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眾所周知,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但另一個事實也不容忽視,那就是先賢大哲們對歷史的進(jìn)程起著重要的促進(jìn)或推動作用。中國古代賢哲,作為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豐富中華文明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思想照耀千古,他們的言論震古爍今,他們的人品高山仰止,他們的影響久遠(yuǎn)悠長……孔子,這個大成至圣,這支黑暗王國里的殘燭照亮了他之后的千秋萬代;莊子,這個長著翅膀的思想家不僅讓后世懂得如何“逍遙”,更讓身陷人世泥沼中的我們找到了飛翔的妙訣;屈原自沉汨羅江與司馬遷“隱忍茍活”對中華民族崇高生死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積極而深遠(yuǎn)的影響……讀讀賢哲吧,讓賢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走向宇宙的深邃,生命的久遠(yuǎn)。
選文1 青年依舊,哲人長存
孔子:黑暗王國的殘燭
孔子生活的時代混亂無道,他為之傷心不已:輝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偉大的周公早已英魂遠(yuǎn)逝,他制定的“禮”“樂”也土崩瓦解?!皬s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到處都是亂臣賊子,且個個如狼似虎。西周古都廢墟上的青草與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黃,黃了又青,根深而莖壯了,掩埋在草叢中的陶器早已流盡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禮流失民間。東周呢?龜縮在洛邑彈丸之地,可憐巴巴地看著那些縱橫天下的稱霸諸侯,看他們把九州版圖瓜分而豆剖。還有誰來用紅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濁的老淚?連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鬃邮且晃话V人。癡人往往缺乏現(xiàn)實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脫逸出現(xiàn)實的背景,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追尋著萬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的一生都在追尋。他周游列國,顛顛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個能實施他主張的人,更是在找過去的影子,找東周昔日的昌盛文明。面對這一偉大帝國的文化廢墟,孔子領(lǐng)悟到并承諾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瀾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為之,只不過是一種令人欽敬的悲劇精神罷了。
當(dāng)他奔波倦極歸來,在一條小河邊飲他那匹老馬時,他驀然從平靜的流水中驚見自己斑駁的兩鬢,“甚矣,吾衰矣!”頓時心涼如水。他壯志未酬,眺望茫茫無語的宇宙,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無情,青山依舊,哲人其萎。于是,一聲意味深長的嘆息便如一絲涼風(fēng),吹徹古今:“逝者如斯夫!”
這衰弱的,即將隨著時間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曠野上快要燃盡的一支蠟燭嗎?
四面飆風(fēng),寒意四逼,這支蠟燭艱難地閃耀……
顏淵死了,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擊?!疤靻视?!天喪予!”安貧而樂道的顏回死于貧困,死后連棺材也沒有。孔子為之慟哭?!拔也粸樗捱€為誰哭呢?”他越來越老了,世道也越來越混亂了。不久,有消息傳來,子路死在衛(wèi)國了,被人剁為肉醬,正中了孔子以前憂心忡忡的預(yù)言:“不得其死?!弊勇肥潜姷茏又形ㄒ桓矣跊_撞他的學(xué)生,小他九歲,總是雄赳赳的樣子??鬃又肋@個有些粗野的弟子其實最為忠厚義氣。他還曾設(shè)想,當(dāng)他遠(yuǎn)遁人世時,讓子路跟隨著他??涩F(xiàn)在又死在他前面了。他已經(jīng)多次承受著這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慘痛了。他的心境更為凄涼了。做生意的端木賜(子貢)來看他,給老師一些周濟(jì)。那時,孔子正拄著拐杖在門外看西山的落日,那落日如血的余暉最后一躍染紅大地與天空。孤獨(dú)的孔子問端木賜:“賜啊,你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來看我呢?”接著便低吟了一首絕命歌,那簡單的字句和厚重的內(nèi)涵使人想到宇宙中最簡單而又最本質(zhì)的哲理,人間的生死竟也牽動著宇宙的毀成:
泰山壞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圣人灑淚而盡了。如蠟燭最后一次耀眼地一跳,熄滅了。天地之間,一片黑暗。但,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他不再僅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千秋萬代!
