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綱知識解讀】
考綱規(guī)定“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其中“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包括分析古詩中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兩個方面,鑒賞古詩形象就是要準確分析詩中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及其蘊含的情感。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融合了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客觀物象,即含有某種思想感情的形象。如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行蹤不定,讓人聯(lián)想到游子漂泊在外;“落日”徐徐而下,讓人聯(lián)想到對友人的依戀,這兩個意象就是含不盡之意的眼前之景,充分體現(xiàn)了詩歌暗示性的特點。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思與客觀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意”是詩人在作品中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描繪的圖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形象(即詩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及其在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和白居易《賣炭翁》中賣炭老翁的形象。
【設題方式盤點】
高考鑒賞古詩形象試題主要有分析意象試題和分析意境試題兩類。
1.分析意象試題主要有兩種設題方式:(1)要求分析意象特征,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第16題①小題“本曲前四句運用豐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麗的自然圖景,其中意象體現(xiàn)出溫潤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則給人以飄逸渺遠的感受”。(2)要求分析意象的寓意或情感,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第16題②小題“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2.分析意境試題主要有三種設題方式:(1)要求分析意境之“境”,就是分析意境中景的因素,題干中常含有“畫面”、“情景”、“圖象”、“景象”等要求描繪詩句展現(xiàn)的畫面的要求語,如2006年高考天津卷第16題①小題“‘無數(shù)鈴聲遙過磧’句表現(xiàn)了怎樣的邊塞景象”,有時還用“這樣一幅畫面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氣氛”的追加問方式要求概括意境特征,如2008年高考海南/寧夏卷第8題。(2)分析意境之“意”,就是要求分析意境中蘊含的情感或寓意,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12題②小題“‘竹窗斜漏補衣燈’這一耐人尋味的畫面中蘊含了哪些感情?請簡要賞析”。(3)分別分析意境之“境”和“意”,就是既要分析意境中“景”的因素,又要分析意境中“情”的因素,題干中常同時含有“畫面”和“感情”兩個詞語,或“景與情”等要求語,一般采用前問“景象”后問“寓意”的并列問形式,如2009年高考全國卷Ⅱ第12題①小題“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何寓意”。
【命題趨勢預測】
分析意境試題出現(xiàn)頻率較高,在分析意象試題、分析意境試題、分析手法試題、分析煉字試題和分析情感試題五類高考古詩鑒賞試題中居第三位,僅次于分析情感試題和分析手法試題。2004—2010年高考全國卷都有分析意境試題,因此復習訓練時應重點培養(yǎng)考生從“景”和“情”的角度賞析古詩形象的能力。而分析人物形象的試題尚未出現(xiàn)。2011年高考分析意象試題和分析意境試題依然會占一定比例,而且將會保持以分析意境試題為主的命題趨勢。
【高考金題傳真】
典例1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2009年高考天津卷)
嚴鄭公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注]嚴鄭公,即嚴武,受封鄭公?;X(tuò),筍殼。帙,包書的布套。
(1)本詩前三聯(lián)描寫出竹子怎樣的形象?
