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桂河的了解是那部榮膺奧斯卡七項大獎的經(jīng)典“二戰(zhàn)”題材影片——《桂河大橋》,當我知道馬上有機會走進電影中的畫面里,心中有掩飾不住的激動。
我們從曼谷出發(fā)穿越了半個泰國,經(jīng)過近4個小時長途跋涉才到目的地。到了桂河邊已經(jīng)是下午16時了,桂河——泰國境內(nèi)的第三大河流,也是緬甸、泰國的國界。因擔心太陽要下山,我不顧兩旁商鋪和美味的誘惑三步并兩步地趕到了桂河大橋:現(xiàn)在的桂河大橋,沒有什么肅殺之氣,與電影中的蠻荒世界全然不同。一輛從緬甸開回泰國的旅游紀念火車剛好開過,很多游客在歡呼雀躍地拍照,此情此景誰會想到60多年前的那場戰(zhàn)爭,誰會想到這是承載了幾萬人生命的橋?
走在橋上,似乎戰(zhàn)爭的硝煙才剛剛逝去:在1942年,日本當時已經(jīng)侵占了大片東南亞地區(qū),為了取道泰國進攻緬甸和印度,方便軍事行動的運輸供給,日軍決定修建一條連接泰緬邊境的鐵路。于是,日軍從1942年9月起強迫英、美等國的盟軍戰(zhàn)俘和大批東南亞國家的平民到泰緬邊境充當勞工。為了讓本需6年才能筑成的鐵路在1年內(nèi)完工,日軍用刺刀逼迫數(shù)十萬勞工日夜施工。繁重的勞動、惡劣的條件,致使1.6萬名盟軍戰(zhàn)俘和10萬平民死在了饑餓與病痛中,死在了日軍的皮鞭下。
桂河大橋的一邊地勢較為平緩,但一過河便是險峻的群峰,有的路段甚至就開鑿在懸崖絕壁之上。415公里的鐵路犧牲了無數(shù)珍貴的性命才得以完成,故有“死亡鐵路”之稱,著名的桂河大橋就是其中的一段。建造此橋的故事后來被英國著名導演大衛(wèi)-里恩拍成電影搬上銀幕后,桂河大橋聲名大振。
眼前的桂河大橋不如電影中的險峻、高大。橋頭兩顆未爆炸的重磅炸彈模型提醒人們這里曾是戰(zhàn)場。在桂河不遠處就是北碧府占地千余畝的盟軍公墓,聽導游講,這里埋葬了近7千名軍士的骸骨,一座座潔白的墓碑整齊地排列在鮮花椰樹中。很多年過去了,仍有不少人前來憑吊。墓碑前的鮮花安詳?shù)嘏胖?,它提醒著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傍晚時分,我們坐上了桂河上的“漂流屋”,一邊享受美食,一邊欣賞兩岸的美景。這種漂流屋面積很大,足可以擺開一個羽毛球場,上面設施齊備,還可以唱卡拉OK,就是沒有動力,要靠拖船往前拖,所以叫“漂流屋”。
回應同事的召喚,我該唱歌了。我們越唱越高興,歌聲越飄越遠,是呀,和平的歌怎能唱盡,怎能唱完……
欄目管理、編輯/曹雯
E-mail:cw_07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