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89歲高齡的謝韜歸隱道山。
謝韜的誕辰恰好是中共成立那一年。在1944年從金陵大學(現(xiàn)南京大學)畢業(yè)之前的23年中,他對共產黨的理論接觸并不多,但對國民黨在抗日前線的節(jié)節(jié)潰敗,以及一黨專制的腐敗深惡痛絕。因而,當他隨著學校遷到大后方的四川后,就參加了金大“現(xiàn)實文學研究會”等進步群眾團體。
像同時代熱血沸騰的青年一樣,謝韜投入到反對國民黨一黨獨裁的學生運動中去。國民黨的迫害,激起他更加頑強的斗志,而共產黨的支持,以及這個黨爭民主、爭自由,反專制、反獨裁的政治理念,使他相信中國社會一定會從半封建半殖民地走向新民主主義,再從新民主主義走向更加民主,更加自由、更加幸福的社會主義。
謝韜從心底服膺共產黨,并在1946年成為她的一員。此后,他任重慶《新華日報》記者、延安新華總社編輯。1948年,華北人民政府成立,為了培養(yǎng)建國后亟需的大量干部,決定成立華北大學,吳玉章當校長,成仿吾為副校長。與謝韜相熟的吳玉章則調他到華北大學當教師。
8月,謝韜成為設在河北正定的華北大學的馬列主義哲學課教員。1949年3月華北大學遷到北京,1950年改名中國人民大學,他擔任人民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的負責人。
全國高等學校的馬列主義教師,都是在人大培養(yǎng)的,謝韜也成了馬列主義研究班的教授。
1978年以后,他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編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社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常務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第一副院長等職。
1949年后,謝韜雖然在中共思想理論界任職,也有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但在黨內理論界一直默默無聞。若不是他曾先后兩次卷入理論之爭,謝韜這個名字大概不會被人們記住。
謝韜卷入第一次理論之爭,是1955年的反胡風運動。胡風為闡述自己的文藝理論,直接上書中共中央。謝韜與胡風有過交往,當他從胡風處聽到周恩來建議寫一材料,不由興奮起來,一再鼓勵胡風動筆,認為這說明中央是重視胡風的。
于是,當胡風決定動筆起草致中共中央的“三十萬言書”時,正在人民大學任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的謝韜,便成了胡風在理論方面的一個得力助手。在胡風因此而成為“胡風反黨集團”后,謝韜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個“集團”的骨干分子。他的名字上了黨報。
謝韜仍然為胡風打抱不平,他說胡風不是國民黨特務,我們不能過河拆橋。經毛澤東批準,謝韜便由公安部逮捕實行專政。吳玉章為此同當時的公安部長羅瑞卿聯(lián)系,說謝韜是人大教9幣,這個人的情況我了解,人民大學有責任查清他的問題,是不是查清之后,再考慮要不要捕人?吳玉章的保護推遲了謝韜入獄的時間,直到1960年他才被捕進入豢城監(jiān)獄。
十年監(jiān)獄生涯,謝韜得到了重讀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機會。4卷本的《馬克思選集》、2卷本的《恩格斯選集》、1卷本的《列寧選集》、3卷本的《毛澤東選集》,與他朝夕相伴。
他在獄中的工作是協(xié)助管理戰(zhàn)犯,即“戴罪立功”,給戰(zhàn)犯講馬列主義,邊學邊講,到1965年他出獄時,已經是馬列主義專家了。
謝韜卷入第二次理論之爭,是在2007年。與前一次不同,這次是他自己引起的。
這年2月,謝韜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在《炎黃春秋》雜志刊出。謝韜認為,中國所依據的馬列主義是經過改造的馬列主義,而以瑞典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才是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中國一直執(zhí)行的是左傾路線。
他進而提出:中國應該回歸民主社會主義路線。關于民主社會主義,爭論所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主要包括: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與發(fā)展演變過程;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如何理解恩格斯晚年關于社會主義的思想;如何理解馬克思關于“股份制”的思想;如何評價列寧和斯大林、毛澤東,等等。
這篇文章所引起的反響之大,超出了謝韜的想像。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了150人的大會進行評判,“毛澤東旗幟網”為此在人民大學開了110人的討論會。一篇《謝韜你要干什么?》的文章,基本上概括了這兩次會議的觀點。
一時間,謝韜這個名字受到思想理論界的關注?!度嗣袢請蟆贰豆饷魅請蟆贰渡鐣茖W報》紛紛介入了討論。有人反對、有人擁護,擁護的很堅決,反對的也很堅決,爭論非常激烈,甚至發(fā)生了對罵。
由謝韜引發(fā)的這場關于民主社會主義的爭議,至今余音未了,仍然是思想理論界關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