(3)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lián)寓意的理解。
【解析】這是一道分析古詩意象試題,(1)題是要求分析意象特征的試題,(3)題是分析意象寓意的試題。由詩題中“詠竹”一詞可知,這是以翠竹為中心意象的詠物詩,詠物詩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首詩前后涇渭分明地分為“托物”和“言志”兩部分,前三聯(lián)描繪了翠竹形象,尾聯(lián)卒章顯志,揭示出翠竹形象所表達的深刻寓意。首聯(lián)描寫翠竹的“嫩”和“新”,頷聯(lián)描寫翠竹的“影”和“陰”,頸聯(lián)描寫翠竹的“凈”和“香”。(1)題的參考答案是: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翠竹形象的寓意可有多種理解,只要符合詩意言之成理即可。(3)題的參考答案是:①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從翠竹形象作為自然物的角度);②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從翠竹形象作為人才的角度);③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從翠竹形象作為作者及嚴鄭公的角度)。
典例2詞的上闋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2009年高考海南/寧夏卷)
鷓鴣天?搖代人賦①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①這首詞作于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解析】這道題題干中有“景象”一詞,表明這是一道分析意境之“境”的試題。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上闋寫初春鄉(xiāng)村原野景色,“嫩芽”、“蠶種”、“細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的景物,下闋“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兩句是全詞點睛之筆,表達了作者在罷官鄉(xiāng)居期間對農村生活的欣賞流連和對城市上層社會的鄙棄。參考答案: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xiāng)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fā)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解題技巧點撥】
1.運用“指→析→點”三步法解答分析意象題。
【例題1】詩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008年高考安徽卷)
小孤山①
謝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門關,
海眼③無涯駭眾觀。
天地偶然留砥柱,
江山有此障狂瀾。
堅如猛士敵場立,
危似孤臣末世難。
明日登峰須造極,
渺觀宇宙我心寬。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縣城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四無依傍,地勢險要,是南宋軍事要地。②謝枋得:宋末弋陽(今屬江西)人,以忠義自任,曾率軍抗元。兵敗后隱居福建一帶,后被元人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渦。
解答分析意象試題可運用“指→析→點”三步法,“指”就是要準確弄清詩句中所有意象。古詩按意象數(shù)量可分為單一意象詩和復合意象詩。單一意象詩是只有一個中心意象承載情思的詠物詩,如羅隱的《蜂》。復合意象詩是由多個意象組成的意象群來承載情思的詩,如杜甫的《登高》中首聯(lián)意象就可切分出“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回”等六個。謝枋得的《小孤山》就是一首以小孤山為中心意象的詠物詩,因題干中已明確指出中心意象小孤山,故本題答案的第一步可省略。“析”就是結合詩句分析意象的各個特征,《小孤山》首聯(lián)總說其地勢險要,頷聯(lián)指出小孤山砥柱中流、力挽狂瀾的特點,故本題答案的第二步擬為:小孤山砥柱中流、力挽狂瀾?!包c”就是指出意象表達的思想情感,可從兩個角度來仔細賞析意象的寓意:(1)根據(jù)常見意象的固有象征義揣摩作者主觀情思;(2)從揣摩意象的修飾語或陳述語入手分析意象的表情達意作用。故本題答案的第三步擬為:作者以小孤山言志,表達了身為末世孤臣也要勇敢堅毅地殺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分析意象試題可按照“借(用)意象+的+意象的特征,表達(抒發(fā))了+概括情感的短語”格式表述答案。故本題答案還可表述為:作者借砥柱中流、力挽狂瀾的小孤山,表達了身為末世孤臣也要勇敢殺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
2.運用“概→描→點”三步法解答分析意境題。
【例題2】詩的后四句寫出了怎樣的景與情?(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16題第2小題)
山居即事
王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解答分析古詩意境試題可采用“概→描→點”三步法?!案拧本褪歉爬ň拔锼鶢I造的氛圍特點。可用“孤寂冷清”、“蕭瑟凄涼”、“恬靜優(yōu)美”、“明凈絢麗”、“雄渾壯闊”等四字格詞語準確表述出景物體現(xiàn)的特點和情調。故本題答案的第一步擬為:這是一幅純潔美好、清新可愛的田園生活畫景?!懊琛本褪亲プ≡娭懈鱾€意象的特征,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具體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可用言簡意賅的四字格詞語描述。故本題答案的第二步擬為:夕陽西下,炊煙升起,嫩竹含籜,紅荷葉敗,人們采菱而歸?!包c”就是點出意境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可用“羈旅愁思”、“離愁別緒”、“思鄉(xiāng)懷人”、“恬淡閑適”、“清高孤傲”、“孤寂惆悵”、“凄苦煩悶”、“曠達樂觀”、“仰慕熱愛”、“依戀傷感”、“建功立業(yè)”、“壯志未酬”、“報國無門”、“憂國憂民”、“美人遲暮”、“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物是人非”等表達思想情感的術語,還要仔細閱讀篩選出詩下注解中答題所需關鍵詞。故本題答案的第三步擬為:表現(xiàn)出作者悠然閑適的心情。分析意境試題的答案還可按照“意象1+意象2……構成了+概括營造的氛圍的詞語+的意境,抒發(fā)(流露)+概括情感的短語”格式表述。
