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菲:1977年生于上海,時尚專欄作家,上海作協(xié)會員。陸續(xù)出版《快樂離婚》、《無邊風月》、《生命之旅》、《上海熟女》、《上海藍顏》、《第二季》等著作。作品屢登暢銷書排行榜,并被廣泛轉(zhuǎn)載。
蔡瀾先生說,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你和寧波人談起鱔糊、黃泥螺、臭冬瓜,他們大為興奮。你和海外香港人講到云吞面,他們一定知道哪一檔最好吃。
上海人嗜米。浙東余河姆渡發(fā)現(xiàn)的水稻栽培遺跡,據(jù)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記·貨殖列傳》亦有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背街啬私系貐^(qū),包括上海在內(nèi)。六七千年的米吃下來,想要不吃出點名堂都難。
北方人移民上海,第一次去買米難免發(fā)暈,居然有秈米、粳米、秈糯米、粳糯米之分。很多新移民對米的好壞還是能分,但那秈粳之別,就弄不大明白。
所以,上海的米,也是妖得很。
除了把米煮成飯之外,米食的花樣還蠻多的。四川有米線、米粉、糍粑塊、葉兒粑、白糕、熨斗糕等米制食品,但江南、上海一帶,以米制線制粉的少,制糕餅、制點心的多。
上海早點里的粢飯糕,其制法烹法與川中的糍粑塊無異,皆為木模壓成型后,入鍋油炸,焦香咸鮮味。但四川皆用糯米,上海粢飯糕卻是粳多糯少,那咬口,恐怕只有江浙上海人吃得慣,松松散散的。
過去,上海人跑到弄堂口買上一團粢飯,坐在攤頭的長板桌前,再來一碗咸漿或甜漿,這種草根攤頭一大早的生意總是特別好,急著上班上學的上海人就坐在攤頭拂拂飄揚的遮陽布后面,在對著爐口呼呼吹風的鼓風機聲中,解決一頓實惠可口的早餐?,F(xiàn)在的小區(qū)門口也常有粢飯團賣,很多都改良成臺式的細長條飯團,里面夾裹著肉松鹵蛋之類,口味見仁見智。
在上海,本地圓子不如寧波湯團有名,因本地圓子不適合上海人精致細巧的食文化之故。兩者相比,寧波湯團嬌小玲瓏,像旗袍女郎,而本地圓子個大皮厚,每只一兩,像個村野粗婦。
上海本地圓子,浦東人和郊縣人吃得較多。本地圓子的餡有青菜肉末、棗泥、豆沙等。青菜肉末餡顏色碧綠生青,青菜的清爽和肉末的肥瘦相得益彰。棗泥的餡,是將紅棗煮爛,揀去棗核,然后與豬油、白糖一起拌。棗泥有一泡油水,趁熱咬開時會燙嘴,味道甜而香。豆沙是用當年收下來的蠶豆,經(jīng)太陽曝曬后,收藏在壇中。吃時,需長時間浸泡,然后煮爛,做法與棗泥相似。小說《秋海棠》的作者秦瘦鷗是嘉定人,他幼時無知,吃大湯團吃得胃痛,急壞祖父母,從此不做這種湯團。與他相交甚深的昆曲大師俞振飛是蘇州人,平生最喜甜食,湯團也是他鐘愛之食。他的老伴李薔華為滿足他的這一愛好,常從美心酒家為他買回湯團。
上海的粽子被嘉興粽子的名氣壓了,其實上海人是蠻喜歡吃粽子的。滿街的便利店,有哪家的電飯煲里不煮著粽子的?滬杭高速公路嘉興服務區(qū),排隊買粽子的幾乎都是上海人,而且?guī)缀醵假I大肉粽。
上海雜米飯名堂也很多。雜米飯是將其他原料混合的飯食,如最普通的蛋炒飯。講究些的如揚州炒飯、湖南的醬油炒飯、福建的橄菜肉松炒飯、新疆的羊肉抓飯等。最典型的上海雜米飯是上海菜飯。上海菜飯由來頗久,省時省力省錢還扛餓,味道也不錯。