(選自《天縱圣賢》,有刪改)
含英咀華
本文通過想象的畫面描寫了西周廢都的荒涼殘破,渲染了當(dāng)時周王朝土崩瓦解后天下紛亂的局面,緊扣孔子晚年凄涼的處境,寫他的疲倦、痛苦和失敗,突出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格力量,充滿悲壯感。文中多處運(yùn)用細(xì)節(jié),再現(xiàn)了歷史場景,突出了一代哲人的悲劇命運(yùn);敘述性語言與描寫、議論性語言相結(jié)合,充滿了感情,流露出作者對孔子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對孔子偉大精神的敬意。
思考練習(xí)
1.閱讀全文,試分析孔子的人物形象。
2.閱讀文章前半部分,分析作者為什么說孔子是黑暗王國的一支殘燭?
3.閱讀全文,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
選文2
扔掉欲望,萬花筒自由
莊子的翅膀
人到中年,活著感覺越來越沉重。這種沉重就像一個人陷入沼澤,你拼命想掙脫泥水的圍困,想讓自己的身體變得輕盈,從泥沼的吸引中掙脫而出,但是似乎你越掙扎,陷得越深。
我感覺自己正陷入這種恐懼。我周圍的生活就像一個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時候我就想到了莊子,想到了那個貧窮的中年喪妻的莊子。這只蝴蝶,或者大鵬。這是長翅膀的莊子,從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脫出來從而變得輕盈無比的莊子。
莊子也曾是一只獵物呀,被君主圍捕,但卻沖破君主的包圍圈,勝利大逃亡了。對于“士”,君主不是純粹用刀劍來對付,他們還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銅幣。他們要讓一部分獵物成為自己的寵物,供自己取樂,同時也會為自己充當(dāng)爪牙,去獵殺更加低級的“庶”。
莊子被誘惑了。楚王派使者持千金來了。楚王要降服這一只桀驁不馴的獵物。溫柔的大網(wǎng)張開了,暗藏殺機(jī),但莊子就是不入其彀中。他選擇了突圍,沖天而起,莊子就是這樣被逼出了一雙翅膀。
莊子從此不再是一只獵物,莊子完成了自己。因為有了翅膀,因為舍棄,莊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無所有之后,還能自信地對所有的人說:“我富甲天下。”我們有這種氣魄嗎?沒有,所以我們成不了莊子。
莊子曾經(jīng)向監(jiān)河侯貸粟,因為莊子家貧。莊子從來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齊,莊子知道生命的可貴。但莊子從來不向君主搖尾乞憐,像那些君主豢養(yǎng)的哈巴狗。莊子是有翅膀的人。莊子的靈魂在天上,在與天地精神相往還的浩渺宇宙間。莊子是能夠吞吐宇宙的人,“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莊子寧愿在污泥中曳尾,那是在與大自然肌膚相親。
莊子就這樣拔地而起。莊子在我們靈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莊子是雄渾的,莊子也是嫵媚的。莊子一會兒是大鵬,力拔山兮氣蓋世;一會兒是蝴蝶,流連戲蝶時時舞。莊子讓當(dāng)時的社會吃驚,更讓后人吃驚。這個長著翅膀的怪物,飛過陰暗的宮廷,滑過君主的刀叢,竟然毫發(fā)無損。憑什么?憑他的一對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為我沒有莊子的翅膀。說到底,我沒有莊子那樣徹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輕盈,金錢使人沉重。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被捆縛在欲望的戰(zhàn)車上,每個人都在沖鋒陷陣,都在拼命廝殺。這是另一個尸橫遍野的戰(zhàn)場,沒有硝煙,但比起戰(zhàn)國的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絲毫也不遜色。我們沒有翅膀,我們只有欲望。沉重是自找的。
我飛不起來,因為我的沉重。這種沉重是污濁的,散發(fā)著生活的枯枝敗葉的腐朽氣息。我的生活中堆積著那么多腐朽的枯枝敗葉,但我一點(diǎn)兒也不舍得丟棄,反而視若珍寶,所以我注定無法輕盈。
(選自《散文》2008年第3期,有刪改)
含英咀華
本文將莊子與世俗兩種不同的人生劃分得一清二楚?!俺岚颉狈侨祟愃鶕碛?,但我們卻可以擁有“翅膀”所象征的精神。莊子即是如此,在一無所有之后,仍自信地昭告天下:“我富甲天下?!倍挥杏奈覀儯械缴某林?,在人世的泥沼中苦苦掙扎卻依然不舍得放棄。作者善于運(yùn)用象征手法,用沼澤象征欲望,用翅膀象征自由;活用莊子典故,隱約含蓄;比喻精當(dāng),形象生動;語言優(yōu)美,遣詞造句精準(zhǔn)有力。本文有著極強(qiáng)的現(xiàn)實意義。
思考練習(xí)
1.閱讀全文,試分析莊子的人物形象。
2.閱讀全文,試分析本文所表達(dá)的現(xiàn)實意義。
3.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談一談文中畫線句“我們沒有翅膀,我們只有欲望。沉重是自找的”的含意。
選文3
死以明志,生以踐志
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積淀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同是中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為什么屈原與司馬遷,一個要死,一個卻不惜帶辱而活?這個問題從兒時就牽絆著我。
