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億的天價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圖1),震動全球,更是震驚了中國收藏界。一時間本來正常的元青花學術研討變得不正常了,正常的元青花收藏也變得不正常了。
請那些為了元青花瘋狂的人、激動的人、爭吵的人、購買的人、出售的人、造假的人、買假的人、研究的人、鑒定的人都冷靜下來,理性地仔細審視思量:是什么原因使你如此這樣,不就是這霧里看花的2.3億。如果你能以平和的心態(tài)認真地審視這2.3億,就會發(fā)現賣家、買家在拍后數年內就銷聲匿跡,這說明什么呢?背后是局還是陰謀?是局:也許買賣雙方都是一個共同利益體,自己的東西自己去買回,只花傭金就可賺到廣告效應和名聲,又可在全球大大提高此物的經濟價值,同時又可奇貨可居伺機而出。是陰謀:那就是利用從國內廉價流出而到他們手中的元青花(也許是數十件或百件都有可能)自己分別扮成買賣雙方,利用有影響的拍賣行成功高價拍一件,首先讓華人震驚,繼而引起華人的購買興趣、欲望。近幾年國內不少實力投資家、商人、收藏家高價在國內外收購元青花,這不就是客觀效果嗎?此時他們手中剩余的元青花高價售出還費力嗎?另外國內大量贗品元青花的出爐和被無數人購買收藏,不也是連鎖反應嗎?2.3億瞬間把元青花捧成圣物神品,也可說是異類。如果誰炫耀說藏有元青花,聽著的人本能地就說不可能,如果可能。你手里不就有2.3億或數個2.3億嗎?怎么可能呢?持有者也美滋滋地做著成為億萬富翁的夢。
我們在平時的元青花的收藏研究中,一要以平常心,客觀理性地看待自己擁有的“元青花”,可能是真品,也可能是贗品。在未被將來權威的鑒定理論、權威科技設備和權威目鑒專家共同驗明正身前,都要把它視為平常之物。不要把元青花與2.3億劃等號,你就會清醒理智地從事研探收藏。二是要清醒勇敢地面對承認近幾年來市場上鋪天蓋地的贗品元青花,景德鎮(zhèn)樊家井市場贗品元青花隨處可見??赡茉谀阒車佑|的所有收藏愛好者,每人都聲稱自己擁有一件、數件、數十件、數百件甚至上千件元青花,這怎么可能!不少人都在廉價或巨資購買贗品當國寶,做著發(fā)財夢。這些事實我們必須承認,它確實是目前收藏行業(yè)的混亂現實。
如果能做到以上兩點,元青花的理論探討研究就會健康進行,各自所堅持的數字理論自己都會自覺重新審視修正。同樣被2.3億暫時短路的聰明智慧也會恢復,都會以平常的心態(tài)來研究元青花,那將是元青花研究的福音。
是真正的元青花研究者就應該靜下心來,面對雙方共同認可的館藏元青花,以現有顯微儀器及科技設備用辯證思想方法論,結合傳統(tǒng)目鑒知識認真從中找出其歷史時代特征,分別對元青花從胎釉、色料、氣泡、釉質、器型、紋飾等近20項鑒賞元青花的元素入手,真正找出真品及贗品之間的對立特征,認真總結出科學客觀、與時俱進的全新鑒定理論與標準,然后再用全新理論標準重新審視鑒定民間元青花藏品。然后,將現存世的元青花統(tǒng)統(tǒng)放在客觀標準下來鑒定認知,真品也好,贗品也罷,有一件認一件,有萬件認萬件,沒有就一件也不認,這樣簡單的問題,為何要復雜化。所以,無論造假者手段技術多么高明,即使請專家做顧問,以高科技為手段,也永遠復制不了歷史的痕跡和當時的色料、胎土及工藝,任憑藏有贗品元青花的人多么有地位,多么有話語權,在藏界多么的有影響力,你也不可能把黑白顛倒,即使得逞,也是暫時e既然自認為是元瓷專家,就要有專家的造詣、水平、眼力,才能真正稱得上專家。何謂專家的造詣、水平、眼力?就是你在該專業(yè)領域能深刻權威闡述一般人弄不明白的道理,并能服人服眾,同時又能經得起實踐的審查和檢驗,但一個專家常把看似新的真品看成贗品,那可就不是水平和道德問題,而是失職和犯罪的大問題。而現實生活中此類專家大有人在,且都不以為然,仍然我行我素,照走穴,照收錢,不負責任地出證書,全不把國家文物事業(yè)和他自己的神圣職責及專家最起碼的職業(yè)道德放在心上。此問題已是導致收藏界秩序混亂的主要因素。