在“概→描→點”三步解題法中,“概”和“描”兩步前后可以顛倒。針對“景”和“情”分別設問的分析意境試題,要堅持問什么答什么的原則,分別運用三步解題法作答。
3.運用“概→描→點”三步法解答分析人物形象題。
【例題3】簡要分析下面這首宋詞中的人物形象。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注]滄洲,指陸游晚年居住的紹興鏡湖邊的三山。
解答分析人物形象試題可運用“概→描→點”三步解題法?!案拧本褪菑恼w上概括界定人物形象。古詩中抒情主人公形象主要有五類:以陳子昂為代表的懷才不遇形象,以李白為代表的傲岸灑脫形象,以杜甫為代表的憂國憂民形象,以陸游和辛棄疾為代表的矢志報國形象,以陶淵明和王維為代表的閑適安逸隱者形象。故本題答案的第一步擬為:詩中塑造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懊琛本褪墙Y合詩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陸游《訴衷情》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陸游,上片主要寫陸游對往日豪放軍旅生活的回憶,下片抒寫其抗金復國理想與請纓無路現(xiàn)實的矛盾。故本題答案的第二步擬為:詩中人物曾經(jīng)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xiàn)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包c”就是揭示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故本題答案的第三步擬為: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
【考場失誤琢磨】
1.情感定位錯誤。
解答分析意象試題時考生見到詩中夕陽、流水、落花等意象就確定為是表示時光易逝的感慨,見到詩中出現(xiàn)月亮、杜鵑、鴻雁等意象就確定為是表達思鄉(xiāng)懷人之情,形成了先入為主的定勢思維,導致情感定位錯誤。這主要是因為只關注意象的繼承性,而忽視了意象的創(chuàng)造性。意象的繼承性是指有些古詩意象表達的思想情感是比較固定的。如楊柳、長亭、南浦等表達離愁別緒,梅花、菊花、荷花等表達清高孤傲。意象的創(chuàng)造性一是指同一意象可以表達不同情感。如司馬光《客中初夏》中“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以柳絮隨風飛揚喻指得勢小人附和王安石變法,以葵花向日喻指自己對朝廷一片忠貞,柳絮與葵花對比,表達了自己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不與之謀的鮮明政治立場。石敏若《絕句》“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是一春忙”,把自己轉徙生涯和楊花飄蕩類比,表達了作者深沉的鄉(xiāng)思旅愁。柳絮(也叫楊花)這一意象在兩首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截然不同。二是指相似或相同的思想情感可以用不同的意象來表現(xiàn)。如李煜《虞美人》中將愁喻為“一江春水”,秦觀《浣溪沙》中將愁喻為“無邊絲雨”,馮延巳《鵲踏枝》中將春愁喻為“柳絮”,同是表現(xiàn)愁情而各個詩人所用的意象迥異。因此在賞析意象時既要熟記常見意象的固有意思,更要重視意象的創(chuàng)造性,要從全詩表達的情感出發(fā),具體細致分析詩句中各個意象間關系后準確定位意象表達的情感。
2.遺漏意象要點。
在解答分析意境試題時,常會出現(xiàn)因遺漏意象導致畫面描述不完整的錯誤。主要是因為沒有準確鎖定各個詩句中意象的數(shù)量,因此,在解題時一定要先切分詩句中各個意象,在弄清各個意象相互關系之后,再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意境。
3.混淆意象和意境。
考生在審題時常把分析意象試題和分析意境試題混淆,主要原因是沒有弄清意象與意境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意境是指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和它引發(fā)的想象中的形象的總和,換言之,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與客觀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意象與意境都是主觀的情、意與客觀的景、象的結合,其基本特征是虛實相生,二者都要借助主觀想象才能體悟。意境以意象的存在為前提,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
【考場模擬訓練】
一、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踏莎行
賀鑄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①,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注]①別浦:江河支流的水口。②斷無:絕無。
1.上闋“紅衣脫盡芳心苦”和下闋的“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都是詠物、擬人和托寓完美結合的化工之筆。請任選其一作簡要分析。
2.所詠荷花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試結合全詞作簡要分析。
二、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清平樂
辛棄疾
柳邊飛鞚,露濕征衣重。宿鷺驚窺沙影動,應有魚蝦入夢。
一川明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注]飛鞚:鞚是馬勒,飛鞚即縱馬疾馳。
1.上闋結尾兩句描寫了怎樣一幅畫面?請簡要分析
2.簡析下闋中描寫的浣紗婦女形象。
三、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唐多令[注]
鄧剡
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昂尬黠L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惟有南來無數(shù)雁,和明月,宿蘆花。
[注]此詞是鄧剡在南宋亡后被俘,過建康(今江蘇南京)時所寫。
1.上闋前四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請作簡要分析。
2.下闋結尾三句描寫的“南來雁”意象有何寓意?