后世一直將屈原定位為“愛國詩人”,值得商榷。
我以為,這忽視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這個偏差或許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為楚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報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之所以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獻(xiàn)身是別無選擇的,后者卻是投機(jī)的。屈原身為三閭大夫,是楚國的決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國蒙受亡國的事實。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使“國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詩人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傳人”,但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政治家面對失敗時唯一的堅持。他是把對政治的責(zé)任放在“詩人”之上的。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人生自古誰無死?”“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敝谏溃袊怨乓延写_認(rèn)之標(biāo)志。雖然“哀莫哀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已將生樂死苦、留戀人世的滋味體會盡致,但是主動迎接死亡,“在不可選擇中進(jìn)行選擇”的精神依然確立。中國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時候,很重視死之權(quán)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選擇死亡,將死看做一種意志與尊嚴(yán)的使命。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詩人”的,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幟鮮明,詩人卻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們何不理解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后,緊緊擁抱著詩的理想而去的。這死亦是一種決裂,與以往從事的“政治”的決裂,與終生所愛的詩章同歸。這是歷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結(jié)局。
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當(dāng)死亡降臨到司馬遷頭上時,他選擇生。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接受宮刑。司馬遷出于公心,為李陵辯護(hù),得罪了漢武帝,假如就為此而死亦不失為真諫烈臣;但司馬遷認(rèn)為自己規(guī)定的人生使命卻不是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記,為中國撰寫第一部大型紀(jì)傳體史書。
既成了帝王家的史官,卻執(zhí)意要做民間第一史家。當(dāng)時雖沒有明文不準(zhǔn)平民“寫史”,但司馬遷此舉引起了當(dāng)朝的監(jiān)視與懷恨。他選擇受刑忍辱,棄政從文,從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舉,這是勇敢與崇高的跨越。他不愧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錮人臣的君臣倫理觀念決裂的杰出代表!棄一帝而得天下千秋,偉哉司馬遷!
屈原擇死,司馬遷擇生,都是崇高的。他們擇死與擇生的思考世代延傳。這種思考,構(gòu)成了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隆起的脊梁。
(選自《人民文摘》2002年第3期,有刪改)
含英咀華
古今中外,每個人對生死的看法雖不盡相同,但生死卻是每個人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在國家將亡時,屈原選擇了死,以死明志;在面對恥辱時,司馬遷選擇了生,以生踐志。正是他們高尚的生死觀,讓我們這個多災(zāi)多難的民族脊梁一直挺立。本文對比強(qiáng)烈,引用豐富而自然,語言不事雕琢,簡短有力,既充滿辯證色彩,又富有哲理。
思考練習(xí)
1.閱讀全文,說說“中國式的生命”的內(nèi)在含義?
2.為什么說“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詩人’的,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
3.屈原擇死與司馬遷擇生的崇高意義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