既然對吵的雙方都稱專家,不妨都拿出專家的風范氣度,看到對方都是為了文物和收藏事業(yè),只不過是觀點看法不一樣而已,如能心平氣和共同探討終會統(tǒng)一。也不妨向故宮博物院的李輝炳和葉佩蘭學習,我們暫且不說他(她)們鑒瓷的水平和結論是否與你一致,但他們原先非常堅定固執(zhí)堅持的理論觀點,一旦在事實面前他們就會以事實為依據轉變思想觀念,這就是唯物主義者。再者,我們大多都學過瓷界泰斗耿寶昌的《明清瓷器鑒定》,此書從頭到尾細讀不僅可以學到鑒定的知識,更是可以學到耿老那種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論。耿老之所以鑒瓷水平高,和他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有直接的關系,我們在元青花的鑒定研究上,如都采用辯證唯物就絕不會像今天。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不容忽視,特別是堅持民間沒有元青花者要注意,我國民間應該肯定有元青花,有多少不知道,有待大家共同探索發(fā)現,但有以下三個方面現象值得雙方共同注意:
一、我國現有館藏的出土元青花共205件,均是于1950年至2006年在全國16個省市出土。其中,安徽30件、北京20件、河北13件、江蘇20件、江西61件、湖北5件、湖南3件、河南1件、山東5件、四川4件、內蒙3l件、甘肅4件、廣西1件、新疆2件、浙江4件、吉林1件。我們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一個非常不正常的奇怪現象,205件內其中有193件是從1950到1992年所出土,1993年到1996年一件也未出土,從1996年至今僅出土12件。
我們大家都共知,在我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計劃經濟,又有中央嚴禁建樓、堂、館所的政策,致使1992年前沒有什么大的基本建設。動土方量也極小,可在這動土量極小的情況下,竟出土了193件珍貴的元青花。而中國在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的二十年內,經濟大發(fā)展,政策大開放,基本建設可謂是五千年歷史的空前絕后。綜觀全國建設真可謂二十年的動土方量比歷史上五千年動土方量的總和還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墒窃谶@樣宏大的動土方量中,從1996年到2。a6年才發(fā)現12件元青花,這種奇怪的現象難道正常嗎?應發(fā)現比193件更多的元青花才符合常理,可不正常的背后又是什么?
近年來全國各大媒體常披露,某某建筑商發(fā)現文物遺址不報告,強行破壞進行施工。近日《人民日報》報道:江蘇鎮(zhèn)江13座宋元糧倉在挖掘機的不停施工中遭到巨大毀壞,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大型商住樓盤“如意江南”。雖然當地政府已叫停調查,卻再也無法恢復宋元糧倉的歷史原貌(此糧倉曾入圍2009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初選)。再如2007年國家在寧夏鹽池古峰莊修路,挖掘機一下挖出三塊重達3600克的金牌(后經考證是隋代末期農民起義領袖向海明遺物)。這些金牌被四位攤土的農民撿得,然后在銀川古玩市場兜售半月余竟無一人相信與敢認,還有不少人認為是鉛上涂的化學金粉,將其民工趕出店門,幸得鹽池文物、公安部門及時聞訊追繳,現珍藏于寧夏博物館。僅從此一斑就可窺全國偌大民間還不知有多少類似這樣命運的文物處在不良境地之中,甚至還不知又有多少連持有者都不知為何物何價值的珍貴文物,處在隨時隨地都有被毀被滅的危險境地。如何發(fā)現并搶救這些文物,已是國家文物工作者刻不容緩應對的大事。
二、1980年11月29日江西高安七位農民工在建筑工地上發(fā)現一個元代窖藏,內藏245件文物,其中元代瓷器67件,特別是23件元青花(見圖2、圖3、圖4)更是精美絕倫,當時是震驚了全球。1980年,人們的思想觀念均還停留在文革之時。當時整個國家是:人們都把古玩視為垃圾的,一旦發(fā)現文物,均視為垃圾和封資修的東西,一律銷毀,同時百姓大都視出土文物(除金銀外)為不祥之物,所以才有當時國家從民間老百姓手中發(fā)現征集許多文物的事例。也有不少百姓主動報告上交文物事例。再看今天全國上下誰人不知文物珍貴值錢,甚至收藏熱已把不少人搞的連贗品、垃圾都當國寶。所以才有時下動土方量雖大,但很少再有老百姓發(fā)現文物主動上交報告的事。此種現象不值得我們深思嗎?偌大中國難道元代官員只有伍興甫、伍良臣一家在高安窖藏元青花嗎?元代廣大版土上其他官員不會窖藏嗎?1980年至今三十年間在大量動土中,民間難道真的再也沒有發(fā)現過元青花窖藏嗎?
