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好!
歡迎來到“編讀往來”欄目。
“編讀往來”是本刊與讀者溝通、交流的平臺。如果您對我們的雜志有更好的建議,或者對某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您都可以在這里暢所欲言。對于您提交的問題我們會及時反饋。您的參與定會成為推動雜志更快更好發(fā)展的動力!
《記者觀察》辦得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近年來,我與《記者觀察》雜志結(jié)了緣;通過讀刊,我感到她確實像貴刊所秉持的“堅持黨性原則,正確觀察社會,洞察世間萬象”。通過對比,我感到《記者觀察》雜志容量越來越大,欄目越來越精,思想越來越深。除一些動態(tài)性消息之外,有不少文章具有剪貼收藏價值。
我覺得貴刊今后在“編讀往來”方面要加強,要加強與讀者之間的溝通,搭起一座橋梁,使刊物越辦越好。
大同讀者何先生
我是貴刊的訂戶,一直以來對貴刊的“博文時評”欄目情有獨鐘。此欄目所選文章思想深刻、文筆犀利,都是針對社會熱點、難點,針對百姓所關(guān)注的問題有感而發(fā),希望此欄目能更加厚重。
貴刊6月(下)所刊登的《文化淪喪誰之過》一文,對文化商業(yè)化、低俗化的傾向進行了深入剖析,可以看出作者對國人精神世界空虛頹廢的憂慮和痛心。他所提出的觀點和文章的結(jié)論雖然還有待商榷,但對中國知識分子而言,不能不起到振聾發(fā)聵的效果。
青島讀者 劉先生
《記者觀察》,顧名思義,就是要用記者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和事件,關(guān)注民生民意,我想其特色就在于報道視角獨特,揭示問題深刻,集社會新聞性、參考性、可讀性于一體。希望貴刊能在這方面多下功夫,辦出自己的特色來。
江西讀者郭女士
屈指算來,《記者觀察》雜志已走過了近20個春秋。如果把這本刊物譬喻為一棵蔥蘢的大樹,無疑,讀者是滋潤它枝繁葉茂的沃土養(yǎng)分。歲月如歌,編讀情深。開門辦刊,始終是《記者觀察》堅持不懈的辦刊理念;讀者的鼓勵與參與,是《記者觀察》不斷前行的重要力量。
曾經(jīng),通訊員是很特別的親切稱呼。這一稱呼激勵著無數(shù)業(yè)余作者激情奔走于社會各個層面,采寫方方面面的信息稿件,以至于有不少人成為知名作家、新聞工作者、專職文字工作者后,仍難以割舍人生履歷中這段美好的行程。編讀往來為各級通訊員提供了宣傳工作的指引,編讀互動的成熟機制,也使刊物了解更多的社情民意,增添了來自基層的鮮活“猛料”。 日月如梭,斗轉(zhuǎn)星移,不變的是編讀深情。20年來,盡管刊名有所更改,但密切聯(lián)系群眾、熱忱為讀者作者服務(wù)的傳統(tǒng)依然在每個辦刊人的手中薪火相傳。 有專家稱,新聞媒體工作發(fā)揮著“輔政親民”的作用。輔政,就是通過信息發(fā)布和媒體運用,動員各方力量了解、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方針政策、工作措施,提高執(zhí)行力;親民,就是通過新聞發(fā)布等信息溝通、交流互動功能,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quán)、參與權(quán)和監(jiān)督權(quán),密切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在建設(shè)和諧社會中,編讀往來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眼光向下,筆尖朝下,更加關(guān)注民生民安,反映群眾的心聲呼聲,是采編人員應(yīng)謹記的職責之一。
感謝廣大讀者對本刊的支持、理解與厚愛,我們將慎重對待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并將其中合理的部分貫穿于以后的辦刊工作中,在欄目的設(shè)置、新聞的采寫、稿件的選編方面精益求精,力爭使《記者觀察》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讀者。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