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足球振興國家
連續(xù)寫了兩期,談到足球的政治功用,例如如何遭獨裁者利用,把球會成績拿來做政治宣傳,合理化自己向民眾實施高壓統(tǒng)治;又或者遭政客借勢,拉近自己與民眾間的距離,為自己添點人氣與政治本錢。
本期我想寫個正面一點的,看看足球如何幫助一個國家,在戰(zhàn)后的頹垣敗瓦中走向復興。
這是一個有關足球如何成為德國民族英魂的故事,也是上期提及的,西德在1954年首次贏得世界杯,即所謂“伯爾尼奇跡”(Miracle of Berne)。
1953年,西德一個民意調(diào)查顯示,當被問到哪一個日耳曼人對德國貢獻最多時,最多人答的是俾斯麥,接下來的第二,卻是一個可怕的答案,與當時西德總理艾德諾(Konrad Adenauer)并駕齊驅(qū)的,竟然是為民族帶來重大災難、惡名昭彰的希特勒,教人大吃一驚,但也反映了當時西德國民在文化及心靈上的空虛。
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曾經(jīng)在香港電臺節(jié)目《香港家書》中,提到自己最喜歡已故香港體育記者伍晃榮的那句“足球是圓的”,因為球賽和世情一樣,往往變幻莫測,絕處逢生,并以此來鼓勵港人永不言敗。其實最先講這句話的,并不是伍晃榮,而是前西德國家隊教練赫爾貝加(Sepp Herberger)。
1954年,西德在決賽中以3∶2擊敗匈牙利,首次奪得世界杯冠軍,令人跌盡眼鏡,因為在不久之前的首輪分組賽中,西德還以3∶8大敗給這個對手。赫爾貝加遂說了今天膾炙人口的一句話:“足球是圓的。”(The ball is round.)用來比喻在球場上,什么都會發(fā)生。
赫爾貝加還有另一句名言,就是:“足球是90分鐘的比賽。”(A game lasts 90 minutes.)
那場決賽中,還不到10分鐘時間,匈牙利便率先兩度攻破西德的龍門,換成很多球隊,都會因為強弱懸殊而泄氣,被對手肆意欺凌。但當大家認為大局已定的時候,西德卻連追3球。赫爾貝加這句名言,其實一樣有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未到最后一刻,不要輕言放棄。
為何有如此戲劇性的發(fā)展?原因之一是“老狐貍”赫爾貝加在分組賽時只派遣年輕后備球員上陣,所以大敗,目的是要讓頭號大敵匈牙利掉以輕心,以后在決賽中殺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原因之二是當日下雨,球場泥濘一片。德國人把本國運動鞋商阿迪達斯的新發(fā)明——可安裝鞋釘?shù)那蛐瑤У綀錾稀=Y果德國球員因此可以滿場飛,匈牙利人卻在爛泥地上站也站不穩(wěn),優(yōu)劣立判。而阿迪達斯這家運動鞋商,亦因此一炮而紅,聞名于世。
一次收看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Planet Football》(足球星球),才知道,原來當時匈牙利國家隊知道西德出了這種嶄新的球鞋,但基于民族主義和自尊心,拒絕采用,結果自食惡果。從中可見狹隘的民族主義如何壞事。
德國人工于心計、心思縝密、為晴天陰天每一個可能都做足準備,加上精巧的工藝技術,令他們贏了這場比賽。
經(jīng)此一役,足球填補了德國人的心靈空虛,讓他們找到了力量的泉源。有趣的是,“團隊”一詞,在德文中有雙重含義,可以指軍人,也可以指運動員。自從伯爾尼奇跡之后,德國人對肌肉和力量的崇拜,也從軍人轉(zhuǎn)到了足球員身上。
赫爾貝加的“足球是圓的”、“足球是90分鐘的比賽”這兩句話,以及背后那永不言敗的精神,從此亦成了日耳曼人民族性光輝燦爛的一部分,協(xié)助德國從戰(zhàn)后的廢墟中走了出來,再度成為屹立于世界的巨人。
有趣的是,當時那位德國總理艾德諾,并沒有到瑞士伯爾尼市為國家隊捧場,現(xiàn)場甚至連一位德國部長級官員都沒有。結果,當這班德國子弟兵爭氣捧杯之后,艾德諾才如夢初醒,急急補救,匆忙來到德瑞邊境,迎接這班國家英雄的凱旋,好生尷尬。所以,這場比賽,本來并不是一個經(jīng)過精心部署的政治圖謀。
去年12月,香港主辦東亞運動會,香港足球代表隊在東亞運動會意外勇奪金牌,令親臨決賽現(xiàn)場的行政長官曾蔭權也親身體會到,足球運動可以如何在香港這個崇尚多元化的社會,促成萬眾一心的情景,凝聚民心,振奮士氣,散發(fā)出“正能量”,這對今天日益分化的香港社會顯得格外重要。于是他便下令屬下有關官員大力推動香港足球向前走,稍后還發(fā)表了振興足球的顧問研究報告。
但正如前述,德國足球的成功,完全是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故事,香港客觀條件嚴重滯后,單憑長官意志,能否締造相似的奇跡,恐怕毫不樂觀。
(延伸閱讀:有興趣想多了解一點德國足球如何反映和反過來影響日耳曼人民族性的讀者,可參看2006年出版、Alan Tomlinson 及 Christopher Young所編的《German Football: history, culture, society》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