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103.28萬人進入世博園,人均占地面積不足l平方米。志愿者們應接不暇,他們開玩笑說:“距離‘小白菜’回答您的問題還有30分鐘”
11月一到,雪野二村的許多居民換下了遮光簾。他們的窗外就是世博園。這片從飛機上俯瞰上海時最炫的區(qū)域已經(jīng)“熄燈”。
依然有戀戀不合的市民,隔著鐵絲網(wǎng)與中國館合影。
早晨5點55分,復旦大學園區(qū)志愿者祝佳慧習慣性地早起5分鐘,“叫醒”鬧鐘;地鐵站依舊在執(zhí)行安檢,上班族打著哈欠在扶梯上左行右立,在屏蔽門前自動排隊。
世博節(jié)奏并未隨著10月31日的過去戛然而止。這股慣性要沖多遠?有汪道涵的名言在先:“世博會是戰(zhàn)略性的,管五十年。”
這50年的最終落實者,是“海寶一代”。
以90后為主體的大學生成為世博后各機構(gòu)調(diào)查、研究的對象,人們期待從他們身上預覽未來中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精確新聞報道課題組訪談了滬上17所高校的1209名本科生,試圖呈現(xiàn)他們眼中的世界及世界眼中的他們。平均分79
上海大學生為世博平均打分為79分。
關(guān)于世博印象的三個形容詞依次是“人多擁擠”(18.6%)、“規(guī)模宏大”(13.15%)、“精彩”(9.71%)。
被組織者引以為豪的“人多”,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因擁擠、排隊而讓游園者心存遺憾。
當被問及“你會用什么形容詞來描述世博’時,在世博軸旁邊的美食廣場做“小白菜”的復旦廣播電視新聞系學生張月藐說,是“無處不在的長隊”,“進館排隊、等車排隊、吃飯排隊、上廁所排隊……”
“你見過排公交的隊伍分三排,每排200米么?你見過馬路邊E六輛車同時開門上車的霸氣么?”這是10月16日,上海財經(jīng)大學志愿者張瑞銳的日志。這天,103.28萬人進入世博園,人均占地面積不足1平方米。志愿者們應接不暇,他們開玩笑說:“距離‘小白菜’回答您的問題還有30分鐘。”
10月24日10時17分,那個個7000萬終于來到。翌日,上海《新聞晨報》的頭版頭條標題“7000萬,說到做到!”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專業(yè)的繆祥杰覺得這個數(shù)字是“做到的”,“后期一張平時票可以換兩張夜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游覽人次?!鄙虾=煌ù髮W的顧文皎認為,贈票很多,這也是參觀世博人多的原因。
性別也在世博印象中產(chǎn)生分野,逾七成受訪女生給世博會打分在80分以上,而只有不到六成的男大學生打分在此區(qū)間——女生更愛世博。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審計專業(yè)的孫佳慧為上海世博會打了100分,她認為在一個發(fā)展中國家,能成功舉辦這樣規(guī)模宏大的活動,本身就是成功。
看過世博更想了解世界
“世博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當然是讓大學生有了睜眼看世界的機會?!瘡偷┙?jīng)濟學院09級本科生沙坦說。復旦廣電專業(yè)學生鄧昭也這么認為:“花100多元的門票走遍世界,絕對物超所值?!?/p>
上海本科生中只有27.7%有過出國經(jīng)歷。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認為“上海世博會使我更想了解外國情況”的大學生占總數(shù)的54.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只有2.6%的調(diào)查對象表示“對外國的興趣有所減退”。
大學生關(guān)注的興趣點(多選)依次是有“歷史文物與藝術(shù)作品”(59.8%)、“最新的科技成果與先進技術(shù)”(43.9%)、“各式各樣的建筑造型”(43.6%)與“各個國家民族的風土人情與人民的日常生活”(41.4%),僅18-8%的調(diào)查對象表示更在意“娛樂設施和贈品”。
