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具有福建特色的清代竹編木胎雙鳳彩漆描金盤,(如圖)高7.2cm,口徑長43cm,寬25cm。長方形,四角橢圓式口,矮足敞口。通體髹黑漆為地,以黃、綠、紅等色漆彩繪出各種花紋,滿盤彩繪并描金。盤心繪兩只回首互盼的鳳鳥,盤底髹黑漆,盤四邊是最具福建特色的精編竹絲鏤空花紋,在沒鏤空的地方涂充料上漆,四周配上花葉紋飾,五彩斑斕,四邊外角是壽字紋飾。
填漆戧金工藝在清乾隆朝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填漆戧金漆器凡用錦紋作地者,多兼用填、描兩種方法,清代竹編木胎雙鳳彩漆描金盤即為填漆、描漆并用的戧金細鉤漆器。其花紋處理先以錦地襯托纏枝花,再以纏枝花襯出雙風,這種分層襯托之法使圖案明晰,繁而不亂,同時又借戧金突出主題,使畫面有錦上添花之妙,雖是民俗用品卻也富麗堂皇。福建漆器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色彩瑰麗,光亮如鏡”,人們對它產(chǎn)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裝飾上的豐富多彩。其傳統(tǒng)裝飾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暈金、錦紋、朱漆描金、嵌銀上彩、臺花、嵌螺甸等。
我國南方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相對來說卻是森林資源較貧乏的地區(qū),以竹制品代替木材制品,是勞動人民利用自然的智慧體現(xiàn)。早在西漢時期民間就廣泛采用竹材制作各種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品。
竹編漆器作為重要的生活用品,在福建的閩南地區(qū)廣泛流行,是早年民間嫁女的必備妝奩品、陪嫁品,也是迎神祭祖、壽誕喜慶、拜親會友等重大節(jié)日裝盛物品的器具或作為互相饋贈的禮品。竹編漆器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閩南人漂洋出海到達東南亞,竹編漆器成為華僑文化的一部分。許多東南亞的華僑回到故鄉(xiāng),回去時總要帶上幾個竹編漆器,以此寄托思鄉(xiāng)之情。明代,福建閩南永春竹編漆器成為其中別具一格的種類?!陡V萃ㄖ尽吩羞^記載:“漳州描金漆杯,用竹絲編成,又有茶盤俱耐用?!敝窬幤崞魇窍纫灾耋窠z編成籃坯(為了牢固有時也加用木材框架和底板),再經(jīng)裱褙紗布,涂蓋油灰,打磨、髹漆、研磨而成。有的表面通體上漆,成了純竹篾胎漆器。
竹編漆器制作主要分成兩大部分。首先是竹編,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此竹篾絲是選用1至2年生、節(jié)間長的竹子中段制成的,還要在水里浸泡得柔軟堅韌,使之既美觀整齊又結(jié)實耐用,破開一根竹子開始,用篾刀把竹子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不斷分下去,最后制作成既長又細的篾絲,篾絲細得柔可繞指。然后,根據(jù)規(guī)格大小制作成各種竹制品。篾絲要做到既柔又長,長要到三四米,如果太短,竹籃的竹絲接頭太多,影響質(zhì)量,另外竹籃要做得緊密。第二道工藝是上漆。先是油灰,用土粉拌以桐油進行涂抹,要經(jīng)過煮胚、上灰、磨灰、上油等十多道工序;然后是漆畫,要經(jīng)過漆工、畫工、堆雕等十多道工序。經(jīng)過這些程序,竹制器就變身為竹編漆器了。竹篾胎漆器部分胎體外露,編紋整齊的竹絲或光潔或有彩繪的漆面相互襯映,別有風趣。其層間銜接緊密質(zhì)地堅固結(jié)實,造型美觀輕巧,經(jīng)久耐用不易腐蝕。根據(jù)各種不同用途,它可以制成格籃、菜盒、茶桶、九龍盤、針線盒、提籃、果盤等。因其美觀耐用,工藝獨特,成為當?shù)厝嗣竦娜粘S闷?,更是嫁女必備的妝奩品。
這件竹編木胎漆器雙鳳盤,整體結(jié)構(gòu)嚴密,質(zhì)地結(jié)實,四邊特意裸露出十二個長條形細竹絲編成的窗口,分別涂上紅底色,增添了漆器的美觀。盒內(nèi)上下蓋和底先上好涂料,再通涂黑漆,黑油油的光亮又結(jié)實。整個漆盒外表金紅黑漆互相輝映,畫面綺麗拙樸,充滿了濃厚的鄉(xiāng)士氣息,雖經(jīng)歲月磨練侵蝕,略有磨損,總體依然色澤艷麗、美觀結(jié)實。值得一提的是,這只清代竹編木胎雙鳳彩漆描金盤,代表了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客家大戶人家廳堂上供祭祀民間民俗化的器物,雖經(jīng)百余年歲月的使用,品相還保存的這么完好,且存世量不多,有較高的價值,尤其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