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在民國政壇上的貴州“谷氏三兄弟”——谷正倫、谷正綱、谷正鼎,聲名顯赫,有“一門三中委,兄弟皆部長”之稱,與宋氏三姐妹齊名。谷氏兄弟出身寒門,靠個人奮斗取得如此功名,實屬罕見。
嶄露頭角,初試鋒芒
長兄谷正倫(1890-1953年),自幼尚武,早年考入貴州陸軍小學,后來進入武昌陸軍中學。1908年畢業(yè)后,以優(yōu)異成績被保送到日木陸軍士官學校深造。在此期間,谷正倫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他積極要求回國參戰(zhàn),不久回到武昌,出任起義總指揮部科長、少校副官,這是谷正倫首次在軍界露面。
1913年,孫中山領(lǐng)導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后,谷正倫與何應欽(后來的國民政府國防部長)等逃到日本,繼續(xù)完成一度中斷的學業(yè),并于1916年學成回國。當時恰逢黔軍第一師擴充隊伍,谷正倫便在何應欽的邀請下出任炮兵團團長,何應欽擔任步兵團團長。第二年,孫中山發(fā)動護法戰(zhàn)爭,谷正倫積極響應,率部入川作戰(zhàn),連克成都、遂寧,取得援川大捷。返師后,谷正倫升任第二旅旅長。
1921年,孫中山發(fā)動第二次護法戰(zhàn)爭,谷正倫被任命為援桂黔軍第四路軍中將司令,率部進軍桂林,攻克柳州,之后被提升為黔軍上將總司令。
谷正倫的兩個弟弟谷正綱(1902-1993年)和谷正鼎(1903-1974年),也是“幼而穎慧,聰秀挺拔,有超凡之質(zhì)”。1921年8月,谷正綱和谷正鼎赴德國求學,考入柏林大學,學習期間接受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先后加入國民黨,為后來涉足政壇奠定了基礎(chǔ)。
1925年底,谷正綱、谷正鼎從柏林大學畢業(yè)后,受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的派遣前往蘇聯(lián),入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當時中山大學校長是波蘭籍的共產(chǎn)黨員拉狄克,由于谷正鼎會講一口流利的德語,又精通中國古典文學,深受拉狄克賞識。拉狄克讓谷正鼎給他當翻譯,并幫助他把《易經(jīng)》譯成德文。谷正鼎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紅極一時。
谷正綱也不甘寂寞,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莫斯科中山大學國民黨黨部,自任組織部副部長。后來,谷正綱又力促其弟谷正鼎擔任組織部部長。弟兄二人共同掌握組織大權(quán),在中國留學生中聲名赫赫。
仕途曲折,前景光明
谷正倫自出任黔軍總司令后,日子并不好過。黔軍內(nèi)部暗流起伏、紛爭不斷,谷正倫根基不深,成了軍中元老、少壯兩派爭權(quán)奪利的犧牲品。
1922年春,谷正倫的部屬王天培、彭漢章等暗通直系軍閥首領(lǐng)吳佩孚,發(fā)動兵變,準備暗殺谷正倫。谷聞訊后,急忙喬裝打扮逃出省城,經(jīng)重慶轉(zhuǎn)往上海,并在那里住了兩年。這次變故,對一直官運亨通的谷正倫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谷正倫落難時,仍把希望寄托在孫中山身上。1925年初,孫中山病危的消息傳到上海,谷十萬火急地趕往北京,在孫中山病榻前接受了“聯(lián)絡湘軍中的革命力量,為兩廣大軍北伐創(chuàng)造條件”的囑托。
1926年7月,北伐開始,湘軍第一師立即宣布加入革命陣營,師長谷正倫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副師長兼第一旅旅長。不久,第一旅開赴江西戰(zhàn)場,在攻克九江的戰(zhàn)役中,谷正倫戰(zhàn)功卓著,晉升為四十軍第一師師長。江西戰(zhàn)事結(jié)束后,谷正倫所部隨東路軍直趨江浙地區(qū),于1927年3月捷足先登金陵古城。谷部隨后負責全城治安,在平定下關(guān)事件中表現(xiàn)出色,受到蔣介石青睞,被委任為代理南京衛(wèi)戍司令、戒嚴司令。
