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寺坐落于大理點蒼山西坡鶴云峰下石鐘村的最頂端,寺廟背后就是層疊的森林和崔嵬的云峰。別看它只是一個距漾濞縣城近20公里、藏于深山腹地的山村野寺,早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4),大理著名的白族學者李元陽就曾偕同趙雪屏等享譽一方的墨客騷人專程來此尋幽訪勝。李元陽還在此留下了一首《游蒼山背白石崖》,詩曰:“點蒼山勢若游龍,踏破煙霞第幾重。十九峰連青欲滴,深藏一朵玉芙蓉?!?/p>
在距寺院還有三四公里的地方,由于路況不佳,我們只得棄車步行。當轉(zhuǎn)過一個山彎,爬上石鐘梁子時,遠遠望見山崖上蔥郁的密林里似乎隱映著一座白色的院落,我原以為那就是白石寺了。漸漸臨近,才看清此乃一座高20米、寬15米的銀白色的石灰石巖崖。我方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李元陽游記中記述的“遠望如白蓮擎出翠微中”的白石崖嗎?
到達白石崖下,仔細觀瞻,只見崖壁下凌空飛出的壁頂上垂吊著一根徑粗0.6米、長2.4米,距地面2.3米高的扁圓形的鐘乳石。其形狀宛若一個倒立著的“凸”字。人們覺得它似一口吊掛著的鐘,便形象地稱其為“白石懸鐘”,該村“石鐘”的地名即因此而來。周圍村民中至今仍沿襲著這樣一個習俗:預測婚育是獲龍還是得鳳,就站在左上側(cè)的高巖上,丟石頭擊鐘乳石,據(jù)說,擊中就會生男,擊不中便會生女。我不禁在心中暗自猜想,村民們最初聚集此石崖下,對著鐘乳石焚紙燒香、叩首膜拜的起源,極有可能就是源于古代廣泛存在于人們觀念中的生殖崇拜意識,后來才逐漸演變成一個寺觀廟宇。
在峭壁下觀賞罷鐘乳石,攀登上崖頂,一座古老的寺院便出現(xiàn)在眼前。由于濃陰綠樹重重遮蔽,此寺院在山下是根本無法看見的,很契合“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走進野林山花環(huán)繞簇擁著的寺院,一種清幽秀逸的氣息撲面而來,令人塵念盡除,心曠神怡,愜意無比。
或許是因為山高路遠的緣故,白石寺平日的香客不多,游人更是寥寥。香火不旺,廟宇自然也就只能因陋就簡。較之其他宏闊巍峨、富麗堂皇的名剎大寺,眼前這個寺院難免顯得有些簡約樸素,亦難給人莊嚴肅穆之感,但也平添了幾分清幽靜謐、溫婉純凈、空靈澄澈的感覺。這里的空氣、陽光、寺宇、林木以及守廟的老齋奶,甚至殿堂上供奉的菩薩,都顯得清清寂寂的,散發(fā)出一種悠閑自在、怡然自得、超然物外的韻味,給人一種從容安詳、恬靜散淡、與世無爭的悠悠情懷。更難得的是,這一“世外桃源”般的人間秘境,并不完全與世隔絕,它只是將紅塵中的種種繁雜喧囂和煩惱躁動阻隔在寺外的山下罷了。
信步來到寺院前的白石崖邊,站在這個四望遼闊、心目豁然的高覽所在,憑欄遠眺,山下隱隱約約的漾濞縣城、蜿蜒曲折的漾濞江以及天際煙霞空濛的遠山和腳下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無不盡收眼底,真有古人所云的“御長風,凌倒景之意”般的賞心悅目之感。忽然瞥見身旁蒼郁虬勁的古樹上懸吊著一口大鐘,我即興拿起敲鐘的鐵錘,猛擊數(shù)下,頓時洪亮清越的鐘聲沖天而起,響徹云霄,山鳴谷應(yīng),余音裊裊,回蕩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