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認識到:改變不公平競爭的局面,比讓不公平競爭的既得利益者掏點錢做慈善更為重要。
世界上最有錢的兩個人——巴菲特和蓋茨9月底來華,與中國富豪共話慈善,引發(fā)了全球媒體的關注。由于這兩個美國人近來一系列慈善舉動,關于慈善的討論在中國也很熱鬧。其中一種論調(diào)似乎深入人心,即中國人缺乏慈善精神。
慈善是什么?簡單說,慈善就是社會上有人吃不飽、穿不暖、沒房住、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等等,其他人予以援助。西方歷史上的慈善,主要是教會所為。中國則多為民間。慈善在東西方歷史文化中有著不同的認知,但兩者的不同并非一些媒體所宣稱的那樣:由于西方有宗教,因而西方人更有慈善精神,或者西方人更有愛心。
天堂里沒有慈善
西方宗教里有“天堂”的概念。所謂“天堂”是一個理想化的狀態(tài),人們在天堂里不愁吃喝、無憂無慮。這一概念體現(xiàn)在西方世俗社會的理論中,就是共產(chǎn)主義——物質(zhì)極大豐富,人人按需分配,同時。每個人都有高尚的情操。
天堂里是沒有慈善的。換句話說,在理想化的天堂里面,上帝或大自然給予所有人充分和平等的恩賜,等于是已經(jīng)做到了徹底的慈善。所以,在共產(chǎn)主義這樣絕對理想化的美好社會里是不需要慈善的。
慈善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是因為。人類所設想的任何一種“美好社會”目前還沒有實現(xiàn)。目前的社會制度并不能從源頭上消除不公平、不公正,所以慈善作為消除貧富差距的輔助手段,成為一種長期性必然的存在。
西方歷史上,慈善為何多數(shù)都以教會為主體?因為西方社會從古至今,政權都受到利益集團的控制,或者自身就是利益集團。在歐洲中世紀,等級制度造成的不平等、不公平,會激化社會矛盾。為了化解矛盾,必然導致對慈善的要求。而當時,國王代表的國家權力不能做慈善,只能由教會來做。同時,教會的慈善也成為吸引教徒、擴大勢力的手段。當然,到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開始政教分離,教會的勢力大大縮小,但慈善依然需要。并且從事慈善工作的機構也不局限于教會。原先由教會承擔的慈善,一部分成為現(xiàn)在西方政府的職責,各種社會保障、福利便是其具體體現(xiàn)。
東西方的慈善大不相同
當今西方政治中的“慈善”,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伴_倉放糧”就是個例子。只不過古人認為,這是政府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不是“慈善”,不需要人們感恩戴德。
中國古代的慈善表現(xiàn)為平時社會相對公平,民眾安居樂業(yè),所以不太需要慈善,或者說平時的慈善針對少數(shù)有特殊困難的人。只是小范圍、臨時性的需要,遇災則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度難關。而西方社會的狀況是,平時貧富差距懸殊,慈善成為大規(guī)模、長期安撫的需要:災時卻力有不逮,救災善款難以到位,前幾年美國遭遇卡特里娜颶風時就是這樣。
東西方文化中的慈善還有差別。西方歷史上,教會做慈善的最初動機,是更多地吸引教徒,壯大教會實力。原因就在于當時的社會政教合一,教會希望掌握更多的世俗權力。即使是現(xiàn)在,教會慈善也普遍具有上天堂的信仰誘惑,這說明西方的慈善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也即是“有條件的慈善”。這種有條件的慈善,演變到今天的資本家做慈善時,同樣有交換條件。明顯的條件是政府的免稅,隱形的條件則是獲得社會地位,為自己在原始積累時期的血腥形象涂脂抹粉。近幾十年來的無數(shù)事實證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和發(fā)達國家對窮國的慈善援助,無一不帶有交換條件。
而中國傳統(tǒng)下,慈善是一種真正的愛心,做慈善是不講回報的。所謂惻隱之心、將心比心,人人助我、我助人人,就是中國慈善的本質(zhì)。所以,在看我來,中國并不缺乏慈善精神。
給慈善一個正確的定位
中國有個關于“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授人以魚”就是慈善,“授人以漁”是獲得財富的技巧,但其實,兩者之間還有一種更加深刻的關聯(lián):當一個人壟斷了所有的江河湖海、大小魚塘,只有他一人可以抓魚,其他人沒有權利抓魚的時候,他用“授人以魚”的方式來做慈善,是否很虛偽?
當今世界嚴重的貧富差距往往是那些大喊慈善的人造成的。他們先剝奪了其他人獲得財富的權利,然后又用慈善的小恩小惠換取人們的感恩戴德,那么,如果他們在獲得財富的時候不是那么心狠手辣,而是給更多的人留一條活路,是不是更有助于社會公平?如果一個政府能夠公平、公正,從源頭上解決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施政的結(jié)果做到人人安居樂業(yè),人人能夠自己安排現(xiàn)在與未來,這個社會就不太需要慈善。
一個良性的社會應該有競爭、有活力,但不應該是無約束的自由競爭,而是“有控制的公平競爭”。所以,我們應認識到:改變不公平競爭局面,比讓不公平競爭的既得利益者掏點錢做慈善更為重要。換句話說,從制度上避免比爾一蓋茨、巴菲特這樣的私人資本大壟斷者的出現(xiàn),比謳歌比爾·蓋茨、巴菲特做慈善更重要。
當然,有競爭,就會有成功者和失敗者。對于政府來說,給予競爭的失敗者、條件欠缺者以適當?shù)谋Wo和救濟,也是給予人們重新投入公平競爭的保障。在這里,政府的行為不是慈善而是義務,是維護社會相對公平的必要。但是,政府即便有再完善的制度,也難以面面俱到,再加上自然災害之類臨時的困難,民間慈善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所以,一個正常社會的慈善應該是,在政府協(xié)調(diào)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或者提供基本保障的情況下,民間慈善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慈善是輔助的,而非社會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