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前,明代曾進行過一次“點閘對比”的“人口普查”,此次普查聲勢浩大,涵蓋面廣。通過給每戶編制“戶帖”,填寫戶主及家庭成員基本信息,備附注“事產”、“戶別”等內容,記載這家人的身份和經濟來源,這種“戶帖”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戶口簿”。
經過長達二千多年歷史的淬煉,中國的戶籍制度在歷史的波峰、波谷中,尋求著自己的精確坐標。
戶籍制度是國家行政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我國現(xiàn)行戶籍制度從1958年實行以來,已經走過50多年的歷程。
千禧年進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作為一次承前啟后的“世紀性統(tǒng)計”,不僅可以作為評價90年代戶籍制度的依據(jù),更對于2l世紀初期調整戶籍制度提供了參考。十年之后,飛速發(fā)展的中國,將以何姿態(tài),面對現(xiàn)有戶籍制度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
由于歷史原因,戶籍制度在中國還被賦予了行政的、經濟的、福利的附加功能。
正是由于這種“歷史原因”,有關對現(xiàn)行戶籍制度質疑和改革的呼聲一直不絕于耳,“戶口制像一個看不見的烙印,把城市里看上去毫無二致的人分為三六九等”……
衍生于計劃經濟年代的戶籍制度,從嚴格控制到半放開,歷經了漫漫50余載,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xiàn)行戶籍制度存在的民間基礎確已發(fā)生巨變。
但放眼時下整個中國的區(qū)域差異和利益格局,這樣的質疑不免有失偏頗:農民工想進城,大學生卻想“返鄉(xiāng)”;有人想納入城鎮(zhèn)社保,有人卻想坐享村集體“紅利”;村規(guī)深信“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堅決不給外嫁女分紅,而法律卻要求“保障婦女權益”,依法給外嫁女分紅……附著在戶籍之上的資源及利益分配格局調整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但“歷史原因”不能成為怠政的借口,中國的改革也從來不乏勇者,一些地方政府開始瞄準敏感的戶籍政策,希冀破局城市化。
現(xiàn)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很多城市正積極制定農民工落戶政策,通過積分考核等,將優(yōu)秀的農民工變成“新市民。
為解決大學生“返鄉(xiāng)”訴求,現(xiàn)在浙江多個城市,試圖通過制定地方法規(guī)的方式,試行“非轉農”政策。
珠三角一些長期得不到政策落實的外嫁女在2008年前后,也終于陸續(xù)得到股份分配和分紅。
作為中國統(tǒng)籌城鄉(xiāng)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的重慶市,更是推出兩年300萬、十年1000萬的農民進城計劃,成為幾十年來我國戶籍制度改革規(guī)模最大、配套制度設計最完善、影響最深的一次實踐…
中國戶籍制度改革在各種利益的博弈下,正在演繹一場前所未有的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