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禪話(26)
敬鐘如佛
晨鐘暮鼓是寺廟中最美妙的聲音。鐘是寺院里的號令,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后緩,警醒大眾,長夜已過,不可以放逸沉睡。而夜晚的鐘聲則是先緩后急,提醒大眾,要覺昏衢、疏昏昧,所以叢林的一天作息,始于鐘聲,也止于鐘聲。
有一天,旃崖奕堂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鐘聲;禪師專注地聆聽,待鐘聲一停,忍不住喚侍者詢問,“今天早晨司鐘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一個新來參學(xué)的沙彌?!?/p>
奕堂禪師要侍者將這沙彌叫來,問:“今天早晨,你是以什么樣的心情在司鐘呢?”
沙彌回答:“沒有什么特別的心情,只是為了打鐘而打鐘?!?/p>
奕堂禪師說:“不見得吧?你在打鐘時,心里一定念著些什么,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鐘聲,高貴響亮,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敲得出來的音聲?!?/p>
沙彌想了想,說:“報告禪師,我尚未出來參學(xué)時,家?guī)煾嬲]我,打鐘時應(yīng)該要想著鐘即是佛,必須虔誠齋戒,敬鐘如佛,以入定的禪心和禮佛之心來司鐘?!?/p>
奕堂禪師聽了很滿意,又提醒說:“你往后處理事務(wù)時也不可以忘記,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鐘的禪心。”
這位沙彌從童年起,就養(yǎng)成恭敬的習(xí)慣,不但是司鐘,連做任何事都謹(jǐn)記著師父和奕堂禪師的開示,保持著司鐘的禪心。他就是后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奕堂禪師不但識人,而且從鐘聲里也能聽出人的品德,這也由于他自己是有禪心的人。諺云:“有志沒志,就看燒火掃地”,“從小一看,到老一半”。森田雖小,連司鐘時都曉得“敬鐘如佛”,因為有這樣的禪心,難怪長大以后成為一位杰出的禪者。所以凡事帶有幾分禪心,何事不成?
向異類中行
有一天,南泉普愿禪師對大眾開示說:“現(xiàn)在的行者,應(yīng)該發(fā)心向異類中行?!?/p>
趙州從諗禪師聽到南泉普愿禪師這么說,馬上就問:“先不談‘異’字,請問師父,什么是‘類’?”
南泉普愿禪師聞言,便兩手按地,故意做出四腳獸類的姿勢。趙州從諗禪師見狀,立刻向前,一腳把南泉普愿踢倒,然后跑進涅槃堂大叫:“后悔!后悔!”
南泉普愿禪師命侍者去問趙州從諗禪師,究竟他在“后悔”什么。趙州從諗禪師輕松地回答說:“我后悔沒有多踢那只獸兩腳!”
南泉普愿禪師聽了趙州從諗禪師的答復(fù),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更加器重趙州從諗禪師。
南泉普愿禪師以“向異類中行”勸勉禪者要發(fā)心普利群生,趙州從諗禪師則以超越生佛、物我的差別對待,一腳踢掉對“異類”的分界,詮釋“自他一如”、“同體共生”的慈悲。
正如《金剛經(jīng)》所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所有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彼此相互依存。所以吾人更應(yīng)該平等對待萬物,關(guān)懷眾生,救度眾生,為天下眾生服務(wù)。
因此,菩薩在悟道之后,為了救度眾生,不會貪著于涅槃菩提的清凈,反而積極出入于生死迷界,自愿在五濁惡世的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之中,濟度一切有情。而一個禪者,不只是求悟道而已,還要能感受到蕓蕓眾生的憂悲苦惱,發(fā)愿以沒有分別、沒有揀擇的心去弘法利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