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文教學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審美過程,許多美文佳作都是作者精心營構(gòu)出來的情感世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利用人類普遍的心理,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血有肉的情感空間,領(lǐng)略作品豐富多彩的精神內(nèi)涵,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育 情感熏陶
語文教學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情”與“美”,是對美文美篇的情感熏陶和審美體驗。在閱讀教學中,應(yīng)營造情感氛圍和審美空間,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情感,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血有肉的世界之中,領(lǐng)略作品的藝術(shù)情感,提高鑒賞能力,提高語文水平。
1 注重情感熏陶
我們的許多教師似乎只在冷眼旁觀“別人的世界”,在講“別人的故事”,對作品沒什么感觸,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情與理的思考,他們只把文章作為傳授知識的例子,只知道把里面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提高“解題能力”,在考試中能得高分。教師“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悟,冷靜而客觀的講解使作品變得索然無味,把活生生的文學作品轉(zhuǎn)化為一道道僵硬、呆板的“標準”試題,幾道“選擇題”也許使得很多作者啼笑皆非,摸不著頭腦,更使學生被考得無所適從,手忙腳亂,無法真正對作品進行感悟和思考。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嚴重扼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不懂何謂審美何謂感悟,只知道千方百計地在文本中找答案,對答案,根本無法對文本進行感性思維,也使得我們的閱讀教學偏離了方向。
語文教學不同于其它學科,僅僅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文學不是一個推理過程,而是一個形象感悟過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閱讀理解”只會把學生變成考試的機器,缺少情感的陶冶。美的文學作品是心靈的凈化劑,它能使人忘卻世俗的煩惱,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淡泊一切功名利祿,追求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情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人的靈魂,也是文章的靈魂,沒有感情的作品是蒼白無力的作品。同樣是《天凈沙·秋思》,馬致遠的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把秋景寫得有血有肉,而白樸《天凈沙·秋》卻很難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只是在那里切磋景物,玩文字游戲,與馬致遠的作品相比,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作品的情感世界,帶領(lǐng)學生進入充滿魅力的藝術(shù)氛圍,開拓感性思維空間。我們必須從文學作品的形象化情感化特征出發(fā),在教學中,師生一起參與文本的分析與體驗,努力與作者形成心靈的溝通與情感的交流,避免教師“一廂情愿”地講解。我們不僅要知道《紅摟夢》的作者、主人公,還要知道感人肺腑的葬花詞,我們要了解自居易,還要明白《長恨歌》的可歌可泣。文學作品絕不是簡單的“1+1=2”這種模式,把握文學形象,領(lǐng)略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是閱讀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形象思維是進入文學作品的關(guān)鍵,沒有情感體驗,簡單的機械化閱讀只會使閱讀教學步入一個無法自拔的深淵。只有進入文本,領(lǐng)略作家的情感,營造形象的思維空間,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憑自己的生活閱歷和審美情趣,去創(chuàng)作他們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才是我們教學的正確途徑,也是我們閱讀教學的共同追求。
2 用情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審美教育離不開“情感教育”,從“美”中生“情”,以“情”為美是語文審美教育的核心。過去,語文教材為了適應(yīng)時代潮流,過多地選取了政治性較強的文章,片面地追求功利化的文學教育,使學生的感情日趨冷漠。我們的文學教育都為政治服務(wù),帶上甲乙丙丁各框框條條,“缺少溫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態(tài),使學生變得狹隘呆板”,對社會缺乏真正的體悟。學生的精神空間,失去了鮮明的個性,過多的政治文章使文學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質(zhì)和人文素質(zhì)。
文學不能只重視社會的需要,還要關(guān)注人的生存與發(fā)展,關(guān)注人的靈魂。王國維、蔡元培認為文學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給予人們以心靈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間。是的,假如沒有感情體驗,李煜的“一江愁”不會流傳千古,正因為作者關(guān)注的不是個體的情感,而是寫出了人類普遍的心理模式:人生無常;假如沒有情感體驗,陳子昂的“孤獨”不會和讀者產(chǎn)生如此強烈的共鳴,也正是作者道出了歷來文人士子的共同心聲:懷才不遇;假如沒有情感體驗,孟浩然的“落花”不會有如此的生命力,李清照的“綠肥紅瘦”不會反復(fù)詠唱。這些優(yōu)秀作品都是從人的靈魂出發(fā),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觸動了心中的某些情結(jié),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在文本中進行遨游。
因為作品洋溢著豐富的情感魅力,才使作品散發(fā)出迷人的美感,“情”與“美”是相輔相成的,審美體驗其實就是情感體驗。中學生正處于花一般的年齡,他們對未來、對生活充滿了幻想,缺乏人生體驗和社會閱歷,只有通過文學作品來透視人生的千姿百態(tài)。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認識到情感對學生的滲透作用,帶領(lǐng)學生走進審美的藝術(shù)殿堂,用心品味作品所蘊涵的精神實質(zhì),把握作品對人性的剖析、主張個性發(fā)展和精神的自由。深刻體會作品的情感,把情感作為審美的核心,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正是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一個總體走向。
3 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古今中外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廣為流傳,名垂千古,除了作品本身精湛的藝術(shù)技巧外,更主要是因為作品散發(fā)著無窮的精神魅力,這種精神是作品對社會對人生的一種“終極關(guān)懷”。
審美即情感,情感即人生,如何將文學作品大的精神內(nèi)涵化為學生內(nèi)在的人文素養(yǎng),是我在閱讀教學中一直琢磨的問題。我認為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是一種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多介紹美文佳作,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上感悟文本,通過長期的熏陶來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文學的教化作用不僅要體現(xiàn)在人的行為道德方面,還必須體現(xiàn)在人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yǎng)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造就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屈原的情操、曹植的才氣、陶潛的高潔、文天祥的氣節(jié)、李白的灑脫,杜甫的憂國等等,無不深深地震憾著每個讀者的心靈。司馬遷在監(jiān)牢中完成巨著《史記》,屈原被放逐寫了不朽之作《離騷》,杜甫貧困潦倒不忘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的靈魂,都是中學生學習的楷模。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把作品同作家人格結(jié)合起來,從人性的角度上領(lǐng)悟作品無窮的精神魅力,通過長期和學生一起閱讀鑒賞作品,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修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學生的人格。
4 著力“大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改革主要體現(xiàn)一個”大語文”精神,力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按笳Z文”不再是教師分析層次、概括段落大意、灌輸“知識點”,而是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彈性限度,在有限的篇章中領(lǐng)略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我們必須用心靈去閱讀作品,在“可悲、可笑、可憐、可嘆、可敬”的情感氛圍中和作品進行交流,從靈魂的深處與作者詩人取得一致,在感性的啟發(fā)下對人生社會做理性思考,從而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結(jié)語
語文與“情”緊密相連,我們要帶領(lǐng)學生在整個情感氛圍中遨游于無限的藝術(shù)空間,使讀者與作品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