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玉的愛好和收藏,或許會有很多種立場。可以怡情,也可以牟利;可以風雅,也可以庸俗;可以玩玩歷史文化,也可以跟跟時尚潮流
總之,古玉的玩法有很多,而區(qū)別只取決于一點:立場或境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看到藏家丁峰先生雅舍所展示的部分高古玉器,一種浮塵之外超然脫俗的感覺油然而生。那不單是因為這些拙樸簡雅的藏品,剎那間會把你不由自主引進悠遠的時光隧道,更是那不事張揚、安然沉穩(wěn)的收藏境界,讓你心有所動。因為我知道,作為一位有品位、有理智的藝術品收藏家,丁峰先生對于自身藏品的品質內涵的關注,更甚于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因素。通過自己的藏品去獲取更多的知識、美感和愉悅,這便成為丁峰先生收藏的初衷和定位。由此而派生出來的結果是,那些越是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的古藝術藏品,就越能激發(fā)其收藏熱情和興趣。這一點,從丁峰先生收藏的部分文化期玉器藏品中可見一斑。他對古代藝術品的癡迷與喜好,完全是因為鐘情于那些魅力四射的華夏歷史風情,因而能做到沉醉其間而超然其外,把收藏當作了一種純粹的精神享受。這種深得收藏真諦的心得,在物欲橫流的當下愈是顯得難能可責。而這也恰恰是我們所缺少而需要加以弘揚和倡導的。
這里,擇其部分新石器時代玉器,以供同好品賞:
一、玉斧1
上寬102mm、下寬142mm、高185mm、厚35mm。此玉斧為青玉,然質地幾乎全盤鈣化,僅在右下端刃部偏上處略見條塊狀玉質結構。玉斧上窄下寬,中間厚實而邊緣略呈不規(guī)則坡狀;雙面弧刃斧口;近柄部斜向對鉆一孔,孔壁光滑,呈蜂腰狀,供系扎。整器形制質樸渾厚,玉表古舊,極具滄桑感。
二、玉斧2
上寬50mm、下寬80mm、高i68mm、厚20mm。青玉質,一側因嚴重鈣化而呈土黃色沁狀。整器為上窄下寬的扁圓柱形,雙面鈍刃,兩側斜坡平滑。斧體打磨精細,包漿醇厚,色澤斑駁亮麗,遠古氣息濃重。
三、玉鑿1
高101mm、上寬21mm、下寬34mm、厚5mm。青玉,斧體略呈梯形,狹扁平直,上厚下薄,底部磨制成刃。玉鑿體表略顯粗糙,并散布自然沁痕。沁色以白灰狀為主體,其中一側及鑿體刃部更為嚴重。玉鑿當為普通工具,然看似簡潔亦不失古樸。
四、欲鑿2
高66mm、上寬17mm、下寬22mm、厚10mm。青玉,一側鈣化成雞骨白,然透過另一側“天窗”看,可見質地的晶瑩溫潤,明顯折射出優(yōu)良的透閃石結構特點。玉鑿精細而小巧,渾圓而厚實,蠟狀光澤柔和。上部一側雖有陳舊性傷殘,但依然給人以玲瓏剔透之感。
五、單孔玉刀
上寬177mm、下寬222mm、高120mm、厚14mm。青玉,玉表幾乎全為白色霧狀沁痕復蓋,然仍有零星青綠色質地隱約可辨。刀體為梯形,兩面純刃,管鉆一孔偏上居中。整器拙樸、厚重而大氣。
六、三孔玉刀
上寬220mm、下寬293mm、高96mm、厚11mm。深青色玉,質地精良。玉刀為梯形,雙面刃。上部鉆有三孔,供系扎。玉表平滑而亮澤,分布有黑、褐色自然沁狀。正反兩面均有不規(guī)則閃電狀綹裂,一角稍有傷殘,愈發(fā)凸顯古意。
七、玉琮1
寬68mm、高56mm、孔徑59mm。玉色灰白、灰黑相間。玉表及內壁打磨光滑,然內壁依稀可見鉆孔臺痕。四周以減地浮雕、陰刻、管鉆等手法對稱刻畫神人獸面紋,構圖嚴謹,器型規(guī)正,肅穆中透出莊重。
八、玉琮2
寬56mm、高34mm、孔徑72mm。玉色因受沁通體呈灰白,間以黑色條斑狀沁痕;頂部沁重,色深沉而呈黃褐;沁色及包漿自然。玉琮為單節(jié),外方內圓,以四角凸起的橫棱為中軸,代表鼻梁,周圍輔之以眉目五官,琢成神人獸面紋四個,規(guī)正對稱。琮孔內壁光滑,四周厚薄略顯不均。整器古制鮮明,質感平實而氣韻莊重。
九、玉環(huán)1
直徑144—152mm、厚10mm。深綠色青玉,環(huán)形。環(huán)體及內徑為不規(guī)則圓形,環(huán)面亮澤,然欠平滑。內徑呈雙面刃狀,外口大而內邊小,形成坡面后作打磨處理。玉環(huán)質地較為緊密,故受沁及鈣化以邊緣為重,是為古玉沁狀的典型表現(xiàn)之一。
十、玉環(huán)2
直徑21-22rum、厚22mm。褐色玉,深淡不一,不規(guī)則環(huán)形。環(huán)面中心拱凸而邊緣斜坡呈刃,并作過精心打磨。玉環(huán)器型厚重,形制較為奇特,玉表老氣而古樸。
縱觀上述丁峰先生所藏部分新石器時代玉器,可以得出以下幾種印象:
1 從時間跨度看,所列藏品大多具有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文化風格特征。有些形制如斧、鑿、琮等物,其藝術風格典型,時代特點鮮明,是我們觀照該時期玉器加工和使用情況的另類物證;
2 從地域方位看,所示藏品與黃河、長江下游及江淮平原一帶的考古現(xiàn)象較為吻合,可以看到自山東北辛文化至大汶口、龍山文化及至蘇浙良渚文化的一些時代氣息,值得品鑒和玩味;
3,從用玉情況來看,由于受歷史條件的局限,這一時期的玉器尚處于就地取材階段,“美石即玉”的觀念依然起到主導作用,由此可見該時期玉器的選材較雜,有些玉材用的還是近似細石類的材料,但制作與打磨工藝已達到相當水準,因此,藏品大致反映了“玉器時代”早期發(fā)展階段的某種概貌,這對于我們研究并認識該時期玉器的性狀和特質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個藏家的收藏風格,大致可以反映出他的興趣喜好、美學涵養(yǎng)、情操追求等諸多方面的端倪。我們從丁峰先生部分新石器時期玉器的收藏中,無論是境界追求還是目標定位,應該說都有可資我們學習和啟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