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是以聲音為載體進行表演,并通過歌聲來傳達藝術魅力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中聲音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聲音的靈魂。聲情并茂是歌唱藝術最完美的藝術境界,只有真情實感的藝術表現(xiàn)與高超的聲音技術技巧相結合去演繹作品的藝術內涵,才能準確表達歌唱情感。在歌唱學習與訓練中,要正確處理聲情關系,注意避免走進重聲輕情、重聲輕字、重情輕聲、聲情脫節(jié)等誤區(qū),提高歌唱藝術水準,真正達到聲情并茂的技術境界。
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費爾笛南·愛斯坦曾經說過:“情感是歌唱的靈魂?!碑斅曇艏痈星橥瑯油昝罆r,歌唱才可能被稱為藝術。 歌唱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調,才能準確理解曲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演唱起來才能情真意切。有些歌者表現(xiàn)的意圖不明確,往往不考慮如何真實地表現(xiàn)作品本身,一味只想表現(xiàn)自己的歌唱技巧,這樣演唱就會導致歌唱中的聲與情完全脫節(jié),從而不能使歌唱達到聲情并茂。
一、聲情并茂是歌唱藝術的審美標準
以情感人是歌唱藝術的審美基礎,美妙的歌聲能使人心曠神怡。我國自古就是“禮樂之邦”, 春秋時期韓國女韓娥在齊國的歌唱“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典故,更是形容歌唱動人的經典故事。
聲和情是歌唱藝術兩個最基本的要素,藝術的歌唱首先要求聲音準確到位。因為出色的聲音技巧與完美的情感藝術表現(xiàn)在音樂表演中是相輔相成、互不可少的兩個方面。聲音是歌唱的基礎,情感是歌唱的靈魂。只有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才能使作品蘊含的情感得到充分表達,才能使歌唱藝術達到完美的境界。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聲情并茂”才能夠激發(fā)起聽眾強烈的共鳴,產生感人肺腑的藝術效果。而且“聲情并茂”不僅僅是歌唱藝術的重要審美標準,還是欣賞者聽覺審美標準的最高審美要求??傊曇羰乔楦械妮d體,情感是聲音的靈魂。歌唱者只有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技術技巧,修煉出藝術化的聲音,同時用心靈感受并表現(xiàn)出聲樂作品的內在情感,才真正做到了藝術性的歌唱。
在歌唱過程中,只有當歌唱技巧為藝術表現(xiàn)服務,并且獲得與藝術表現(xiàn)的完美統(tǒng)一它才能真正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一方面,聲與情是矛盾的;情感就像一匹野馬,不愿受任何限制,而聲音技巧則遵循一系列的發(fā)音原理和規(guī)則,是規(guī)范的。情感要沖破聲音技巧的束縛去自由伸展,聲音技巧的規(guī)則又力圖駕馭情感,不使其成為破壞規(guī)則的因素。另一方面,聲音和情感始終保持著互為基礎、互為支持、相互依托、相輔相成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聲樂學習與訓練的過程,就是在解決這對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中,不斷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環(huán)往復中螺旋式前進,逐步達到聲音技巧與情感表現(xiàn)的完美統(tǒng)一、聲情并茂的理想境界。
二、走出歌唱藝術“聲”“情”關系的誤區(qū)
聲與情始終是相伴而生不可分開的統(tǒng)一體。但由于聲與情均有著自身的不同特點與規(guī)律,因此在學習與訓練中,會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偏頗,需要認真對待,正確處理,方可達到聲情并進、聲情并茂的理想境界。演唱者要達到聲情合一的境界,必須避免走入下述常見聲情關系的誤區(qū)。
(一) 重聲輕情
在歌唱藝術實踐中,往往存在重視聲音技術、忽略情感表現(xiàn)的問題。聲音是手段,情感才是目的。在演唱或演奏時,演唱者一味求“響”、演奏者一味貪“快”,只顧炫技不顧藝術的現(xiàn)象,是我們在音樂會上經??吹降?。這些只是藝術的表象,而不是藝術的靈魂。這在學習美聲唱法的學生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因為他們在學唱過程中,必然進行大量聲樂技巧訓練,久而久之,為追求聲音、表現(xiàn)技巧而忘記了情感的基調。歌唱中過多強調了聲音的圓潤、氣息的支持、聲區(qū)的統(tǒng)一、共鳴的位置等,因此一登上舞臺,他們就為聲音而緊張,往往這樣的歌唱有聲無情,甚至僵硬、呆板,演唱缺少藝術感染力。