上海菜飯里,青菜、豬油、鹽是必有的,如加咸肉,則叫咸肉菜飯,加香腸的,則叫香腸菜飯。此菜飯,亦有上海竹枝詞云:“青菜豬油混合成,楊家飯店有名聲,后來同業(yè)爭生意,各種澆頭陸續(xù)生。” “澆頭”即各式菜肴,紅燒大排、菜心獅子頭、炒鱔絲之類,澆到白米飯上,便叫“蓋澆飯”?!吧w澆”二字,用得極為精準,有菜蓋于飯之上,有湯汁滲于飯之內(nèi),既入味又簡便。
張愛玲憑著40年代上海幾十萬世俗市民讀者群的底氣,加上特定的時代背景,顯得氣定神閑。在她的散文里,充滿對日常的把玩,“沒事的時候他在后天井燒個小風爐炒菜烙餅吃。他教我們怎樣煮紅米飯:燒開了,熄了火。停個10分鐘再煮,又松,又透,又不塌皮爛骨,沒有筋道?!鄙虾H说木潞涂蓯劬驮谶@里。
再說粥。粥在上海頗有特別之處。包笑天有文說:“吳地的粥有兩種:一為白米粥,膩若凝脂,一曰泡飯粥,有飯焦香味,我頗好之?!?/p>
膩若凝脂,幾不見粒的粥,花色亦多,有菜粥、糖粥、火腿粥、赤豆粥等。但坦白講,上海的粥遠不如粵港潮州的。唯一可提的是小紹興雞粥。那是用雞湯原汁燒煮成的粳米粥,配以雞肉和各種佐料的一種小吃。
值得一說的是泡飯。晨起,將昨日剩飯連鍋加些水,三五分鐘便成,如本來不小心,飯煮糊了點的,自會有飯焦香味。泡飯的取料、烹法向來令外地人不齒,卻是上海人的家鄉(xiāng)飯。
每座城市有文脈,不知可有食脈。若有,上海的食脈,泡飯可當之。
去歐洲閑玩了幾日,腸胃勉為其難地消化了一大堆堅實的肉類和油膩的乳酪,可謂不堪重負。歸家洗塵后,只想樂惠地吃碗泡飯。就著一根醬瓜、一方腐乳,半爿皮蛋,稀里嘩啦,剎時間,一碗熱泡飯便下肚了。那種妥貼舒暢,實難言表。多日的腸胃不適,幾分鐘內(nèi)便煥然冰釋。
泡飯的始作俑者是寧波人。他們過去將菜肴稱之為“下飯”,也即只是送飯的運輸工具而已,并無獨立的品賞與審美價值,只憑著一瓣咸蟹或幾枚黃泥螺,便能送下一海碗泡飯。上世紀早期,寧波人來上海經(jīng)商,成為強勢群體,順理成章地,泡飯也成了上海人餐桌上的強勢角色,至今仍余韻裊裊。我這個寧波米商的后代,33年間雖也算飽嘗美味,但對泡飯卻也是離它不得。有泡飯墊底的胃,才是上海胃。
這些年去飯店用餐,最后用菜泡飯收尾的概率頗高。泡飯居然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其實,原始的菜泡飯也是節(jié)儉主義的產(chǎn)物:將隔宿的飯和菜熬制一鍋便成,模樣雖寒磣,滋味卻鮮,只是那鮮不是清新的鮮,而是渾沌的鮮。飯店里的菜泡飯就完全不是如此茍且了,飯和菜都屬“現(xiàn)在進行時”,十分新鮮健康。有青菜,開洋、火腿末和米粒,油星隱約,鮮鮮燙燙喝一碗,一頓飯就告圓滿了。即使是菜泡飯里的貴族——龍蝦菜泡飯,其實也就是對龍蝦的最飽和利用。蝦肉當然是要做刺身的,鉗爪可做椒鹽的、咖喱的、芝士烤的,余下的頭尾也不敢廢棄,剁碎了,和以菜葉,便能做出一道新鮮的龍蝦泡飯來。龍蝦泡飯不同于魚翅撈飯,魚翅撈飯用的魚翅雖為碎小的邊角料,但仍屬富貴享受,而龍蝦泡飯的精髓卻還是節(jié)儉主義。上海人的眼睛,終究還是愛盯在搜刮日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