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節(jié)前召開的第六屆昭光健康科普傳播論壇上,衛(wèi)生部原副部長、中華預防醫(y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先生專程到會做主題演講:科學引領健康,提高生活品質。 這是我第二次現(xiàn)場聆聽王部長做健康科普講座。而他的講座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自始至終貫穿著邏輯嚴謹、務求實證的科學精神。
比如講到適量運動是人類健康長壽的四大基石之一,會有人質疑說“千年王八萬年龜”的“長壽”秘訣就是靜而不動,何以人的生命在于運動呢?我在工作中也曾遭遇此類略帶調侃甚至挑釁的質疑,只是一笑而過,無以作答。王部長則不然,他先向農業(yè)專家請教得知烏龜體內共有230多塊骨骼和90多個關節(jié)。隨后又親自查找文獻證明人體共有206塊骨骼,卻有230個關節(jié)。據(jù)此,他告訴我們一個清晰而有說服力的結論:生物構造本身是生物進化的結果,也是生物功能的需要。人體骨骼和關節(jié)的數(shù)量及其比例表明,人類不是龜類,人必須以適量運動作為生命存續(xù)的前提。
還有人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質疑,說科學表明人的壽命取決于心臟壽命,在不考慮其他外界因素的情況下,心臟壽命即人一生心臟跳動的總數(shù)是一定的。那么人運動時心率加快,心跳次數(shù)增加,豈不會加速心臟消耗,反而縮短人的壽命?對此,王部長列出一張簡明的對照表格:事實一,每天堅持運動1小時的人,每天心跳次數(shù)增加4200次。事實二,有運動素養(yǎng)的人其靜息時的心率平均是60次左右/分鐘,一天的心跳總數(shù)約90600次。而每天不運動的人,其靜息時的心率平均是80次左右/分鐘,一天心跳總數(shù)約115200次。二者相比,經常不運動的人其心臟每天足足多跳23600次!精彩的對比,輕松的釋疑,還有誰會不明白什么人的心臟會用的更快,生命會終結更早?
除了用講座方式向大眾傳播健康觀念和知識,王部長更可貴之處是以身作則,親身踐行。還在副部長任上時,他曾有過體重、血脂等多個身體指標超標的情況。這促使他從運動到飲食,堅持十數(shù)年不間斷地摸索適合自己并能有效改善身體健康狀況的生活方式。他利用零散時間,在各種情境下進行運動健身,并以此保證每天鍛煉時間不少于1個小時。同時,王部長還堅持平衡飲食,粗細搭配,少葷多素,七八分飽。多年下來不僅把體重穩(wěn)穩(wěn)控制在標準線內,身體各項指標也都回歸到正常范圍。
年過六旬的他雖從副部長崗位退休,但公務活動并未減少,工作日程仍排得滿滿的。但他從沒有耽擱日常鍛煉,甚至沒有耽擱自己的業(yè)余愛好。他喜唱京劇,就利用每天在路上的乘車時間,在車上跟著錄音唱幾段。他用自己的實踐證明開懷放歌確實是有益身心的妙招之一。
作為國家衛(wèi)生主管機構的高層領導和公共衛(wèi)生專家,王部長最為可貴的是他一貫重視和支持大眾健康科普事業(yè),不論是之前擔任副部長,還是之后當選院士,他已堅持多年親自參與大眾健康科普傳播,包括利用各種機會為群眾做健康科普講座。
講到這里,您一定以為我是在寫表揚稿,其實我真正要表達的是:像王部長這樣既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素養(yǎng),又兼具權威地位和科普能力的大師級健康教育者,為什么沒有受到各類強勢媒體的“追捧”,反而是那些經不得半點推敲的“偽養(yǎng)生專家”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神化”?這是一個問題,而且至今我們還沒有找出答案。我們現(xiàn)在能做的,就是向王部長以及如他一樣的專家們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