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為爭搶學生的自習時間而傷和氣、鬧矛盾,學生埋頭拼命去寫那些仿佛永遠寫不完的作業(yè),這樣的現(xiàn)象在當今普通高中里可說是司空見慣。然而,從尊重學習規(guī)律出發(fā),從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出發(fā),從有利于學生長遠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出發(fā),甚至,僅僅是從“立竿見影”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發(fā),我們都必須把自習還給學生,讓自習成為真正的“學堂”。本文有關高中自習課堂建設的論述,不僅展現(xiàn)出作者開闊的教育視野、清醒的教育理念,而且因為針對普遍現(xiàn)狀和具體問題而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希望能夠引發(fā)讀者對自習課堂建設的思考和探索。
——編者
現(xiàn)代學校大抵有四種課堂形態(tài)。一是“講堂”,這種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發(fā)揮著解惑、引領的作用。必須指出:這種作用的過度強化正逐漸使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精神喪失殆盡。二是技能課堂,例如實驗課、器樂課、勞技課等均在此列。三是實踐性課堂,這種課堂突出開放性和社會性,例如“研究性學習”。第四種課堂就是本文標題中的自習課堂。在許多家長甚至眾多教師心中,自習似乎只是“講堂”的轉換,是學生做做作業(yè)、恢復一下精力的“補白”時間。其實,自習課堂是培育學生主體意識、主體責任和主體能力的最主要的課堂形態(tài),是名副其實的“學堂”。
一、自習課堂的重要性
自習課堂上,做作業(yè)僅是學生的任務之一。在這段寶貴的時間中,他們還要整理課堂筆記;要對原先學過的、剛剛學過的知識進行“反芻”并梳理歸類;要修補薄弱章節(jié);要預習即將學習的下一課知識;要查閱資料,追本溯源,以對所學知識達到融會貫通。除了這些,還有沒有別的呢?九年的義務教育,有些同學已經(jīng)適應了填鴨式的教學,喪失了覓食的能力。對這一部分同學來講,沒有了作業(yè),就沒有了學習任務。還有的同學厭煩了讀書,對堆積如山的作業(yè)干脆采取放棄的態(tài)度,用大把的時間去聊天、聽音樂,天馬行空地回想讓自己興奮的球賽、街舞表演和崇拜的男女明星們……所以,校正不良習慣、強化學習定力、優(yōu)化意志品質成了自習課堂的重要任務。
“講堂”和“學堂”雖然時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還是分別凸顯出“傳授”和“自主”的不同特征。沒有“講堂”,學生可能會迷失學習的方向,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沒有“學堂”,知識就難以內化為能力,思維品質就得不到優(yōu)化。兩種課堂就是這樣互補的。不知研究教育的專家和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否注意到:當正常的教育變?yōu)閼嚱逃龝r,課程表上高考主科目的周課時已遠遠超出了教育部的規(guī)定,于是自習課堂所剩無幾或索性消失了蹤影?!爸v堂”和“學堂”的此長彼消,乃是當今中小學尤其是高中教育最值得關注、研究的現(xiàn)象。
有時我想,中國基礎教育之所以陷在“應試教育”的泥淖中,除了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稀少、就業(yè)形勢緊張外,跟中國文化傳統(tǒng)積淀形成的“集體無意識”不無關系。在“知”和“行”的關系上,人們是習慣于重“知”輕“行”的,表現(xiàn)在學校教育中,我們自然是重“學”輕“習”。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下是“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為什么呢?是素質教育不好嗎?不!是因為許多教育工作者心里認定了一個理:想考得好就要“知”得多,想“知”得多,就必須“講”得多。這樣,為了迎合強烈的社會需求和社會評價,學校很難不把應試教學變成壓倒一切的“唯一”。素質教育步履維艱,我們缺少有關“講堂”和“學堂”的真知灼見是重要原因之一。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中小學有“精講多練”的說法,“練”就是學習中“行”的功夫,而自習課堂,就是“練”的專門場所。“灌輸”雖然不失為知識傳承的一種方法,但既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打個比喻:醫(yī)生給病人滴注靜脈營養(yǎng)液,雖說可以“直接而快捷”地為肌體輸送營養(yǎng),但卻不能讓生命變得強健而充滿活力。走胃腸消化吸收的正道,慢是慢了些,但人的整體生理功能就保持了正常和均衡。