對于場館,上海大學生最喜歡的三個館依次是中國館、意大利館、德國館。
復旦大學新聞學專業(yè)的羅蕓對意大利館念念不忘:“我當時走進去看到一整面墻的時裝就被震撼了,那是壓倒性的美啊!把一個國家最突出的特色‘砸’到你面前,這種沖擊力是很強烈的。”
大學生表現(xiàn)出的國際化視野讓人耳目一新。69.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全球視野比國家視野更適合當今的全球化時代”。
“小白菜”的問號
世博如同一個大型的usB接口,讓校園里的大學生與社會實現(xiàn)了海量數(shù)據(jù)對接。青春期的cPu還不足以處理社會大問題,于是生成一個又一個問號。
“期待,失望,理解”是志愿者張菁總結(jié)出來的世博會志愿者心路歷程一一開始是充滿期待,因為感到被需要而幸福;真正上崗之后會覺得有些時候自己不被游客尊重;漸漸理解了志愿者的角色。
作為城市志愿者的李瑤懷著雄心壯志來到某居委會,卻覺得無所作為,“只能幫居委會大媽上上網(wǎng)?!?/p>
不少大學生認為世博志愿者選拔機制有待改進,僅21.8%的受訪者認為“本次世博會志愿組織選拔工作做得好’’。
調(diào)查顯示,61.5%的大學生志愿者表示對崗位安排工作不滿意,71.6%的大學生表示覺得作息工作沒有做好。最令志愿者滿意的是餐飲安排,南廣場志愿者、復旦大學2009級新聞學院本科生羅為騰表示,無論是學校早上準備的包子、點心、燒賣、豆奶、雞蛋“套餐”,還是中國館員工餐廳的花式蓋飯,分量都很足。
最認同“大學生”身份
“上海舉辦世博會期間,你更多的時候覺得自己屬于哪種社會角色?”這一問題的調(diào)查表明,有36.7%選擇“大學生”,34.4%選擇“中國人”,21.7%選擇“上海市民”,7.2%選擇“其他或說不清’。他們對“大學生”的身份認同感最強。
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二年級本科生張冰冰說,在志愿者崗位上,因為國內(nèi)游客居多,所以“代表中國形象”的自我意識并不強,只有當遇到外國游客的時候,她才會感到自己是中國素質(zhì)的“窗口”。
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二年級本科生吳思雨說,很多游客都知道志愿者是大學生,所以她和其他“白菜們”都會非常注重自己的大學生角色,用符合大學生身份的高標準要求自己,生怕游客發(fā)出素質(zhì)不夠好等批評。
復旦大學的小單和男友在新加坡館遇到某地方電視臺的現(xiàn)場采訪,新聞播出后,小單才發(fā)現(xiàn)首度造訪新加坡館的自己在新聞里變成了二度入館的“蘭娜”姑娘,而男友則被誤為新加坡人。
調(diào)查顯示,認為世博報道真實可信的大學生占53.7%,認為吐博報道生動有趣的大學生占54.2%。
“海寶一代”有全新的人生格局
“沒有‘小白菜’,世博會怎樣?”前全國政協(xié)常委鄧偉志說。
人們對志愿者的評價優(yōu)于全職員工?!白柚褂慰筒尻?,小白菜’總是微笑著勸解,更講工作方法?!编噦ブ靖嬖V本刊記者,“我像他們這么大的時候,還走在鄉(xiāng)間的羊腸小道上,隨地吐痰、小便,覺得這能施肥。剛到上海,對靠右走還不習慣。社會也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這代人的起點更高、格局更大。”
上海大學教授林少雄說,“以90后為主體的‘海寶一代’,與我們這代人的人生格局不同,80年代的大學生圍坐在火爐前,談詩歌、談哲學、談理想,每個人都覺得這番談話將來會被載入史冊,‘海寶一代’則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平臺上尋找自己的宏大敘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系主任廖圣清是精確新聞報道課題組的負責人,他說:“世博作為國家行為,它對社會將會產(chǎn)生何種影響,明日一代又是怎樣看待這種變化,正是我們做這次千人大調(diào)查的初衷?!?/p>
(復旦大學精確新聞報道課題組羅蕓、李瑤、蘭啟昌、姚雪鵬、楊杰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