就在北伐戰(zhàn)爭最激烈的1926年底,谷正綱和谷正鼎應國民黨中央黨部之召回國。當時北伐軍已推至武漢,蔣介石的司令部移駐南昌,二谷馬不停蹄地趕往大本營。剛到南昌,蔣介石黨務助手丁惟汾就熱情地接待了二谷,成為二谷步入國民黨政壇的引路人,被二谷尊稱為“有知遇之恩的前輩”。
在丁惟汾的推薦下,谷正綱擔任了中央青年部秘書,不到半年,升任中央黨務學校訓育處副主任;谷正鼎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三仙過海,各顯神通
谷正倫自出任南京衛(wèi)戍司令和戒嚴司令后,在“清黨反共”活動中盡職盡責,深受蔣介石器重。1928年5月,谷正倫受命組建憲兵部隊。1932年2月1日,憲兵司令部正式成立,谷正倫名正言順地做了憲兵司令。
蔣介石對發(fā)展憲兵非常重視,并寄予厚望。蔣在一次訓話中,稱憲兵為“內(nèi)部保障”,不僅保障國家,而且保護黨國領(lǐng)袖。自此,谷正倫更加賣命,在加強教育,建立人事、管理、勤務等制度方面多有“建樹”,并在保衛(wèi)“黨國”的幾次重大行動中出盡風頭,被譽為“現(xiàn)代中國憲兵之父”。
蔣介石對谷正倫倍加賞識。早在1929年初,國民黨決定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三全大會”),在圈定代表人選時,蔣介石對谷正倫特別關(guān)照。按照谷當時的資歷,在老家貴州組和中央組、軍事組均排不上號,蔣卻想方設(shè)法將他掛名到毫無相干的哈爾濱特別黨部名下,終于入選。后來,蔣介石又連連給他加官晉爵。
與老大的發(fā)跡史相反,谷正綱和谷正鼎卻靠倒蔣發(fā)家。這還得從“三全大會”說起。當時,蔣介石和陳立夫、陳果夫圈定了出席會議的大多數(shù)代表,以此達到控制會議、控制中央政權(quán)的目的。蔣介石的行為,引起了以汪精衛(wèi)為首的改組派的不滿,他們以“反蔣”為號召,掀起反對圈定、指派大會代表的浪潮。
谷正綱和谷正鼎看到軍政各界反蔣勢力如此強大,決定把握機遇,尋求更大發(fā)展。他們秘密與改組派取得聯(lián)系,參加倒蔣陣營。
谷正綱和谷正鼎在國民黨內(nèi)具有一定實力,又有較高的文化理論水平,他們的倒戈受到汪精衛(wèi)的垂青。汪立刻授予他們重任,讓谷正綱擔任改組派上海中央黨部實際負責人王樂平的助手,參與改組派的全面工作;谷正鼎也成為改組派北平市黨部的主要負責人。
國民黨“三全大會”召開前夕,南京市黨部在夫子廟貢院召開會議,討論和表決出席大會的人選。會上,谷正綱首先發(fā)難,譴責中央黨部無視總理遺訓、破壞黨內(nèi)民主、助長黨內(nèi)獨裁的卑劣行徑。他旁征博引,演講極其精彩,引起全場轟動,黨部會議一時成了聲討蔣介石的大會。蔣介石知道后,一聲令下,軍警開赴會場。谷正綱和與會人員在遭受一頓皮肉之苦后,一起被押送到中央黨部,蔣介石對其一頓訓斥后,當場免去谷正綱黨務學校訓育處副主任一職。
與谷正綱的遭遇相同,谷正鼎的仕途也一時受挫?!叭髸逼陂g,他領(lǐng)導的北平市黨部頻繁活動,一時成為北方倒蔣活動的中心。大會結(jié)束后,他繼續(xù)從事倒蔣活動,并四處派人與北方實力派馮玉祥、閻錫山等人聯(lián)絡,試圖共謀反蔣大計。蔣介石聞訊后,立即電令北平警備司令“斷然采取措施”。1929年底,谷正鼎等北平改組派活躍分子,被關(guān)進大牢半年之久。直到中原大戰(zhàn)爆發(fā),閻錫山為討好汪精衛(wèi),擴大倒蔣隊伍,才把谷正鼎等人釋放出獄。
1932年1月,蔣介石與汪精衛(wèi)達成權(quán)力分贓協(xié)議。隨著蔣、汪的重新合流,改組派上層分子都擠進國民黨的黨政機關(guān),得到了一官半職,其中獲利最大的還是谷氏兄弟。汪精衛(wèi)為增加在黨務方面的發(fā)言權(quán),特地把得力干將谷正綱摻入陳立夫和陳果夫嚴密控制的中央組織部,出任該部副部長;谷正鼎也擔任了鐵道部總務司司長。
谷正綱出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之后,憑借對二陳的忠誠,以及精干的作風和較強的工作能力,很快成為二陳的心腹。谷正綱在此職位上一干就是6年,在國民黨上層建立起了廣泛基礎(chǔ),在CC系內(nèi)部也有很大影響力。
在1935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谷氏三兄弟同時當選中央委員,時有“一門三中委”之說。