這種系統(tǒng)性的和諧才是生命力發(fā)展的基礎。保證學生在自習課堂中“練”的時間,學生才會對知識有更多的感知,才會打開更多的思考之門,才會發(fā)現(xiàn)更多解決問題的路徑(哪怕是羊腸小道),學生的思維品質便在自習課堂或其他獨立思考的時間中鍛造而成。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在一篇文章中講道:“課程學習很重要,但因其‘身不由己’,故印象不深,反而是那些漫無邊際的課外閱讀,容易有刻骨銘心的體會?!标愊壬f的身不由己的課程,當是指“講堂”而言。讀書學習是需要有自由度的,寬松是學生產(chǎn)生興趣和靈感的充要條件。不給一點喘息的自由,不給一點獨立的時空,讓課業(yè)和作業(yè)成了如影隨形的負擔,厭學情緒的產(chǎn)生就成為必然。在自由地選擇讀書內容、讀書策略時,學生找到的雖然未必都是事半功倍的“捷徑”,但正是由于它的“曲折”,才讓人有了“曲徑通幽”的讀書快感。
學業(yè)成績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意志品質和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大都具有堅毅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雖然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一旦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總是不自覺地從有無遠大理想、是否刻苦努力上找原因,從補課和加大作業(yè)量上找出路。其實,要找到優(yōu)化意志品質和改善學習習慣之路,自習課堂建設正是一個平臺。
著名女作家龍應臺在臺灣一家醫(yī)學院的畢業(yè)典禮上,談到過“大學里沒教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沒教如何與自己相處。龍應臺說:“在行為舉止上,我們喜歡熱鬧,喜歡享受呼朋喚友的快樂;在思維判斷上,我們用‘集體公審’或‘拉幫結派’的方式思考問題;在時間分配上,我們的學習表塞滿了課程和活動;在空間配置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相濡以沫’。獨思的時間,獨處的空間,不在我們的課程設置里。”她發(fā)人深省地對坐在臺下、即將畢業(yè)的學生說:“‘只知從眾不知從己’的人,不知‘人我之間精神與實踐上應有充分之距離’的人,請告訴我,你會是一個幾流的醫(yī)生呢?”如若我們的自習課堂,把“培養(yǎng)與自己相處”以及享受“獨思時間、獨處空間”作為建設的目標,不也正合了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人生莫非學問也,能自作觀察、欣賞、沉思、體會者,斯得之”的見解嗎?
有句話叫“孜孜不倦”。我理解,“不倦”指的是不厭倦而不是不疲倦。學業(yè)成績好的人,多數(shù)是因為“愛”學習、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又具備良好的意志品質,所以才會耐力長、不易疲倦,才會焚膏繼晷、廢寢忘食??墒牵攲W生學業(yè)成績不理想時,許多教師和家長往往錯開方劑,把希望放在強迫學習和增加作業(yè)量上,結果自然是緣木求魚。
如果說學生對外部知識的敏感程度和接受能力由一個先天的“精神胚胎”規(guī)定的話,那么意志品質的堅如磐石,則更依賴于后天的修煉和環(huán)境影響。自習課堂應該有紀律約束和監(jiān)督,但更重要的是起著浸潤、熏陶作用的氛圍和心理場。這種場效應介于紀律的強制和自律之間,對每一學習者都有極強的影響力。
二、自習課堂上的教師任務
學生在“講堂”上接受知識,達到領會和理解,其思維活動雖然也包含著主動的成分,但基本上是循著教師引導的路徑、按教師的布局活動。若取消自習“學堂”,把不會自己學習的人都趕到“講堂”接受教師的傳授,切斷了孩子優(yōu)良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實在是大錯特錯!由于應試教育的長久影響,學生自主能力的成長已經(jīng)滯后延緩。所以改善學生的注意品質,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強化他們管控自己的意志力,更成了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之必需、提高學業(yè)成績之關鍵。相當多的企圖提高應試水平的教師,盲目地把增加知識信息量和延長講授時間奉為救命法寶,于是紛紛蠶食自習課堂;家長們則在周末和假期肆意擠壓學生的生活空間。不能否認,課時增多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條件下可以使學生的學業(yè)水平得以提升,但它也有邊際效應!當被動的學習時間超出一個量值時,疲勞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厭倦和麻木。而開發(fā)自習課、深耕自習課正是保護和恢復學生學習欲望的有效方劑。
