中得到些許啟示:個體生命是處在一定的時代和文化情境中的,因此教育者要有對時代的敏感,要有文化鄉(xiāng)愁,要不斷找尋生命的根基和家園。說到底,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是要形成一種“教育的眼光”,用這種眼光來衡量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方式更有利于生命的成長和完善。這也正應(yīng)該是教育的主題。
如果把一本書看成是一篇論文,那我們還應(yīng)該注重理清其“邏輯”。在閱讀一本隨筆性的文集時過于計較作者的分析框架是危險的,容易導(dǎo)致理性對情感的壓抑。幸運的是,當我嘗試梳理這本隨筆集的分析框架時,不僅對書中內(nèi)含的思維方式有了一定的把握,而且通過這種把握還增進了我對書中所蘊含的情感的理解。在我看來作者作為教育理論工作者思考教育問題時始終秉持一種原理式的思維,不斷嘗試返回生命的原點、教育的原點。在這樣的持續(xù)不斷的返回中,生命的根基逐漸向我們敞開,逐漸顯現(xiàn)出來;在這樣的返回中,教育的眼光才得以形成和聚焦。
面對紛繁復(fù)雜的教育現(xiàn)實,我們“既要低頭拉車,又要抬頭看路”,立足實踐的“仰望”能夠直抵心靈的深處和教育的根基。就像康德(Kant)的墓志銘記載的那樣:“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奔扔锌∶赖乃枷?,能描繪理想的教育圖景;又有堅韌的行動,在夾縫中不斷推動著教育實踐的轉(zhuǎn)型,我們的時代需要的是這樣的面對教育的態(tài)度,呼喚的是這樣的教育者。
一句話,這是一本飽含著“愛”的隨筆集,也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才是教育中的愛。正如書中所言“愛不僅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而且是一種方向,指向希望和解放”。愛的方向也就是教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