花萼齊輝,一門挺秀
蔣介石對谷正綱和谷正鼎之前參加倒蔣陣營,一直心有余悸。在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他免去谷正綱組織部副部長一職,改任軍事委員會第五部副部長,主管社會工作;把谷正鼎“發(fā)配”到西安綏靖公署任第二廳廳長,負責處理西安事變后的遺留問題。在1938年8月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汪精衛(wèi)再次保舉,谷正綱又被“推選”為中組部副部長。
同年12月,汪精衛(wèi)叛逃出國。蔣介石緊急召回在西安的谷正鼎,派他到越南河內(nèi)勸汪放棄去日本的念頭。汪精衛(wèi)反而勸他入伙,明智的谷正鼎斷然拒絕。谷正鼎回國后,與谷正綱一起“毅然聲明與汪斷絕關(guān)系,從事聲討行動”。蔣介石對谷氏兩兄弟的“幡然醒悟”大加贊賞,當即提拔谷正綱為中央社會部部長,兼任國民精神總動員會副秘書長,這是谷氏三兄弟中出任的第一個部長。同時,谷正鼎也被提拔為天水行營政治部主任。谷氏二弟利用蔣、汪之間的矛盾,撈足了政治資本。
1943年初,谷正鼎再次受到重用,升為陜西省黨部主任委員。陜西省是中共中央和軍委總部所在地,蔣介石對這塊地盤的管理非常重視,派往這里的軍政大員均為他的心腹重臣。
老大谷正倫抗戰(zhàn)時期當上了“封疆大吏”。1939年2月,谷正倫出任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四省邊區(qū)綏靖主任,負責四省的軍政要務,全力剿滅積年土匪,獲得“活閻王”的綽號。第二年底,谷正倫又調(diào)任甘肅省政府主席,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北王”。谷在主政甘肅6年多時間里,發(fā)展農(nóng)業(yè)、興修水利、修筑鐵路、施行“耕者有其田”、推行“新縣制”,成績卓然,多次受到蔣介石的嘉獎。
整個抗戰(zhàn)時期,谷氏三兄弟各領(lǐng)風騷,在國民黨政壇上大出風頭。在抗戰(zhàn)勝利前夕召開的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谷氏三兄弟同時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花萼齊輝,一門挺秀,再度傳為政壇佳話。
落日黃昏,風光不再
1947年,谷正倫臨危受命,出任行政院糧食部部長,負責處理軍糧問題。在任內(nèi),他采取斷然措施,清除弊端、改善交通,但最終還是一籌莫展。1948年,谷正倫又受命回家鄉(xiāng)擔任貴州省政府主席,全面主持西南防務。1949年秋,人民解放軍主力已逼近貴州一線,谷正倫仍糾集殘部,拼命死守,無奈力不從心,舊病復發(fā),胃部大出血,撤往香港治療,后又撤到臺灣,于1953年11月因胃癌在臺北去世。
抗戰(zhàn)結(jié)束后的第二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擔任行政院社會部部長的谷正綱,面臨最棘手的問題是救濟難民。他四處奔波,到處籌集糧食和各種物資,無奈杯水車薪、回天乏術(shù)。1949年初,國民黨大勢已去,谷正綱仍“死抱沉船”,力阻國共和談,高呼“寧為史可法,不做洪承疇”。1949年5月,解放軍攻克上海,谷正綱隨國民黨軍飛到臺灣高雄。1993年12月,谷正綱在臺北去世,是谷氏三兄弟中去世最晚的。
抗戰(zhàn)勝利后,谷正鼎隨國民政府返回南京,升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進入中央黨部核心。1948年秋,陳立夫調(diào)任立法院副院長,谷正鼎又繼任組織部部長一職。谷正鼎是谷家三兄弟中最后當上部長的,也是權(quán)勢最大的。自1926年蔣介石提出《整理黨務案》自兼組織部長以來,20多年間出任此職的只有陳果夫、陳立夫、張厲生、朱家驊、谷正鼎5人,前4人皆為CC系要員,谷正鼎能擠入此列,確實不易。但這個職務此時已成昨日黃花,谷正鼎上任僅一年,就被迫撤往臺灣。1974年11月,谷正鼎因病在臺灣逝世。
(壓題圖:谷氏舊居)(責編 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