自習課就是不要教師安排指向性或規(guī)定性的學習任務,由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但教師在自習的不同階段發(fā)揮監(jiān)督、解惑和引導作用,也是自習課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為許多學生的小學、初中階段,自習課堂處于取消或放任自流的狀況,僅把自習當成寫作業(yè)的時間,而作業(yè)也是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預設的,對于不同的學習個體缺少有的放矢的針對性,這是班級教學模式的天然不足。所以,我建議:(1)當學生成為我們的新生時,班主任和教師要不厭其煩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讓他們知道自習課堂的重要意義,進而自覺把“讀、做、研、思”當成自習課堂的任務。(2)制定出自習課堂紀律,發(fā)揮監(jiān)督和提醒作用,實現(xiàn)“群體入靜”。“群體入靜”的心理基礎是“從眾”,而有人監(jiān)督下的紀律是營造這種從眾行為的必要手段。學生在“講堂”上受教師的監(jiān)督和引導,容易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習課堂,因為少了教師這一外部的約束力量,學生的注意強度將隨個體的意志品質和學習習慣而表現(xiàn)出差異。相當多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把這一差異當做取消自習的理由。殊不知,學生的分化往往是在學習態(tài)度和意志品質的形成過程中完成的,而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意志品質,需要教師利用自習課堂耐心、細致、長期的培養(yǎng)。(3)引導學生學會集中注意力。學生在自習課堂中出現(xiàn)毛病和問題時,要及時與他們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催生他們良好的注意品質。
教育家張伯苓有一句話:“人生當如拉車之馬,左右兩眼被蒙著,只許往前走,而前面又是走不完的路……”在自習課堂上,學生也需要被“蒙”上左右兩眼,才能沿著學習的方向一直往前走。而“蒙眼”的責任不僅在于輔導老師,也在于學生自己。
三、自習課上的學生修煉
學會自習,必須完成三項修煉:入靜、入定、入神。這三項修煉中,入靜是第一項,是基礎。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幾次提到“靜”字:“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天主教有靜修的儀式,據(jù)說參加的人在第一天會很難過,有人形容是快瘋掉了。看來,真正做到靜并不容易。日本禪宗的寺廟里會看到“吃茶去”三個字。你若向師傅問佛法大義,他會說:“吃茶去?!蔽依斫?,“吃茶去”是“靜”的禪語。讀書如修行,評價自習課堂是否安靜,先聽一聽教室是不是還有嘈雜的聲音,再看一看學生是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如果你走過窗前,學生的眼光都投向于你,就說明學生還處于“心不在焉”的狀況;反之,盡管有低聲吟誦,有竊竊私語,但自習課堂還是呈現(xiàn)了“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靜謐。
入靜有層次之分,懾于紀律和公德,走進自習課堂,管住嘴巴不說話,強迫入靜,是第一層次;自己勸導自己入靜,是第二層次;風生水不起,是最高層次。
第二項修煉即入定。一坐到座位上就收心,不胡思亂想,過去的、將來的、高興的、煩心的,統(tǒng)統(tǒng)置之九霄云外,這需要有驅除心魔的定力。這種定力是理想和學習動機的表現(xiàn),需要一種堅定的信念強化它,一種向善向上的追求支撐它。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說:“夫志當存高遠……絕情欲……忍屈伸,去細碎……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笨梢?,必先培養(yǎng)學生樹立理想,在堅定理想的土壤中,自然會生長出篤定的意志。
修煉的第三項任務是入神,即全神貫注,旁若無人。學習到了入神的境界,就如醉在美酒佳釀中,如癡在花前明月下,廢寢忘食,不忍釋卷,這就是樂學的境界。
入了靜才能慢慢進到入定的境界,從入靜到入定,是從約束到習慣,從外化到內化的升華。之后,才能進入“心中唯書,人各世界”的入神禪境。
分數(shù)折射出的更多的是應試能力,善于“自習”才是決定未來發(fā)展的素質。有人說:“有什么樣的土地就有什么樣的民族?!蔽艺f:“有什么樣的自習,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泵恳粋€學生都在主動求索、積極思考的自習,里面坐的將來一定是職業(yè)、事業(yè)的成功者,因為他們有修養(yǎng)、有定力,因為他們掌握著自己的命運。
(責 編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