四、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采蓮子(其二)
皇甫松
船動湖光滟滟秋,
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
遙被人知半日羞。
采蓮曲
白居易
菱葉縈波①荷飐風②,
荷花深處小舟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
碧玉搔頭③落水中。
[注]①縈波:在水波上旋轉浮動。②飐風:在水中搖擺。③搔頭:古代婦女綰發(fā)的簪子。
1.《采蓮子》的第二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作簡要分析。
2.兩首詩中采蓮女形象有何異同點?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一、1.(1)荷花在寂寞中逐漸褪盡紅色的花瓣,最后剩下蓮子中心的苦味?!凹t衣”、“芳心”將荷花比擬作亭亭玉立的美人,顯示了她的寂寞處境和芳華零落的悲苦心情。(2)桃花杏花在春天競相開放,荷花卻獨夏日盛開,故用擬人說“不肯嫁春風”,而這正顯出才士不愿趨時附俗的幽潔貞靜個性。秋風吹落紅衣,芳華消逝,故用擬人說“被秋風誤”,這正蘊含才士懷才不遇、自怨自憐的苦悶。2.詞人以荷花的清亮絕俗不免凋零清苦,寄托個人身世寂寞之慨,抒寫才士懷才不遇的苦悶。
二、1.這是一幅生動清幽的畫面。一只白鷺棲宿在沙灘上,不時瞇著眼向沙面窺視,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輕輕搖晃。它準是在夢中見到魚蝦了吧!表達了作者對清新淡雅自然風光的喜愛。2.這是一個溫良淳樸的婦女。寧靜的村舍前忽然響起孩子的哭聲,正在溪邊浣紗的母親立即起身往家走,路上遇見陌生的行人,羞怯地低頭一笑,隨即背轉身來匆匆歸去。在對浣紗婦女形象描寫中寄寓了作者對淳厚樸實的民情風俗的贊賞。
三、1.這是一幅凄涼的黃昏秋江圖。黃昏雨過,彩霞映照得水面格外明亮,潮退后江岸邊留下了幾許沙痕。落葉聲聲,飛快地透過窗紗,使人感到寒冷。表達了詞人于國亡兵敗被擄后的濃重感傷。2.詞人以南來大雁比喻南下逃避兵災的百姓,將群雁置于凄清而潔白的明月、蘆花中,表明對亂離中人民的無限同情。
四、1.運用了諧音雙關修辭,“蓮”諧音“憐”,有表示愛戀之意。姑娘采用了傳統(tǒng)的諧音雙關隱語巧妙表露自己的情思,饒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特色。2.兩首詩都表現(xiàn)了初戀少女特有的純真羞怯,白居易詩以面對小伙子“欲語低頭笑”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其羞怯,皇甫松詩以拋蓮子的舉動遠遠被人看見而難為情了半天的夸張手法表現(xiàn)其羞怯?;矢λ稍娭胁缮徟€具有大膽直率的性格,作者以采蓮女出神凝視意中人的憨態(tài)和向那岸上小伙子拋擲蓮子的舉動,表現(xiàn)了其渴求愛情的鮮明個性。
[作者單位:廣東羅定羅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