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寄的千古一嘆,仿佛是對人生宿命的終極注腳。但如果把宿命論作為現(xiàn)世安穩(wěn)的支柱,恐怕你我就只有活在自己與生俱來的生活軌道和環(huán)境中。只是論及此,眾生能有幾人會甘心?如米蘭·昆德拉在他的小說里常常重復的一句德國諺語:“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有活過?!?/p>
于是,手上拿著這本《不去會死》,心頭不由一顫——“不去會死”,那是一種非如此不可的人生吧。并且,這條人生路絕非生而命定的,而是主動的選擇,沒有無奈,只有堅定。
據(jù)說此書的作者是一位26歲的上班族,某一天突然辭去了人人稱羨的大企業(yè)工作,懷揣著“不去會死”的豪言與夢想,踏上了單車環(huán)游世界之旅。7年半后,訪問國家87個,行進94,494公里,爆胎184次,花費5,300美金(曾遭強盜搶劫2,900美金),經(jīng)歷過生死絕境、哀痛別離、幸福瞬間、身心極限,他終于完成了五大洲完騎紀錄。這個年輕的日本人石田裕輔,在環(huán)球苦旅中更新自己,找到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存到了一筆最貴重的“資產(chǎn)”。
令人高興的是,這本書名聽起來有些沉重的《不去會死》,居然是一本讓人讀起來很輕松的書,閱讀中愉悅的感覺隨著作者的娓娓道來而四處蔓延開來。沒有料到本來看似艱難險阻的旅程,在作者的筆下竟會如此的輕松愜意。即使是惡劣的環(huán)境,遭遇的搶劫,突來的疾病,窮途末路的境遇,都被賦上了一種淡定和坦然。盡管一開始,我有些失望地覺得,這樣的歷程,應該有著更多形而上的理念思考,作者如此平實的敘述,會讓這些失重。譬如,他竟將自己會踏上這樣一條驚世之途的初衷歸結(jié)為是受了凡爾納的小說《環(huán)游世界八十天》的影響。但有時,輕質(zhì)飄忽的理由,卻真是能支撐著人一路歷險的信念,而傳奇色彩也就更甚。想起歌德的話:“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長青。”生命里太多的經(jīng)歷和體驗,并不需要什么重大厚重的哲學之思或者宏圖大志。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基于最簡單卻最堅定的“體驗人生”的欲望之上,這樣的體驗才能純粹和完整。正因此,讀者也才能身臨其境般地面對作者的旅程軼事。
掩卷,那原先輕松的閱讀體驗倒是開始漸漸沉淀。旅途中的孤獨感,痛苦中竟夾雜著一絲享受;一個賣香菇的落魄老人,讓人懂得“尊嚴”二字的真正意義;裝著義肢卻堅持旅行的永子小姐的明媚笑容令人覺得能活著就是最美好的事情;而好兄弟誠司大哥在歷險中的突然離世,讓悲傷與內(nèi)省落在心底最深的角落……作者始終是在平和地敘述著所有,但背后卻充溢樂觀和激情,誠摯感人。
《舊約》里說:“人怕高處,路上有驚慌?!钡沁@驚慌的路途,卻因為充滿未知,而變得令人期待。人生因為只有一次而顯得太寶貴了,所以用它來做什么都仿佛是浪費。那就做我們想做的,過自己的生活,追尋自由和飛揚。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輕》里寫道:“我們常常痛感生活的艱辛與沉重……‘平凡’一時間成了人們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們卻在不經(jīng)意間遺漏了另一種恐懼——沒有期待,無需付出的平靜,其實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與精神?!绷钊丝畤@的是,做此壯舉的作者其實就是一個平凡人——會在旅途中貪圖美食,享受朦朧的感情,追尋所到之處的風情,跟你我的身邊人沒兩樣。他能如此,只是因為他比我們更強烈地意圖沖破“日?!?,去追尋“非日?!钡臓顟B(tài)。
作者在后記里引用了俳句:“心隨風起葬身荒野亦無悔?!薄安蝗馈钡娜松斋@的精彩注定出乎意料。路上有驚慌,更有驚喜——“在路上”,是每個人終極的人生狀態(tài),那么選擇一條非去不可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