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1900年,米其林輪胎的創(chuàng)辦人米其林兄弟,出版了一本幫助旅客在旅途中選擇餐廳的雜志,名曰《米其林指南》。他們依靠美食偵探,用極其嚴謹的方式評審,致使雜志在餐飲界威信很高。米其林的星級評定分三級,一顆星代表“值得”造訪,兩顆星意味著“值得繞遠路”前往,而一旦被評為米其林三星,那家餐館老板就發(fā)大了。
做米其林美食偵探必須是烹調專業(yè)院校畢業(yè),還要有多年行業(yè)從業(yè)經驗,從年輕時候跟著老法師當學徒,到了能穿上筆挺西裝,踏著名牌皮鞋,氣宇軒昂地獨立進出高級餐廳時,讓我想想,他的外貌或許已經和波羅大偵探差不離了吧!
美食偵探必須匿名品嘗美食,要各地出差,連他老婆都不知道他的職業(yè),只看見他神神鬼鬼地接到通知,飛赴外地,回家的時候身上混合著酒味和香水味,不由得怒火中燒:“死鬼,你和哪個妖女鬼混去了?!”冤啊冤啊,俺們的美食狗仔有苦說不出:“我以吃為全職,經常一星期要去14次高級餐廳,每次至少點三道菜和一小瓶酒,我容易嗎我?”
可是,貴為米其林餐館的經理日子也不好過,哪怕它只有一顆星。每年3月,新版《米其林指南》要出版,所以頭一兩個月里,經理都會特別注意那些單身進餐的客人們,而星級餐廳的主廚和服務員也無不抽緊神經,生怕廚藝一時走樣、服務出現差錯或者環(huán)境不夠整潔,惹惱了嚴肅、死板的美食偵探,把得來不易的“星星”給摘了。還真有被降星處理的米其林餐廳主廚自殺謝罪的呢!
在我們這里,為周報寫美食專欄,配圖片、附餐廳地址的作者也可稱為美食偵探,以往很多小白領下班按圖索驥到他們推薦的餐廳聚餐??墒呛髞碛腥似茐男幸?guī),信用度越來越差,而有真本事的餐廳老板也不愿意花冤枉錢打點。于是聰明美眉看報紙看電視,都學會去偽存真,去蕪存菁,花言巧語就不用看了,美食彩照瞄一眼,價錢算一算,大致知道那餐館值不值得去了。
因為我會做家常菜,常寫些美食體驗,朋友聚餐都讓我找餐館,我手上除了有一疊撲克牌似的餐館名片以外,最依賴的是大眾點評網,資料齊全,搜索引擎很方便,各餐館的地址、特點,網友的點評,看上去沒有什么商業(yè)氣味。
沈嘉祿有一次在飯桌上吹牛,他請米其林的人吃過家宴,這個菜那個菜都讓外國人嘆為觀止。聽上去,在上海有資格做《米其林指南》美食偵探第一人,拿高薪吃貴餐的,非他莫屬了。聽眾面色是又羨又忌,我也不例外,回家便打開電腦搜索材料,看到米其林暫且沒有打算在中國辦雜志,因無法把握中國菜之精粹時,哈哈,我竟然笑得止不住,我這小心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