三、收藏圈都知道揚州博物館有個徐展堂曾欲出價三億元的元代蘭釉白龍梅瓶的鎮(zhèn)館之寶。此瓶原是民間的傳世之物,在1976年唐山地震一周后,此瓶的原主人(一位農村老婦),怕此瓶遭地震之險,主動將傳世的此瓶廉價賣給了博物館,此事當時還驚動了原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親自前往。
2009年5、6月份首都博物館展出了國內外出土傳世的76件的元青花瓷器,其中有一件松竹梅八棱罐重器(見圖5)竟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遼寧文物商店用了80元從民間征得而來的,現藏于遼寧博物館;景德鎮(zhèn)現藏于館內的元青花大罐也是黃云鵬廉價從農民手中購得;1999年5月新疆伊犁州文管所從霍城縣蘆草溝鎮(zhèn)西寧莊村征得農民在1998年挖的元青花風首扁壺(把缺少一小塊,見圖6),其品相完整度大大優(yōu)于首都博物館的四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的元青花鳳首扁壺(系36塊瓷片而修復,見圖7)。僅舉例這四件民間不俗之物,就足以說明民間還有元青花精品。
收藏熱潮引發(fā)盜墓之風,給國家的文化遺產造成了重大損失,致使許多國寶包括元青花流失民間,流落海外,甚至損毀。對此問題,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在做客鳳凰衛(wèi)視時談到:我國目前盜墓之風猖獗,其盜墓賊的活動已呈現組織集團化,裝備現代科技化,其水平不亞于甚至超越專業(yè)考古人員,盜掘之風蔓延全國。安徽蚌埠博物館現珍藏的元青花大罐,就是從被盜過的明代開國功臣湯和墓中發(fā)現盜墓賊所棄的一件殘器,其余完整元青花之器今又被當時的盜墓賊置于何方?
今凡是國家考古發(fā)掘的古墓大都是發(fā)現盜墓后的被動搶救性發(fā)掘,致使大量文物脫離原地流入民間,面對這殘酷的現實,怎樣應對,已是政府和文物工作者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然而十分可悲的是,我們一些動機良好,而十分無知的專家竟然在面對民間出土之文物時,不敢承認,而是一個“假”字便了事。背后他們的理論根據是:如果說真,那將會更加助長盜墓之風,真是可憐可悲。如此認知實是個別文物工作者的淪落和無知。同時也反映出我們國家文物政策的滯后。作為政府文物部門和文物工作者,其職責、權利、義務就是發(fā)掘、研究保護文物。不但要研究保護好考古出土和館藏文物,同時更要能敏銳地去發(fā)現流失在民間的文物,國家有條件征集則征,如無條件征集則要向民間文物持有者宣傳教育保護好文物,并登記在冊,讓國家擇機擇時征購。這應是每一級每一個文物工作者應盡的義務。更不應該主觀上為了防止盜墓之風蔓延,而故意將真文物鑒定為贗品,致使無知的持有者不是損毀就是湮滅在民間或廉價流出國門,如此做法實為文物工作者的無知和失職犯罪。
面對盜當前墓猖獗,同時國家也應加強嚴厲打擊的政策和措施,做到看好“三門”(墓門、館門、國門),針對“三門”制定確實可行的應對政策和措施,特別在教育、防范、打擊三個環(huán)節(jié)并重應對才能湊效。時下不少文物部門和文物專家對于文物有償鑒定的各類活動,真可謂趨之若騖,利用收藏熱的機會,四處走穴,大殮錢財,不負責任地出鑒定書,此種言行真是有辱文物工作者的使命。據了解,國外特別是大英博物館針對民間求鑒的文物一律免費,他們的觀點理由:一是文物工作者拿著納稅人的薪金,理應為社會免費鑒賞文物;二是文物工作的職責權利義務就是研究保護文物,鑒定發(fā)現民間文物就是義務、權利、責任的具體體現。這真可謂是觀念的區(qū)別,我們國家的文物工作者,何時才能轉變觀念至此并付諸行動,那將是我國文物事業(yè)和收藏行業(yè)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