(二) 重聲輕字
歌詞為歌曲的旋律提供了藝術構思的基礎?,F(xiàn)代聲樂藝術的主要因素是字,而不是音。實際上,歌唱就是通過字的內容和意義表達,最終實現(xiàn)思想感情的表達。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符、每一句唱腔,都要處理得恰到好處。因此,字必定是首要的,而音始終只能是音樂的輔助者。卡魯索是美聲學派中第一個廢除那種常規(guī)的、忽視歌詞成為音樂奴隸的傳統(tǒng)唱法的歌唱家。他的歌唱,不僅表達了字里行間的內容,更表達音樂的內在感情和意義。他就是通過動人的聲音和清晰準確的吐字,使聽眾懂得和感受到歌曲含義,這也使他成為相比其他聲樂家更杰出的藝術家。這都佐證了語言是美好聲音的基礎、是情感表達的靈魂的觀點。與此同時,豐富的情感變化又是形成多樣化語言色彩的基礎。歌唱就是聲樂語言的藝術,是聲音和語言的完美結合。如果說重聲輕情是歌唱訓練中的一大偏頗的話,重聲輕字則又是一種常見的偏向。有些歌唱者一味追求聲音,忽視咬字吐字及字意的表達,出現(xiàn)“音包字”的現(xiàn)象,使聽眾聽不清歌詞內容,也就讓聽眾無從理解歌曲內容及情感,從而失去了歌唱的意義。
(三) 重情輕聲
常見一些歌者盲目追求情感的表現(xiàn),而不重視聲音的基本功及藝術規(guī)則,憑著嗓音的本錢,激動時聲音在喊,弱音時要么是捏著嗓子,要么是漏著氣,聲音缺乏正確的技術支持及藝術規(guī)格,這是難以達到真正的歌唱情感表現(xiàn)的。如果歌唱者缺乏自如運用聲音技術的能力,聲音沒有規(guī)范,隨意性很強,或僵硬或柔弱,該弱弱不下去,該強也強不起來,甚至聲嘶力竭,大喊大叫,上氣不接下氣,一個長樂句要分成幾小句來唱,這樣的情感表達也就失去了歌唱藝術的審美價值,即使正確的情感自然也無從抒發(fā)。所以,有技術支持及藝術規(guī)則的聲音才是歌唱藝術表現(xiàn)的手段。富有豐富情感的聲音,應該以可控制的正確的發(fā)聲方法為手段。
(四) 聲情脫節(jié)
在聲樂學習與教學中,不少人錯誤地認為先練好聲音才能表現(xiàn)情感,把自己的注意力幾乎全部傾注到聲音的技術技巧訓練上,認為:“聲音沒解決,談不上情感表現(xiàn)”,存在先聲后情的傾向。這種傾向較多存在于學院派的教學與學習中,這種聲情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應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因為,在學習與教學的全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聲情并進,既要有聲音同時又要有情感,須臾不得分離。聲音和情感結合得越和諧完美,歌唱藝術的表現(xiàn)力越強。只有聲和情高度結合,才能使聲更好地為情服務,才能使歌唱富有更強的生命力。只有以聲傳情、以情帶聲,互相依靠、互相促進,建立正確的聲情關系,才能逐步進入聲情并茂自由歌唱的藝術境界。
歌唱藝術也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一種方式,是人們用以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抒發(fā)思想情感、寄托理想希望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我國古代音樂專著《樂記》記載:“凡人之起,由人心生也”。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是使聲樂藝術具有審美價值的通衢,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缺一不可。“聲”是歌唱藝術存在的先決條件和載體,“情”是音樂表達的內涵。歌唱者只有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技巧,以心靈去感受,既注意對歌唱技術技巧的靈活運用,又要講究音樂語言及情感表達,才能在其歌聲里將聲與情這兩個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演唱才能聲情并茂、感人肺腑、扣人心弦,才能將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充分完美地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意) P. M.馬臘費奧迪著.郎毓秀譯.卡魯索的發(fā)聲方法——嗓音的科學培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版.
[2]李凌著.歌唱藝術漫談[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3]程民生音樂美縱橫談[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4]石惟正著.聲樂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簡介:王衛(wèi)利,黃淮學院藝術系08級音樂學專業(yè)學生;周凡斌,黃淮學院藝術系教師。)